【房 地 产】民营房企发债规模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2024-06-06)
6月5日,证券时报讯,据中指研究院监测,5月房企债券融资总额为216.6亿元,同比下降52.9%,环比下降59.9%。从融资结构来看,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105.6亿元,同比下降56.2%,环比下降73.1%,占比48.8%;ABS融资111.0亿元,同比下降43.2%,环比下降20.8%,占比51.2%。中指研究院指出,3月信用债发行总量为今年最高点,4~5月信用债发行总量环比连续下降,5月发行量为近一年最低水平。但5月民营房企发债规模和范围有所增加,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新城、滨江、新希望地产等3家民营和混合所有制房企成功完成信用债发行,发行金额28.6亿元。
【点评】民营房企发债规模连续上升,释放了融资形势正在逐步好转的信号。不过也要看到,当前能够通过发债融资的民营房企仍为优质或示范房企,且发债规模较小,第二支箭、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供给端融资政策仍需加快进一步发力。
【房 地 产】房企投资“断层”(2024-06-05)
6月4日,丁祖昱评楼市讯,5月,房企拿地持续低迷,百强门槛值各项指标同比降幅再度扩大。克而瑞数据显示,1~5月新增土储货值百强门槛值为21.8亿元,同比下降37%,新增总价、建面百强门槛值分别为7.6亿元和20.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40%和18%。房企投资明显表现出“断层”的情况。1~5月新增土储货值超过400亿元的房企只有3家,而上年同期有6家;新增土储货值超过200亿元的房企仅10家。克而瑞重点监测的30家房企5月投资金额仅143亿元,环比下降68%,同比下降82%。房企投资愈发收紧和聚焦,拿地房企主要集中在销售30强房企,仍有近七成销售百强房企尚未拿地。
【点评】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可谓空间,但销售端尚未出现实质性回暖,且传导到企业投资端仍需要时间,短期内房企拿地投资低迷的局面仍将延续,谨慎和聚焦仍是投资主旋律。
【房 地 产】百强房企销售数据最新曝光,释放什么信号?(2024-06-04)
6月3日,券商中国讯,克而瑞数据显示,5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224.1亿元,环比增长3.4%,同比下降33.6%,单月业绩规模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1~5月累计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4133.7亿元,同比下降44.3%,降幅收窄2.5个百分点。另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1~5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总额16184.5亿元,同比下降但降幅较上月继续收窄,已经连续四个月收窄。克而瑞认为,6月恰逢房企年中冲刺节点,营销力度势必有所加强,加之5月17日四部委房地产吹风会后,核心一二线城市相继下调了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5月末一线城市上海、深圳、广州宽松政策再度加码,预期6月成交总量或将稳中有增,绝对量有望创年内新高,不过基于去年基数较高,同比还将延续降势。
【点评】近期,“517新政”等一揽子政策落地,对市场情绪带动明显。随着核心一二线城市逐步落实各项举措,叠加上半年业绩冲刺期的到来,6月市场活跃度有望明显回升,但市场分化态势仍将延续。房地产市场筑底企稳的拐点何时到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房 地 产】今年房企到期债务超7000亿元(2024-05-31)
5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销售下滑,融资渠道也有所受限,导致房企偿债能力普遍下降。为此,房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调节,常用的策略包括压降成本、收缩投资、债务展期等,部分房企还进行了债务的二次展期。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推出多项稳楼市政策,意在激活市场销售。各地也陆续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受此影响,行业流动性有望得到改善,市场也开始出现乐观预期。但对于房企来说,今年仍是一个偿债大年。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4年,房企到期债券规模为7703.1亿元,与上一年到期余额超9500亿元相比下降19.6%,整体规模仍处于较高水平。
【点评】近三年来,在销售和融资额持续大幅下滑的过程中,高负债的“刚性”导致诸多房企陷入不同程度的债务或资金链危机。虽然今年以来房地产政策全面放松,但房企融资和销售去化依然面临巨大困难。在销售出现实质性改善之前,房企债务危机仍较难化解。
【房 地 产】深圳国资系买了万科的地(2024-05-28)
5月28日,中房网讯,5月27日,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告显示,万科挂牌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T208-0053宗地使用权由深圳地铁集团和深圳百硕迎海公司以挂牌价22.35亿元联合竞得。该地块土地使用年期30年,现剩余23年7个月,主要用途为商业办公及酒店,且要求自持70%。其中,深圳地铁集团是深圳市国资委直管的国有独资大型企业,更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百硕迎海公司是深圳市南山区国有资产监管局间接全资控股。这次被转让的地块为万科于2017年12月以底价31.37亿元购得,卖出价相当于打了7折。
【点评】包括本次地块转让在内,万科最近的融资利好不断传来,显然各方都在尽力帮助万科走出这场危机。作为万科的大股东,深铁集团拿下万科地块,是对万科的直接支持。此前,深圳国资委曾明确表态,必要时通过一切可能手段支持万科应对危机。
【房 地 产】普遍亏损的2023年,这些民企为什么还能“赚钱”?(2024-05-27)
5月27日,丁祖昱评楼市讯,2023年,克而瑞监测的77家重点房企净利润连亏两年。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聚焦的深耕实力和过硬的产品力,在行业洗牌阶段实现盈利。具体来看,77家房企中,有9家民企逆势盈利,包括龙湖集团、合生创展、滨江集团、美的置业、瑞安房地产、新城控股、荣盛发展、荣安地产、港龙中国地产。这些民企之所以能够实现盈利,有以下几方面的共性:一是聚焦并深耕高能级城市,如龙湖集团一二线城市销售占比达86%;二是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如滨江集团的成本控制能力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三是经营性业务提供现金流,提升利润率,第二增长曲线进入“收获期”,如龙湖集团运营和服务业务占核心利润的比重超过60%。
【点评】在本轮深度调整过程中,多数房地产企业均陷入经营困境。上述民营房企之所以能够逆势盈利的共性原因,也是房企能够成功跨越本轮调整周期的关键。不过也要看到,除企业自身因素外,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改善。如果市场销售迟迟的不到改善,即便是这些逆势盈利的民营房企也将陷入危局。
【房 地 产】200亿元!万科获招行等银团支持(2024-05-24)
5月24日,中房报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万科将旗下万科物流发展约270亿元的股权出质,质权人为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通过股权质押,万科与招商银行等头部金融机构签订协议,获得200亿元银团贷款,抵押物为万科旗下万纬物流股,截至目前已到账100亿元。这是2020年以来房地产单笔金额最大的一笔贷款。更早前,4月17日,资本市场消息称,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寻求出售其持有的物流公司普洛斯21.4%的股权。目前,万科尚未与任何潜在买家达成协议。在近期举行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对外详解了万科瘦身健体一揽子方案。除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租赁公寓三项主业外,将退出其他业务,清理和转让非主业的财务投资。
【点评】当前房地产政策已出现重大利好,作为市场高度关切的代表性房企,万科获得重大融资进展对于提振行业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带动万科其他融资加速落地。
【房 地 产】2024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50强揭晓(2024-05-23)
5月22日,中房网讯,5月22日,“2024房地产及物业上市公司测评成果发布会”在深圳成功举行,中国上市房企50强榜单揭晓。从运营规模来看,2023年,上市房企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均值为257.94亿元,同比下降5.73%;营业利润均值为21.95亿元,同比下降17.86%。从上市房企“三道红线”达标率来看,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的达标率达到71%,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净负债率达标率为7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达标率最低,约为55%,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从盈利能力来看,上市房企净利率均值9.57亿元,同比下降10.98%;净资产收益率均值1.42%,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从拿地策略来看,多数房企拿地城市不超过20个,且拿地区域主要向一、二线城市聚集。
【点评】上市房企的经营表现直接反映了当前房地产行业的生存状况,其中最为紧迫的当属销售端和资金链的压力。在销售去化迟迟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即便最稳健的行业标杆龙头万科此前也陷入多重危机,足见当前全力稳楼市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房 地 产】百强房企总土储货值下降明显,头部企业仍具优势(2024-05-21)
5月20日,丁祖昱评楼市讯,近两年房地产行业持续筑底,在销售萎靡、现金流紧张之下,房企投资战略较以往发生巨大转变。一方面,三四线土地无人问津,众多企业将目光聚焦在核心一二线城市优质地块中;另一方面,在行业新的发展阶段和模式下,收缩已成新常态。CRIC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末,总土储货值TOP100房企的货值总量29.3万亿元,同比下降13.9%,TOP100企业总土储建筑面积18.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7.5%。分梯队来看,TOP10房企总土储货值门槛降幅最少,仅下降8.09%;其次是TOP20和TOP30房企,分别下降11.86%和12.87%,由此可见目前能够拿地的仍然是以头部企业为主。
【点评】当前市场已从过去的“重量轻质”转向“重质轻量”,未来优化土储结构、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将成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房 地 产】又一家房企“爆雷”,雅居乐官宣债务违约(2024-05-15)
5月14日,北京商报讯,5月14日,雅居乐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于公告日公司尚未支付2020年票据的有关利息,该票据利息支付的宽限期于2024年5月13日到期,并预计将无能力履行其境外债务项下的所有付款义务。雅居乐方面表示,未能支付相关利息或会导致公司的债权人要求加速偿还债务。与大多数出险房企一样,雅居乐也在考虑债务展期方案。目前,雅居乐存续的美元债共有9只,合计金额高达36.47亿美元。2022年,雅居乐归属股东净亏损高达149.81亿元,2023年净亏损127.77亿元,连续两年巨额亏损。截至2023年末,雅居乐现金短债比为0.5,剔除受限制现金后的现金短债比仅为0.3。
【点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下,不管是万科遭遇多轮危机,还是金辉、雅居乐等债务违约,均属正常现象,既有企业过度加杠杆的后遗症问题,也有行业的系统性问题。可以预期的是,如果房地产销售迟迟不见改善,将有更多房企出现债务违约或资金链危机。
【房 地 产】华发股份拟开展租赁住房资产支持专项计划(2024-05-14)
5月14日,中房网讯,5月13日,华发股份发布关于开展租赁住房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暨关联交易的公告。为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丰富融资渠道,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拟以拥有的租赁住房作为底层资产,聘请华金证券作为计划管理人,发起设立“华金-华发租赁住房三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通过专项计划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总发行额不超过50亿元,其中发行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不超过45亿元,次级资产支持证券不低于5亿元(最终的发行额度将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批为准);融资期限拟定为18年。
【点评】近年来,为缓解资金链压力、加快轻重并举的战略转型,诸多优质房企开始积极盘活租赁住房、商业地产、物流地产等优质存量经营性物业。尤其REITs的扩容有助于打通“投融建管退”的闭环,对于探索新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房 地 产】美的置业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2024-05-14)
5月14日,中房网讯,近日,有消息称美的置业已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由三级管控变为“集团—城市”二级架构,管理层级进一步减少,原先7个区域(含沈阳城市公司)拆分为12个经营单元。美的置业方面表示,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属于公司内部正常的调整。目的是更适应行业发展及企业变革,打造高效敏捷型组织,简化管理,充分激发城市作战动能,以更强的竞争力应对市场挑战。
【点评】近年来,在市场深度调整的过程中,诸多房地产企业均选择优化组织架构。一是精简管理层级,二是区域公司合并,三是聚焦核心城市,四是整合核心业务。整体来看,其目标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投入,同时集合优势资源,拓展核心城市,发展核心业务。
【房 地 产】万科挂牌转让深圳湾超总地块(2024-05-09)
5月8日,证券时报讯,5月8日,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上线了一则新的土地转让信息,以挂牌方式公开转让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T208-0053宗地使用权,转让起始价约为22.35亿元。该地块首次出让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摘得,土地面积19227.53m2,用地性质主要为商业办公等。万科方面回应称,此次挂牌转让该地块,是公司坚决推进瘦身健体一揽子方案的落地举措之一。该地块是公司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获取的商业办公项目,原计划主要用于在深员工办公使用。鉴于当前行业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公司计划不再建设该项目,因此拟对该项目进行整体转让,减少非主业资产对资金的占用,聚焦资源做好、做强三大主业。
【点评】房地产行业近两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业务瘦身、收敛聚焦,将资源花在刀刃上,是房企的必然选择。万科不久前刚刚对外宣布了瘦身健体一揽子方案,如今就已迅速有了落地动作,足见其决心。
【房 地 产】剥离地产开发:华远地产的沉浮与新生(2024-05-09)
5月8日,中国房地产报讯,4月26日,华远地产发布公告,华远地产拟将公司持有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至控股股东华远集团。交易完成之后,华远地产将聚焦于代建、酒店经营、资产管理与运营、物业管理、城市运营服务等业务,实现业务的战略转型。资本市场似乎给出了正向反馈。5月7日,华远地产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华远地产股票在连续3个交易日(4月26日、4月29日、4月30日)的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纵观华远地产的发展起落,华远房地产自诞生起就背靠“巨轮”。而在其他房企飞速扩张的“黄金时代”,华远地产却选择了“小而美”的坚守。错失“房地产黄金年代”的华远地产,当下还不得不面对地产周期的下行。
【点评】2023年,华远地产营业总收入159.53亿元,其中97.54%为开发产品收入。华远地产剥离地产开发业务后,其营收规模将大幅萎缩。不过与其他大型房企“船大难掉头”相比,背靠华远集团这棵大树,华远地产也迎来了战略转型的契机。
【房 地 产】百强房企销售下滑,近七成未拿地(2024-05-08)
5月8日,中房报讯,今年以来,房企销售压力依然较大。克而瑞数据显示,4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121.7亿元,环比降低12.9%,同比降低44.9%,单月业绩规模仍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1~4月,TOP100房企累计销售业绩10914.1亿元,同比下降46.8%,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房企拿地更趋谨慎。1~4月,百强房企新增土地货值、拿地金额和新增土地建筑面积分别为6720亿元、3027亿元和379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9%、23%和8%。值得一提的是,前4个月,百强房企中仍有近7成企业未拿地,百强房企平均拿地销售比仅为0.16。其中,销售TOP10拿地金额占百强比重为57%,投资高度集中在头部企业。
【点评】经历了近三年的深度调整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和生存形势异常严峻,被市场公认的行业标杆和优等生万科亦陷入多重危机,房地产风险亟待化解。
【房 地 产】地产股集体暴涨!万科等涨停!(2024-04-30)
4月30日,中房报讯,4月29日A股早间开盘后,地产股持续拉升。截至收盘,房地产开发板块上涨6.39%。15只地产股涨停在10%线上,包括万科A、金地集团、华夏幸福、荣盛发展等。当日涨幅超过9%但未达到10%的地产股还有15只,包括新城控股、绿地控股、首开股份等;涨幅超过5%的地产股则多达64只。港股房地产板块也跟随走强。恒生内地地产指数涨超4%,汇景控股盘中一度暴涨近52%,花样年控股、景瑞控股、中国奥园最高涨幅均超40%,佳兆业集团涨超30%,融创中国、正荣地产涨超20%,旭辉控股集团涨18%,雅居乐集团涨超15%。从消息层面来看,近日各地楼市利好扶持政策接连出台,“限购”松绑成为主要趋势,给市场释放了宽松信号。
【点评】地产股集体暴涨主要受消息面带动。近期长沙、成都相继取消限购,瑞银唱多中国房地产市场,且市场消息传出五一后一线城市将大幅放松限购,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更大力度支持库存去化。不过也要看到,如果后续政策放松力度不及预期,不排除地产股仍将大幅震荡、再度下跌。
【房 地 产】万科回应穆迪下调评级:坚决反对(2024-04-28)
4月28日,中房网讯,4月26日,境外评级机构穆迪再次下调万科的信用评级至Ba3。对此,万科方面表示,评级机构基于对行业的悲观展望以及对公司不确定性的担忧,做出了调整公司评级的决定,这未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公司在经营、融资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举措,也会对市场产生误导,加剧无必要的恐慌。对于穆迪所作出的决定,公司表示坚决反对,希望穆迪能够准确评估和反映公司情况,维护市场稳定。此外,万科进一步表示,目前公司经营保持稳定,合同销售规模持续保持行业头部地位,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一如既往,深圳国资和大股东力挺公司,持续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点评】穆迪再次下调万科信用评级,令万科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万科表示坚决反对,主要基于其对自身基本面的信心,以及中国政府稳楼市的决心。显然,经过近3年的深度调整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已陷入困境。
【房 地 产】代建“掌门人”说:对代建发展的深度思考(2024-04-24)
4月23日,中房网讯,4月18日,2024年首届中国房地产代建峰会隆重召开。会上,金地集团徐家俊表示,代建模式是房企轻资产转型和管理服务输出的自然选择。绿城中国张亚东表示,代建是房地产新质生产力代表。克而瑞丁祖昱表示,代建是目前活力最强、前景最好、市场空间最大的房地产赛道。华润置地燕现军表示,要成为政府和市场值得信赖和依托的重要专业力量。中原建业王军表示,要做到每个项目都盈利,每个项目都标杆。蓝城集团许峰表示,代建方需精准定位服务角色以满足多元需求。龙湖龙智造宋海林表示,代建企业要为纾困项目找回声誉和口碑。旭辉建管刘冰洋表示,从委托方诉求出发,才能做好服务。
【点评】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深度降温的过程中,代建赛道逆势快速增长,保交付项目、纾困项目、保障房项目、城市更新项目等代建需求异常旺盛。可以预期的是,代建业务将成为主流房企轻资产化转型的主要赛道。但如何为代建方提供精准服务以提升项目口碑和价值,也将成为代建企业的努力方向。
【房 地 产】拉响退市警报,中南建设拟迎新投资者(2024-04-22)
4月22日,中国房地产报讯,4月20日下午,有消息称,由南通市海门区政府牵头,中南建设控股股东中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亚洲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太盟投资集团(PAG)及江苏资产等机构在洽谈债务化解、股权交易等合作。随后,中南建设相关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确认了上述消息的真实性,并表示“正在洽谈”。就在前几日,中南建设才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价已经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元。按照A股面值退市规则,中南建设存在可能因股票收盘价连续低于1元/股而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点评】在本轮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过程中,诸多房企均陷入债务危局。中南建设若能引入太盟集团作为新的战略投资者,对于其化解风险将形成重大利好。南通市海门区政府牵头支持中南建设化解债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单纯依靠出险企业自身,基本不可能化解风险。
【房 地 产】“极具危机感”的万科为什么陷入困境?(2024-04-22)
4月22日,中国房地产网讯,向来极具危机感的万科却依旧无法阻挡危机的到来,令市场讶然。万科曾把“活下去”的希望寄于“多元化”发展,但“多元化”摊子铺得太大,对资金流造成了过多消耗。自2014年试水多元化,10年间万科持续投入经营服务类资产高达4000亿元,但其整体资产的EBITDA利润率到现在依旧不能覆盖银行贷款利润。从2018年喊出“活下去”至2021年,万科平均每年拿地额高达1421亿元,2022年拿地额降至241亿元,2023年又升至384亿元。目前,万科拥有超过1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这些土地沉淀了大量资金,很多地块还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去化艰难的同时面临着减值风险。截至2023年末,万科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总计122.07亿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占比高达65.42%。
【点评】现阶段,靠自救比靠外部支持更有效,而卖资产、卖股权是短期内快速收割现金流的办法之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境,万科还是需要加速销售去化,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