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交银金租成功发布全国首单转型金融船舶融资租赁业务(2025-10-21)
10月20日,龙de船人讯,10月19日,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开幕式上,交通银行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交银金租)正式发布全国首单转型金融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在航运业实现重大创新突破。该项目于2025年9月落地,由交银金租与某国际纸业集团新加坡实体公司合作完成,并顺利通过联合赤道的独立评估认证,符合《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相关指引。
作为全球最大金融船东之一,交银金租长期深耕绿色船舶融资领域,本次创新项目首次将“转型金融”工具与船舶融资租赁模式深度融合,通过“绿色绩效挂钩”的结构化设计,将融资利率与船舶碳强度、减排绩效直接挂钩,从而在市场化机制下激励航运企业主动进行低碳运营和能源转型。
截至2025年6月末,交银金租绿色船舶资产规模已接近644.8亿元,连续三年绿色航运项目投放占比超过50%。此次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国内转型金融在航运租赁领域的制度空白,也为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范例。
【点评】交银金租的转型金融船舶融资项目具有显著的示范与制度创新意义。它突破了传统绿色金融“准入型”标准的局限,转而通过动态绩效约束机制实现“转型可量化”,真正让减排绩效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依据。该模式兼具金融创新与环境效益双重价值,不仅为中国航运业提供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新路径,也为国际航运融资市场提供了具有“中国方案”特色的政策与产品样本。
【海洋经济】福斯达拟10亿元投建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2025-10-20)
10月13日,证券时报网讯,10月13日,福斯达发布公告,计划在江苏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福斯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用地与用海面积共505亩,岸线约380米,主要建设大型海工装备、油气模块及化工容器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并配套建设重装码头以支持整船发运。福斯达将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分别负责项目建设、贸易运营及港务物流管理,制造业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88亿元。公司表示,该项目旨在拓展深冷技术在海工装备领域的应用场景,尤其面向液化天然气(LNG)浮式液化装置(FLNG)、LNG运输船及浮式储存单元(FSU)等高附加值装备市场。福斯达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长期深耕于工业气体深冷技术、天然气处理及液化装备制造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核电与新能源行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公司推进国际化与“智能+绿色”制造战略的关键支点,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竞争力与产业链整合能力。
【点评】福斯达此次10亿元投资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加速向“深冷技术+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的融合方向演进。该项目不仅契合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LNG与海上油气装备需求的增长趋势,也体现了地方政府通过“用海—用地—码头”一体化产业布局推动高端制造集群化的战略意图。
【海洋经济】祥源控股22.95亿港元控股海昌海洋公园(2025-10-17)
10月17日,证券时报网讯,10月17日,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已正式完成,祥源控股注资22.95亿港元,以持股38.60%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此番认购,标志着两大文旅集团开启了以资源重构、价值共创、战略协同为核心的文旅合作新范式。根据公告,认购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运营资金、偿还部分债务,并支持主题公园、IP运营及轻资产输出业务的扩张。海昌海洋公园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在全国核心城市布局多地海洋主题公园,形成“主题公园+IP生态+OAAS(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式。祥源控股则以“文旅投资与运营”为核心,拥有“大湘西”“大黄山”“大南岭”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集群,年接待游客量超四千万人次。此次入主后,祥源控股将通过其全产业链资源为海昌提供园区改造、业态创新与IP协同等方面支持,双方将在会员体系融合、旅游线路设计及主题内容创新方面深度合作,探索“科技+文化+生态”的沉浸式文旅新模式。
【点评】此项交易不仅是一场资本层面的控股变更,更是我国海洋文旅产业生态重组的重要信号。祥源控股的全域文旅资源与海昌海洋公园的品牌与动物保育能力形成高度互补,有望推动“海洋经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
【海洋经济】天津港集团与武汉船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25-10-16)
10月16日,龙de船人讯,10月15日,天津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焦广军率队走访中船集团武汉船机公司,双方就深化港口与海工装备产业合作举行座谈,并共同见证天津津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港口机械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智能化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等核心领域,开展全方位协作,共同推动智慧绿色港口和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天津港集团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智慧枢纽港口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升级版,并借助武汉船机在技术与制造方面的优势,为港口实现绿色转型提供高端装备支撑。武汉船机公司总经理程立兵则指出,双方在港机制造、“港航”系列风电安装平台及“智慧零碳”码头建设等项目中已有长期合作基础,未来将继续在装备升级改造、智能化研发、深远海风电市场拓展等方向深化协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标杆项目。此次合作被视为港口产业链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示范,为中国智慧港口与海洋工程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点评】天津港集团与武汉船机的战略合作,体现了中国港口现代化与高端海工装备制造的双向融合趋势。双方从传统港机装备制造走向智慧化、绿色化、系统化合作,标志着港口基础设施正向“智能装备+数据系统+绿色能源”一体化升级。该合作不仅支撑天津建设国家级智慧绿色港口枢纽,也助推武汉船机在深远海风电与智能制造领域拓展新空间。
【海洋经济】泛海海工(山东)年产1000条新材料船舶生产线投产(2025-10-16)
10月15日,龙de船人讯,近日,泛海海工(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宣布其年产1000条新材料船舶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轻量化、环保型船舶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公司率先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取代传统木材与玻璃钢,用新能源动力与智能驾驶系统深度融合船舶设计,形成“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的创新体系,全面实现渔政、军用、应急救援等多类型船舶的绿色升级。新材料船舶具备环保、节能减排、耐腐蚀、免维护等核心优势,不仅显著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还能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能。据统计,我国近海小型船舶保有量超过1000万条,市场潜力巨大,传统船舶面临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该生产线的建成,将有效推动我国中小型船舶的绿色化、智能化与标准化转型,提升国产海洋装备制造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点评】泛海海工年产千条新材料船舶生产线的投产,标志着中国绿色船舶制造进入新材料驱动阶段。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的工业化应用,突破了传统小型船舶在耐用性与环保性上的瓶颈,为渔业、执法及应急船舶提供了成本更低、维护更少、性能更稳的新方案。其“新能源+智能驾驶”的集成思路,也预示我国近海船舶将从能源清洁化迈向智能化运营。
【海洋经济】天津港集团与中船集团武汉船机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25-10-15)
10月15日,证券时报网讯,10月15日,天津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焦广军带队走访中船集团武汉船机公司,与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程立兵座谈交流并共同见证天津津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港口机械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以及智能化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等核心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点评】天津港集团与中船武汉船机公司的合作体现了中国港口与船舶装备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此次协议不仅在制造层面推动港口装备技术升级,更在系统集成和数字化智能化层面实现港航产业链的纵深延展。
【海洋经济】国恩股份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光伏增产及海水提锂合作协议(2025-10-15)
10月15日,证券时报网讯,10月15日,国恩股份宣布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创新团队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光伏增产及海水资源提取集成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实验室验证并进入中试阶段,聚焦光伏冷却增效与海水低耗提锂两大方向,旨在实现“发电—淡水—提锂”协同效益。在光伏技术方面,合作团队研发高效光伏冷却系统,以应对高温环境下的功率衰减问题,特别适用于沿海和干旱地区,可实现发电与淡水双重收益。在海水提锂方向,双方基于光热驱动的复合吸附材料与离子选择性控制机制,开发低能耗的“吸附—光热再生”循环系统,突破传统光热材料选择性不足的瓶颈。项目计划申请香港特区政府“RAISE+”计划配套资金2670万港元,并由双方等额自筹同等金额。未来将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成果产业化。国恩股份表示,该合作标志着公司在绿色能源与功能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协同迈入实质落地阶段,将强化其在新能源新材料方向的国际研发布局与技术壁垒。
【点评】国恩股份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合作体现了新材料科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创新的国际化趋势。项目兼具科研突破与产业导向,尤其在“光伏+提锂”双场景的集成化设计中,展现出绿色能源体系从能量转化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思维。该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光伏产业降本增效,也为海水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经济】国恩股份签署光伏与海水提锂项目协议(2025-10-14)
10月14日,DoNews讯,10月14日,国恩股份宣布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创新团队等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光伏增产及海水资源提取集成项目。该项目将在高效光伏冷却系统、复合吸附材料研发及光热驱动提锂技术三大方向开展研究,旨在提升光伏效率并实现海水提锂技术创新。合作方将联合申请配套资金2,670万港币,并由甲乙双方等额自筹同等金额。项目成果有望推动新能源与资源提取领域的融合发展。
【点评】国恩股份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与海洋资源提取领域的跨界融合进入实质阶段。光伏系统余热的再利用与海水提锂技术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转换效率,还为锂资源供给提供新的可持续路径。
【海洋经济】福斯达拟投建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2025-10-13)
10月13日,智通财经讯,近日,福斯达公告,与启东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书》,计划在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用地与用海面积约505亩,其中工业用地240亩、工业用海265亩,使用岸线约380米,并将配建重装码头以满足大型装备制造、总装与交付需求。项目产品主要涵盖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油气模块及大型化工容器等领域。根据规划,福斯达将在当地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项目公司、贸易公司与港务物流运营公司,分别负责投资建设、生产运营及原材料采集等业务。其中,项目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88亿元人民币,负责工业用地及用海的竞拍与项目整体建设。此次投资旨在延伸福斯达深冷技术产业链应用,推动公司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升级,强化其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的竞争力与产业话语权。
【点评】福斯达此次大规模布局启东海洋工程制造项目,反映出中国装备制造业正从“深冷技术应用”向高端海工装备智能化、系统化生产体系转型的趋势。启东作为长三角海工装备产业高地,区位与港口条件优越,为项目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海洋经济】投资超142亿元,明阳智能打造英国首个一体化海上风电机组制造基...(2025-10-11)
10月11日,能源与投资讯,10月10日,全球领先的风机制造商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明阳智能)宣布将在苏格兰建设英国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海上风电机组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5亿英镑(折合人民币142.9亿元),分三期实施,建成后将成为英国及欧洲最大的海上与漂浮式风电设备制造中心。首期项目预计创造1500个岗位,后续阶段还将再增1500个就业机会。
明阳智能在全球海上风电装机中占比31.3%,其研发的16.6MW OceanX双转子漂浮式风电平台可降低开发成本约30%,被视为推动全球漂浮式风电商业化的重要技术突破。项目完成后,将带动英国风电供应链的本地化建设,强化北海区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该计划已与英国及苏格兰政府、国家能源公司、国家财富基金等机构展开深入磋商,尚待英国政府最终批准。明阳智能还计划将英国基地纳入欧洲整体战略布局,并探索更多海外投资项目。
【点评】明阳智能在英国设立风电制造基地,不仅代表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深度参与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链重构,也凸显我国企业在漂浮式风电技术与产业体系输出上的国际竞争力。该项目将促进英国本土化制造与就业,推动中欧绿色合作迈向实质层面,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技术—资本—政策”联动的典型案例,对国际海洋能源格局与中国新能源“走出去”战略均具有示范意义。
【海洋经济】扬州沿江最大,仪祥船舶建造LNG船下水(2025-10-09)
10月9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江苏仪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建造的798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平湖”轮在仪征顺利下水,成为扬州沿江地区船舶建造史上承接的最大LNG运输船。该船由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投资,总长229.8米、型宽38米、满载吃水8.5米、服务航速17节,采用双燃料主机及双耳型C型独立罐,具备-163℃低温环境下安全运输能力,并成功入级中国船级社(CCS),为全球首艘同类规格获CCS认证的LNG运输船。项目自2023年7月开工以来,扬州海事部门为其提供全过程技术与安全支持,重点在气囊下水风险防控、船体受力分析、航道交通维护等方面制定详尽方案,确保船舶安全下水。华祥海运自2014年获交通运输部批准经营沿海LNG运输以来,一直深耕LNG船舶技术自主化与国产化,首制船“华祥8”轮已实现98%的国产设备率并完成FSRU改装。此次“平湖”轮下水标志着民营船东与地方船厂在大型清洁能源运输装备领域实现新突破,也显示中国沿海民营航运力量在LNG全产业链布局上的加速崛起。
【点评】“平湖”轮的成功下水代表我国中型船厂在高附加值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跃升。其设计参数与国产化率反映出LNG运输船建造已从央企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新阶段。扬州地方造船产业链通过气囊下水、大型罐体焊接等技术的集成化突破,为长江中下游区域能源航运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海洋经济】天津博迈科斩获约17亿元FPSO海工模块大单(2025-10-09)
10月9日,中国船舶网讯,10月9日,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BOMESC)宣布,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MODEC Inc.旗下Offshore Frontier Solutions Pte. Ltd.(OFS)、ABB PTE. LTD.(ABB)以及VWS Westgarth Limited(VWS)签署多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项目合同,合同总额约为1.9至2.4亿美元(约合13.5亿至17.1亿元人民币)。该项目涵盖上部模块、化学撬、电气间及水处理模块四大部分,内容涉及FPSO上部模块的设计、采购与建造。合同计划于2026年至2027年间分阶段完工,建造地点位于BOMESC临港海洋重工基地,交付方式为码头船上交货(FOB)。BOMESC与MODEC的合作始于2007年,迄今已共同执行十余个FPSO上部模块项目。此次合同签订,不仅延续了BOMESC在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格局,也体现其在模块化建造、系统集成及复杂项目管理方面的成熟能力。项目的实施预计将进一步强化BOMESC与MODEC、ABB、VWS等国际能源工程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巩固其在全球FPSO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点评】此次中标显示中国海工制造企业正加速融入全球深海油气装备供应链体系。BOMESC凭借在模块化设计、系统集成及质量控制上的优势,成功承接多家国际能源企业的联合订单,体现了我国民营海工制造力量的国际竞争力。项目总额与执行周期表明,中国制造正从单一代工向全流程工程承包升级,这不仅强化了天津港区的海工产业集群优势,也为我国在深海能源装备自主化与高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洋经济】汉盛海装北交所IPO获受理,拟募资3.69亿元拓展海洋装备业务(2025-09-30)
9月30日,DoNews讯,9月29日,汉盛(上海)海洋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IPO申请正式获受理,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证券。汉盛海装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专注于海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保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已获得上海市和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募集资金3.69亿元,重点投向长兴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升级以及全球营销网络拓展,以增强其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由1.32亿元增至2.98亿元,净利润由3143万元升至8212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显著;其中外销收入占比约60%,表明其国际市场布局已具规模化基础。此次募资预计将助力汉盛海装在海上装备环保化、智能化方向实现技术突破,加快高端装备国产化与国际化进程。
【点评】汉盛海装的上市申请反映出我国海洋装备产业资本化与国际化同步推进的趋势。企业以“专精特新”路径深耕海洋工程装备细分赛道,通过募资强化研发与产业链布局,契合国家“蓝色经济”与高端制造战略方向。
【海洋经济】国家能源集团取得海洋测绘资质认证(2025-09-28)
9月28日,中国煤炭网讯,近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成功获得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颁发的海洋测绘乙级资质,成为集团首个拥有该资质的下属企业。这一突破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正式具备独立开展海上风电工程测绘与探测的能力,实现了从海上风电开发到海洋工程服务的全链条技术布局。龙源电力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研发出国内首套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国能海测一号”,可执行高精度地形测绘、水文观测与海缆探测任务。该平台成功应用于多个近海风电项目,显著提升水下设备检测精度与作业效率。凭借自主技术和测绘资质,龙源电力率先在新能源领域形成“先进装备+专业资质”双核驱动模式,打通从海域扫测、海缆探测到生产监控和运维管理的全流程服务链。此举不仅填补了国家能源集团在海洋工程测绘领域的资质空白,也为其海上风电“近海规模化、深远海示范化”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龙源电力将在项目执行、风险控制、成本管控等方面全面提升自主能力,助力集团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绿色能源科技型企业。
【点评】国家能源集团取得海洋测绘资质,标志着我国能源央企在海洋工程自主化和新能源测绘体系建设上的重大突破。这一进展不仅强化了集团在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闭环能力,也代表了海洋工程由“外包依赖”向“自主测绘、自主监控”转型的关键节点。通过“国能海测一号”平台的创新应用,龙源电力实现了测绘、运维与工程数据一体化,为深远海风电勘探与基础工程提供了国家级技术底座。
【海洋经济】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单桩基础施工圆满完成(2025-09-28)
9月28日,中国船舶报讯,9月27日,江苏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完成100根单桩基础施工,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该风电场位于江苏沿海海域,总装机容量85万千瓦,计划安装100台8.5MW级风电机组,是江苏地区当前单体规模最大的在建海上风电项目之一。项目采用大直径单桩基础结构,桩径7.5至8.7米,桩长66至98米,最大单桩重量达1653吨,入泥深度达67米,充分满足高流速、大潮差等复杂海洋环境要求。施工团队在极浅水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实施“一机一策”专项方案,通过实时监测潮汐与海流数据,精准把握沉桩窗口,在H1-17机位成功完成1155吨单桩深贯入作业,攻克浅滩桩基施工的稳定性难题。项目在施工中广泛应用差分GPS高精度定位、单桩倾斜度修正与法兰水平度控制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监控与高精度管控。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团队将桩顶法兰水平度平均控制在0.67‰,显著优于行业标准的3‰,显示出卓越的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水平。该成果为后续风机安装与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出江苏在深远海风电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先能力。
【点评】国信大丰项目的成功推进,凸显了我国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技术的成熟与工程管理体系的精细化发展。项目在高潮差、高流速等极端海况下完成百基单桩施工,体现出自主化装备与本土化施工能力的显著提升。
【海洋经济】屹海风电拟投资3.60亿元购置海上风电运维船(2025-09-25)
9月25日,龙船风电网讯,近日,屹海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拟出资约3.60亿元人民币(约合4300万欧元)购置一艘海上风电运维专用船,以拓展台湾地区海上风电运维市场。该项目将由屹海风电全资设立的新公司——屹海船舶有限公司负责执行。屹海风电隶属于合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投资被视为其在海上风电后市场布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屹海风电成立于2024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海上风电安装、运维及船队管理的综合海事服务公司。今年,该公司已启用首艘大型风电安装船“屹海一号”,该船具备1600吨起重能力和70米最大作业水深,可同时运输和安装两台14兆瓦级海上风机,填补了台湾地区深远海风电施工能力的空白。合骐工业方面表示,随着台湾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专业化运维船舶已成为制约运维效率与安全保障的核心瓶颈。屹海风电通过此次购船及成立运维船公司,旨在抢占运维供应链先机,实现长期稳定的服务收入。该项目预计投运后将形成“安装+运维”一体化服务体系,强化在区域海上风电市场的竞争优势。
【点评】屹海风电加码台湾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显示出风电产业链正从建设端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端延伸的趋势。运维船是深远海风电场长期运营的关键资产,其购置不仅提升企业运维能力,也代表中国企业在区域海洋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自立与商业扩张。此举顺应东亚海上风电市场“本地化运维”政策导向,有助于形成以船舶装备为支撑的服务型产业生态。
【海洋经济】ZPMC承建的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海上换流站封顶(2025-09-22)
9月22日,振华重工官微讯,9月21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承建的三峡阳江青洲五、青洲七海上风电工程海上换流站顺利封顶,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高压输电与柔性直流技术工程化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为目前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上换流站,总重约2.8万吨,采用“陆上总装、整体运输、浮托安装”的施工模式,显著提升了工程安全性与建造效率。
该项目创造六项“世界第一”:包括首个交直流混合送出海上风电项目、首个±500千伏高电压直流海缆应用工程、世界最大单体容量换流站及最大输送容量项目、首个集约化柔性直流送出系统及最高电压等级的海上柔性直流工程。该项目的建设不仅为深远海风电场电力传输提供技术支撑,也将大幅提升我国在清洁能源并网与海洋输电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节点。
【点评】三峡阳江青洲项目的封顶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装备由“并网接入”向“高压智能输电”跨越,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柔性直流输电、海洋工程建造与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自立能力。该项目在模式上实现了“陆装—海装”一体化创新,在体系上实现了电力电子与海工装备的跨界融合,为未来深远海风电基地群输电提供了可复制样板。其建设不仅推动我国从单一风电场建设向“海上能源枢纽”跃升,也在全球能源转型格局中强化了中国的技术话语权与产业主导力。
【海洋经济】海通海洋交付华远星海运首艘65000吨散货船(2025-09-19)
9月19日,国际船舶网讯,9月17日,江苏海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中国华电集团旗下航运企业华远星海运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65000载重吨散货船“华衡176”轮(JSHT309)在启东正式命名并交付。该项目是华电集团推动能源运输链绿色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成果。“华衡176”轮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船体总长209.95米、型宽34.8米、型深18.0米,设计吃水11.7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搭载了高等级智能系统,可实现航行安全、能效管理及营运监控的数字化一体化控制,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并降低能耗。项目团队通过在船型优化、推进系统、节能设备与排放控制等环节创新设计,使该船在能效、环保与智能航运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点评】“华衡176”轮的交付标志着中国能源央企在绿色航运与产业链一体化运营上的实质性突破。该船在智能化与能效设计方面的创新应用,体现了央企航运体系正由“运力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其交付不仅优化了华电集团煤电运输结构,也代表我国中型散货船智能化升级与绿色转型的最新进展。
【海洋经济】恒力海洋工业丝获国际权威认证(2025-09-19)
9月19日,苏州日报讯,近日,恒力石化集团旗下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工业丝正式通过美国船级社(ABS)认证,标志着该产品在国际海洋工程领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获得权威认可。ABS认证作为全球船级社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标准之一,代表该产品可在国际海洋装备、船舶制造与深海工程等高端领域广泛应用。恒力海洋工业丝通过材料分子改性、工艺优化及专用油剂后处理,显著提升了产品在高盐、高湿、高紫外辐射的极端海洋环境下的耐久性与稳定性。与普通高强度涤纶工业丝相比,新型海洋工业丝具备更高的抗海水腐蚀、抗微生物附着及抗紫外老化性能。其力学性能表现优异,兼具高强度与低伸长率,能够长期承受海浪冲击与动态载荷。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绳索、锚泊系统、海底电缆防护、渔业拖网及海洋浮标等关键领域。目前,恒力石化工业丝年产能达80万吨,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性能工业丝生产基地。此次认证成功,不仅强化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自主材料进入海洋工程高端供应链奠定了重要基础。
【点评】恒力石化获得ABS认证,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高分子材料领域实现了从“可用”到“可认证”的质的跃升。这一突破具有产业链战略意义:一方面,它填补了国内高性能化纤在海洋装备中的长期技术短板;另一方面,表明我国材料产业正向国际标准体系深度融入与技术话语权提升转变。
【海洋经济】华海通信TGCS项目完成海洋路由勘测,将于2026年第四季度交付(2025-09-19)
9月19日,上海证券报讯,9月19日,华海通信宣布其承建的印度尼西亚国家骨干海缆系统——Trans Global Cable System(TGCS)项目顺利完成海洋路由勘测。这标志着亚洲地区首条24纤对中继海缆系统建设取得关键进展。该项目全长约1200公里,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与战略要地巴淡岛,是印尼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工程。TGCS项目采用了华海通信自主研发的空间分复用(SDM)技术,拥有39.5nm带宽和700Tbps以上的最大传输容量,为当前区域内带宽密集型应用(如人工智能、云计算与5G)提供高效支持。该系统传输时延低至12毫秒,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勘测获取的海底地形、地貌及地质数据,为后续海缆选型与铺设方案设计提供了精确依据。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TGCS被视为连接印尼与亚洲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计划于2026年第四季度交付商用,届时将显著提升印尼及东南亚区域的信息互联能力,构建覆盖东南亚的高速跨洋通信枢纽。
【点评】TGCS项目的推进标志着中国通信装备企业在国际海底光缆高端市场的进一步突破。华海通信通过在SDM(空间分复用)与超宽带传输技术上的创新,展示了我国企业在跨洋通信系统设计、制造及实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该项目不仅强化了印尼在“数字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也体现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数字互联工程中的技术输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