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意】影目科技发布INMOGO3并共建AI+AR生态(2025-10-17)
10月17日,公司新闻讯,成都影目科技发布新一代INMOGO3智能眼镜,搭载紫光展锐w337芯片,采用可拆卸双电池设计实现全天候续航。产品首创双向实时翻译功能支持260种语言,并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轻量级支付系统,接入腾讯应用宝开放SDK平台,投入2000万元孵化AI原生应用。渠道端计划通过LOHO等品牌拓展2000家线下门店。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AI/AR眼镜出货量预计达90万台,当前超70%产品因外观问题导致用户佩戴率不足。
【点评】INMOGO3通过工业设计突破与换电技术,有效解决穿戴设备续航与佩戴体验的核心痛点。与腾讯、蚂蚁的深度绑定形成应用场景壁垒,但需警惕平台方生态主导权争夺风险。行业数据显示用户佩戴频次与场景契合度仍是市场教育关键,影目线下渠道部署与光学方案调校或成后期转化率差异点。
【数字创意】JBD推出全新MicroLED平台“走鹃”:像素间距仅2.5微米(2025-10-17)
10月17日,VR陀螺讯,JBD作为全球MicroLED微显示领域的领导者,于10月15日宣布推出新一代“走鹃”平台。“走鹃”平台在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性提升:像素密度达10,160 PPI,同等显示面积下像素数量为“蜂鸟”的2.56倍;首次采用22纳米节点硅工艺,将背板功耗控制在18mW;同等分辨率的彩色光引擎封装体积较“蜂鸟I”缩减逾50%。JBD正与多家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合作推进量产进程,预计明年下半年分阶段上市。“走鹃”为MicroLED微显示器树立了像素密度与能效的新标杆,使AR智能眼镜实现更高图像保真度与更佳视觉舒适度。
【点评】JBD的“走鹃”平台在MicroLED微显示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其在像素密度、功耗控制和光引擎体积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为AR智能眼镜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不仅推动了MicroLED技术的进步,也为消费级AR设备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数字创意】魅族发布战略级新品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构建全场景智能生态(2025-10-13)
10月13日,聊城日报讯,魅族推出战略级新品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该产品定位为“补全魅族智能生态闭环”的核心设备,与魅族22旗舰手机深度协同,构建覆盖工作、生活、创作全场景的智能生态体系。产品采用人因工程学设计,整机重量仅39克,通过医用级硅胶材质和弧形镜腿实现全天候无感佩戴。功能上搭载定制高清影像模组与智能芯片,支持“佩戴即拍摄”持续工作模式,独创横竖屏智能切换技术,适配多场景创作需求。AI影像功能集成Live实况图动态捕捉、经典胶片滤镜、实时识图翻译及多语种语音助手等核心功能。该产品是魅族继BB眼镜和光波导眼镜后推出的第三款AI拍摄眼镜,形成从基础款到专业款的全场景覆盖,配合魅族22旗舰手机完成AI智能生态闭环布局。
【点评】StarV Snap通过轻量化设计与技术革新精准切入细分市场,将AI影像技术与可穿戴设备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拍摄工具的空间限制,为内容创作者提供高自由度创作场景。其39克超轻机身与医用材质选择,体现对用户长时体验的深度考量;横竖屏智能切换与全语种交互则凸显技术整合能力。魅族借三款产品线完成智能眼镜产品梯度布局,配合手机终端构建生态闭环,或将加速可穿戴设备从功能单品向系统化智能解决方案的转型,但需警惕过度依赖手机协同带来的市场局限性。
【数字创意】万兴科技AIGC视频创作平台ToMoviee AI亮相日本2025秋季人工智能...(2025-10-11)
10月11日,36氪讯,在日本NexTech Week 2025秋季人工智能展会上,万兴科技首次向日本市场线下推出其AIGC视频创作平台ToMoviee AI。该平台在VBench-2.0文生视频模型评测中综合得分位列全球前三,并在摄像机运动、运动合理性两项指标排名第一。万兴科技自2011年进入日本市场,目前已拥有5600余家本地合作伙伴,此次参展标志着ToMoviee AI正式启动日本市场线下推广。
【点评】ToMoviee AI凭借技术指标优势切入日本市场,凸显万兴科技在AIGC视频生成领域的竞争力。其评测榜单排名反映模型在关键指标上的成熟度,或加速全球创作者工具市场的技术迭代。日本作为创意产业高地,5600余家本土合作资源将为其本地化提供渠道支撑,但需关注本地用户需求差异及竞品布局对市场份额的潜在影响。
【数字创意】腾讯音乐(TME)携手腾讯云打造数字文化平台,开启城市IP化运营...(2025-10-09)
10月9日,舜网讯,9月16日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联合腾讯云、腾讯新闻启动"腾讯城市智媒计划",构建多模态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该计划通过云计算、AI大模型技术建立文化大数据中心,实现数字资产智能化管理及版权交易功能,形成"资源整合-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全链路闭环。TME将延续"主题歌曲+演艺活动+节日IP"矩阵模式,结合《非遗新生代》《征途111》等标杆案例经验,为地方定制音乐文旅解决方案。腾讯云整合数智人、LBS地图等智能工具,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场景,例如通过3D数智人实现景区导览服务的交互升级。三方将通过共享技术能力、联合内容生产与渠道资源整合,为超过20个城市提供数字文化转型解决方案。
【点评】该计划凸显了腾讯系内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内容生态与数字基建的耦合,将文化资产数字化进程提升至产业化高度。其技术架构中AI大模型对多模态数据的处理能力,或将成为文化IP开发效率的核心变量,但城市文化资源的地域分散性与数字化标准化之间的矛盾仍需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政企协同运营模式对地方媒体机构的技术适配能力提出新考验,后续需观察实际落地中商业闭环的构建成效。音乐场景与微短剧形态的深度融合,可能加速区域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跃迁。
【数字创意】YY直播麦絮短剧与七猫短剧达成合作,共启短剧新生态(2025-10-09)
10月9日,千龙网讯,YY直播旗下麦絮短剧厂牌与七猫短剧于近日宣布达成合作,计划联合出品多部精品短剧。首部合作短剧《全师门共我赴长夜》改编自七猫人气值达1707.2万、评分9.8分的网络小说《全师门就我一个废柴》,已于10月6日上线,由专业演员及YY主播参演。双方将结合七猫的海量IP资源与YY直播的制作能力,形成“内容生产-流量变现”闭环生态。此次合作延续了2024年末百度短剧、YY直播、七猫等发起的“百剧计划”,百度短剧将为合作提供流量和技术支持。未来双方将推出包括都市情感、仙侠古装、AI互动等题材的多部短剧,其中AI短剧《魔尊算什么,还不是我小弟》将开放观众共创功能。此外,双方计划探索付费分账、广告植入等多元商业模式。
【点评】此次合作通过整合IP储备、主播资源与平台流量,强化了短剧产业链的内容生产效率和变现能力。AI技术的引入不仅降低制作成本,更拓宽了用户参与路径,或将为短剧内容创新提供新范式。百度生态的深度介入进一步凸显短剧行业“技术+流量”的双轮驱动趋势,但对同质化困局的突破仍需观察实际市场反馈与用户付费意愿的匹配度。
【数字创意】Vuzix与TCL华星光电合作开发Micro-LED+光波导集成方案(2025-09-26)
9月26日,Vuzix讯,全球智能眼镜厂商Vuzix与TCL华星光电宣布达成长期合作,联合开发基于Micro-LED与光波导技术的光学模组。双方已成功将单绿色Micro-LED引擎与光波导集成,并在9月10日深圳CIOE展会上展示原型方案。该技术组合具备高透明度(达85%)、低前向漏光、无彩虹效应等特点,模块化设计可降低30%量产成本。根据计划,全彩Micro-LED+光波导解决方案将于2026年初发布,目标推动消费级AR眼镜规模化发展。InvestingPro数据显示,此合作促使Vuzix股价一周内涨幅超50%。
【点评】此次合作直击AR眼镜两大核心技术瓶颈:Micro-LED在亮度、功耗方面的优势完美适配户外场景需求,而光波导的轻薄特性则破解了设备小型化难题。TCL华星光电在半导体显示的制造能力与Vuzix积累十年的波导技术形成互补,但量产良率和成本控制仍是商业化关键考验。对比Meta、苹果等采用LCoS或硅基OLED技术路线,Micro-LED+波导组合或将开辟差异化的AR技术赛道。
【数字创意】百度蒸汽机发布通用AI长视频生成功能(2025-09-26)
9月26日,上海证券报讯,百度蒸汽机宣布推出通用AI长视频生成功能,突破原有5秒、10秒短视频生成限制,采用流式生成技术实现无限长度视频生成。此次升级支持“流式无限生成”,用户可实时提交Prompt干预后续剧情发展,创作过程中支持暂停修改提示词。此外,蒸汽机将于10月中旬进一步扩展至实时交互功能领域,新增可交互数字人、VR/AR视频内容及动态游戏世界生成能力。
【点评】此次技术突破标志着AI视频生成从片段化向连续性应用场景跨越,流式生成技术解决了视频内容容量受限的行业痛点,而交互式Prompt功能赋予创作者更强的实时控制权。百度通过叠加数字人、VR等元素,意在构建多模态内容生成生态,该布局既强化了技术通用性,也有助于抢占影视制作、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垂直市场先机。10月升级计划将直接关联元宇宙基建竞争,未来商业落地的技术护城河或将取决于动态交互的精细度与实时响应效率。
【数字创意】影石官宣支持苹果空间视频格式,全景视频将可一键导出到Vision P...(2025-09-26)
9月26日,pingwest讯,影石Insta360与苹果Vision Pro生态合作取得重要进展。苹果在2025年9月推送的visionOS 26操作系统中推出全新媒体框架APMP,支持原生播放180°、360°及广角视频,无需第三方工具或转码流程。影石Insta360 Studio软件已适配APMP协议,用户可将X系列、Ace Pro 2等设备拍摄的全景视频一键导出并经过AirDrop无线传输至Vision Pro,实现高画质沉浸式观看。此次合作源于2025年6月苹果WWDC 25大会,彼时苹果宣布联合影石、GoPro、佳能等厂商推进visionOS 26对旗舰设备视频的原生支持。自2016年起,影石与苹果已深度合作:2018年其首款全景相机登陆苹果商店,2023年AI手机云台Flow Pro成为首款集成Apple DockKit的产品,2025年新推出的Flow 2 Pro继续沿用该技术。目前影石共有12款产品入驻苹果商店,专业级全景相机X5即将上线。
【点评】影石与苹果的生态绑定已从硬件层(如苹果商店首发、DockKit技术兼容)延伸至内容创作与分发体系,APMP框架的整合使全景视频创作效率提升30%以上[4],强化Vision Pro在专业影像领域的生态壁垒。通过抢占苹果渠道资源,影石不仅巩固了其在消费级全景设备市场的优势(2025年全球市占率超60%[1]),也为专业级产品X5拓展了高端用户触达路径。此举可能加速全景内容从社交媒体娱乐向影视工业场景渗透,但第三方工具链的依赖度降低或削弱传统剪辑软件的中间价值。
【数字创意】小派科技Pimax Crystal Light赋能SMG《飞行看上海》,打造8K超高...(2025-09-19)
9月19日,VR陀螺讯,小派科技明星产品Crystal Light VR头显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合作,在2025 G-Power数娱节期间为观众提供8K超高清沉浸式飞行体验。该头显搭载双目4K超清显示屏,能完美承载8K超高清源片,彻底消除纱窗效应,让观众清晰看到黄浦江的波浪和陆家嘴的玻璃幕墙。作为轻量化版本,Crystal Light在保持高分辨率与宽视场角的同时,优化了佩戴舒适性与透气性能。《飞行看上海》项目将Crystal Light的显示优势与定制化5D动感平台完美融合,打造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在G-Power数娱节现场,该项目受到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充分印证了Pimax Crystal Light在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力。小派科技作为全球高端VR头显领军企业,8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北美和欧洲市场。《飞行看上海》项目代表了全国首个将8K超高清航拍、VR沉浸设备、5D动感座椅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展现了Pimax产品在专业应用场景中的优异表现,为VR+文旅融合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点评】小派科技Pimax Crystal Light VR头显与SMG《飞行看上海》项目的成功合作,是VR技术在文旅领域深度融合的典范。通过8K超高清显示和5D动感平台的协同作用,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飞行体验,展现了小派科技在高端VR头显领域的技术实力。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观众的体验质量,也为VR技术在文旅、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数字创意】魅族发布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2025-09-19)
9月19日,VR陀螺讯,9月15日,魅族科技在珠海举办「归航·魅族22旗舰手机暨Flyme AIOS生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Flyme AIOS、Flyme Auto2、魅族22手机,以及AI拍摄眼镜StarV Snap。本次发布会上,魅族推出了全新产品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黑色标准版首发价1999元,充电盒套装版2298元。该产品主要针对当前智能眼镜普遍存在的“外观不佳、佩戴不适、拍摄局限”等核心痛点进行设计。外观上,StarV Snap采用哑光半透明材质,框型为威灵顿框,引入“车规级的G3连续曲面设计”,整机重量仅39g,提供“澜夜黑”与“琥珀棕”两种配色,并支持多种镜片选择。拍摄功能上,采用第一代骁龙AR1平台,配备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支持4K照片和1080p视频拍摄,具备EIS防抖和多帧降噪能力,推出“720P不限时一直拍”模式。交互方面,支持镜腿触控、语音指令和智能指环联动,具备智能识物、多国语言翻译等功能,并与支付宝合作实现支付功能。音频方面,采用开放式蓝牙耳机方案,内置4Mic对称阵列,支持Type-C充电。
【点评】魅族发布的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在设计和功能上均表现出色。其轻巧的重量和时尚的外观设计解决了传统智能眼镜佩戴不适的问题。强大的拍摄功能和多模态交互能力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与支付宝合作的支付功能更是拓展了智能眼镜的应用场景。这款产品有望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
【数字创意】腾讯云发布全新游戏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2025-09-17)
9月17日,大众网讯,9月16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游戏专场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腾讯云正式发布全新升级的游戏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该方案依托混元大模型能力和AI技术,覆盖游戏创意构思、美术创作、研发测试、发行上线到运营增长全流程,提供图生视频、3D模型生成、AI代码助手等工具,提升研发效率。针对国产游戏出海需求,方案构建包含全球部署、边缘加速、安全合规的一体化技术底座。《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用户规模6.79亿。冰川孵化中心通过AI创意生成器、双重筛选系统和AI流水线实现小游戏全链路优化;盛趣游戏《龙之谷世界》借助腾讯云技术底座实现全球同步上线首日登顶iOS免费榜。腾讯云还推出AI驱动的广告营销工具,通过素材分析与创意优化提升广告点击率与留存率。暗区突围、诛仙2等产品在大会展区亮相。
【点评】腾讯云通过整合混元大模型和AI技术,瞄准游戏行业研发效率低、全球化门槛高等痛点,将AI能力嵌入素材生成、代码开发及营销优化等环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底座,直接助力企业缩短开发周期并降低合规风险。借助微信生态资源推出小游戏专属方案,进一步强化了轻量化游戏市场的服务闭环。然而,如何平衡通用化能力与细分品类需求,仍是方案规模化落地的考验。
【数字创意】谷东智能联合光峰科技破解AR行业量产难题(2025-09-12)
9月12日,证券日报讯,近日AR光波导厂商谷东智能与光峰科技宣布联合开发出全球首个“微型光机+光波导”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将传统需多方采购的光学模组部件整合,解决AR眼镜制造中长期存在的光路调试复杂、良率低、体积功耗成本高等痛点。双方通过共同投入研发,在光学设计、散热管理等领域形成完整专利池,构建起技术壁垒。行业专家认为,此举标志着AR产业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量产跨越的关键一步。据谷东智能创始人透露,已有国内外头部厂商对该方案展开深度调研,具体客户信息及量产时间表暂未披露。
【点评】光波导与光机组件的深度耦合真正触及AR产业链条的核心痛点,其整合度优势直接冲击原有模块化采购模式。技术链而非供应链的合作方式,反映出中国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底层架构创新建立全球竞争力。专利池的共建策略既规避了国际巨头的专利封锁风险,也为后续技术迭代打下基础。当前AR市场最核心的矛盾在于硬件成本与用户价值的平衡,该方案的商业化进程将验证消费级AR产品是否存在真正的市场需求拐点。
【数字创意】光峰科技携手谷东智能推出全新AR光学方案(2025-09-11)
9月11日,上海证券报讯,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在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联合发布业内首创的“LCoS+PVG光波导”的“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10000台采购订单。该方案通过单光机驱动双目显示架构,减少光机数量,将核心显示单元成本减半,物料成本大幅精简。相比“Micro LED+衍射光波导”方案,LCoS+PVG方案依托成熟LCoS技术和产业链,终端价格可降至1500元~2000元。谷东智能通过自研核心材料GDPA3光取向染料(成本仅为进口材料的1/10)、优化曝光剂量(降至主流产品1/5)以及自主研发大幅面曝光设备(效率提升100倍),将单片波导成本降至10美元~30美元(较进口方案下降60%~90%)。产能方面,光峰科技已建成50万台级LCoS光机产线,谷东智能则拥有全球首条20万片级PVG光波导量产线,全链路自主供应体系保障规模化交付。
【点评】此次合作标志着AR硬件成本控制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光机架构简化和材料国产化替代,有望打破高价桎梏,推动消费级AR普及。LCoS技术路线选择彰显产业链协同优势,而PVG光波导工艺效率的百倍提升为量产提供关键支撑,显示中国企业在AR光学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产品价格下探至1500元区间或将加速AR在工业、医疗等B端场景渗透,并为C端市场爆发奠定基础。
【数字创意】掌阅科技品牌焕新,开拓多元内容生态(2025-09-10)
9月10日,证券日报讯,掌阅科技于9月8日宣布使命升级为“让创作点亮美好时光”,同步更新Slogan为“悦享美好时光”,并明确战略定位从“数字阅读平台”转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多模态内容生产运营平台”。此次升级聚焦“创作驱动”,通过内容、厂牌、出海及AI四大板块推进多元内容生态布局。在内容方面,公司上半年短剧等衍生业务实现高速增长,跃居第一大业务板块,并构建四大短剧厂牌(告白剧场、千灯绘世等),覆盖多元化圈层需求;在海外市场,iReader国际版已覆盖150+国家,2025年初推出的短剧平台iDrama进一步抢占全球市场,自研翻译平台提升内容本地化效率;AI方面,深化AI大模型在剧本创作、投流等场景的应用,赋能内容生产与分发效率提升。
【点评】掌阅科技此次战略升级紧扣“AI+内容”的产业趋势,通过短剧业务的高增长验证其生态布局的有效性,厂牌化运营强化垂类内容竞争力,出海业务则依托技术优势突破地域边界。但需关注短剧市场竞争同质化风险及AI技术迭代对内容质量的长期影响。
【数字创意】消费级XR眼镜品牌VITURE完成两轮总计1亿美元追加B轮融资(2025-09-10)
9月10日,猎云网讯,消费级XR眼镜品牌VITURE宣布完成两轮总计1亿美元的B轮追加融资,资金将用于全球零售渠道布局、企业级XR应用场景落地及XR生态系统研发。其产品线Luma系列(包含Luma、Luma Pro、Luma Ultra)及秋季将发布的旗舰Beast机型均获市场关注:Luma Pro拥有更大屏幕和可调节镜架,Luma Ultra为首款支持AR手势操控的智能眼镜,Beast则宣称具备业界最大显示屏与低延迟追踪技术。此外,VITURE通过多平台软件SpaceWalker、Switch 2适配的Pro移动拓展坞,以及与8BitDo合作的控制器强化生态布局,产品已入驻Best Buy等主流渠道,并计划向办公场景拓展。
【点评】VITURE以游戏场景切入,依托硬件迭代(如AI驱动的2D转3D功能)和生态协同构建护城河,但用户评论指出眩晕、分辨率等技术痛点仍需突破。其融资规模在XR赛道罕见,反映投资方对消费级落地前景的押注,但企业级场景的渗透需解决硬件实用性与软件生态壁垒的双重挑战。
【数字创意】雷鸟创新与Bang&Olufsen达成合作 聚焦AR眼镜视听协同升级(2025-09-05)
9月5日,上海证券报讯,雷鸟创新与丹麦声学品牌Bang&Olufsen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R眼镜的声学与视觉体验展开技术协同开发,重点聚焦声学模组微型化、空间音频算法优化等方向。此次合作计划整合Bang&Olufsen的声学技术与雷鸟创新的AR光学方案,未来或推出集成品牌调音技术的AR产品,以提升用户在影音、游戏等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点评】此次合作体现了AR行业对“硬件+内容生态”协同能力的重视,两者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互补或能加速消费级AR产品的迭代。Bang&Olufsen的高端声学品牌背书叠加雷鸟的显示技术积累,有助于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但技术整合成本与市场接受度仍需观察。
【数字创意】前星纪魅族CEO海外创业推出潮流科技品牌,发布ASTRAUX智能眼镜(2025-09-05)
9月5日,ASTRAUX讯,前星纪魅族集团CEO苏静创立的潮酷科技品牌ASTRAUX在德国柏林发布三款新品。ASTRAUX智能眼镜集专业级太阳镜、AI互动、运动相机、开放式耳机功能于一体,采用全光谱UV400防护和可伸缩铰链设计,配备8MP摄像头并支持ChatGPT实时对话翻译功能,满电可支持15天待机及10小时音乐播放,售价79欧元。产品配备360°双硅麦克风ANC技术,支持Type C边充边用。
【点评】ASTRAUX智能眼镜以跨界功能整合凸显差异化竞争,79欧元定价策略显著低于同类AI眼镜产品线,折射出消费级市场普及化尝试。尽管续航与拍摄时长存在短板,但开放式TWS耳机与运动相机模块的硬件堆砌可能面临用户场景割裂的风险,ChatGPT功能的本地化交互效果及欧洲市场对新锐品牌接受度仍需验证。
【数字创意】柠萌影视上半年收入4.01亿元,扭亏为盈展现增长潜力(2025-09-02)
9月2日,DoNews讯,柠萌影视(09857.HK)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01亿元(同比增108.5%),归母净利润1082.1万元成功扭亏。公司通过“长剧+短剧+海外”三线协同发展:长剧《书卷一梦》创爱奇艺2025年开播纪录;短剧产能超16部/月,《重回1944》登顶红果春节档;海外收入3300万元达去年同期2.5倍,《三十而已·曼谷篇》登陆Disney+。《子夜归》等储备项目覆盖多元题材,叠加广电“21条”取消40集限制政策红利,公司全链路IP运营能力加速释放价值。
【点评】柠萌影视依托“IP深度开发+产能标准化+全球化布局”形成结构性增长动能。短剧规模化生产突破行业盈利瓶颈,东南亚翻拍项目验证国产IP国际转化能力,而季播政策扩容直接利好公司超10部储备长剧。需关注其对单一爆款内容的依赖风险,以及海外版权收益在非英语市场的持续变现能力。
【数字创意】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启动实体化运营,加速AI影视工业化进程(2025-08-28)
8月28日,中国财富网讯,博纳影业半年报显示,为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AI)影视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博纳影业将原AIGMS制作中心升级为独立运营的全资子公司,博越星纪蓝图(成都)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已于7月29日注册成立,标志着博纳影业“人工智能(AI)+影视”战略迈入发展新阶段。博纳影业AIGMS(AI Generated Movie/Series)制作中心是为中国影视行业首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全流程影视智造中心。该中心依托自主研发的AI剧本生成系统、智能虚拟制片平台及深度学习渲染引擎三大核心技术模块,实现从剧本创作、拍摄预演到后期制作的全链条智能化覆盖,其工业化制作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2023年已成功产出3部AIGC参制影片并通过龙标审核。
【点评】实体化运营标志着AI影视技术从实验性应用转向规模化生产,其全流程智能覆盖模式有效解决传统影视行业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模块形成竞争壁垒,60%的效率提升数据验证了工业化落地的可行性。需注意AI创作内容在版权归属与艺术表达边界层面的行业规范尚未完善,可能影响后续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