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286亿元,中国船企斩获超级海工大单(2025-09-01)
9月1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海油工程中标卡塔尔能源公司Bul Hanine油田项目两个标段,合同金额约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6亿元),刷新了中国企业在中东区域海洋油气工程合同金额纪录。项目位于波斯湾卡塔尔海域,涉及新建结构物、海底管缆铺设及设施改造。此次中标是海油工程中东战略的重大突破,将对其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并助力“一带一路”油气合作。2024年初,海油工程还曾中标卡塔尔Al-Shaheen油田9亿美元海底管道项目。
【点评】海油工程此次中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国际高端海工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卡塔尔能源项目不仅金额巨大,技术复杂度高,更体现了中国企业在EPCI总包能力上的优势。中东市场作为全球能源战略要地,海油工程的持续深耕为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客户信任。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油气工程领域的地位,同时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注入新动力。
【高端装备】中国船厂新突破,我国自主建造最大新型FLNG启航(2025-08-28)
8月28日,国际船舶网讯,8月26日,我国自主建造的最大新型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FLNG)“NGUYA FLNG”轮正式启航。该装置由惠生清洁能源科技集团承建,全长376米,LNG储量18万立方米,年产能达240万吨,位列全球第四。项目从合同签署到启航仅用时33个月,创下行业最快交付纪录。“NGUYA FLNG”轮整合了多项低碳技术,包括双燃料主机和余热回收装置,将部署于刚果(布)近海,助力ENI集团实现每年4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出口产量。此外,惠生清洁能源近期还签署了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FLNG项目合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FLNG领域的领先地位。
【点评】“NGUYA FLNG”轮的启航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FLNG作为海洋天然气开发的“利器”,其技术复杂度和附加值极高,此次突破为我国参与全球能源装备竞争提供了重要筹码。同时,低碳技术的应用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绿色能源转型中的前瞻性布局。未来,随着国际订单的持续落地,惠生清洁能源有望成为全球FLNG市场的核心参与者,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战略。
【高端装备】仁新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首轮融资(2025-08-27)
8月27日,全景网讯,近日,仁新机器人(成都)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首轮融资,由深创投独家投资。融资资金将用于工业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工程化落地,重点突破焊接、切割等高端制造场景的“无人化”瓶颈。公司核心团队由清华系及海外专家组成,其“手—眼—足—脑”协同体系融合3D视觉、AI算法和SLAM导航技术,已应用于石化、核电、重型机械等领域,并进入欧美市场。未来三年,公司计划完善技术体系、拓展海内外市场,并引进算法与工艺人才,目标成为全球高端制造的“智能工匠”。
【点评】仁新机器人的融资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工业具身智能领域的高度关注,深创投的独家投资不仅为技术研发注入强劲动力,更展现了国产高端制造装备的突破潜力。公司“手眼足脑”协同体系的技术创新,将AI算法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精准度。其团队背景和技术积累为产品在石化、核电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市场拓展的加速推进,仁新机器人有望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高端装备】振华重装承建深海养殖平台开工(2025-08-27)
8月27日,国际船舶网讯,近日,振华重装承建的晋江市海洋牧场项目(一期)深海养殖平台正式开工。该平台由结构浮体、养殖网箱、旋转机构、提升机构组成,结构浮体总长67.6米,最大宽度33.9米,型深2.8米,具备强抗风浪性能;养殖网箱水体不小于20000立方米,采用360度旋转设计,可实现自清洁功能,减少化学除垢剂使用。这是振华重工首单自主设计研发的交钥匙现汇海洋牧场装备项目,预计交付于福建晋江海域。项目通过旋转机构定期转出网体,利用自然日晒风干清除海生物,从源头降低海洋污染。
【点评】振华重装此次深海养殖平台的开工标志着中国海洋装备制造向生态化、智能化迈出重要一步。振华重工从港口机械巨头向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拓展,展现了装备制造业跨界融合的创新潜力。未来,随着海洋牧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此类智能化养殖平台或将成为推动“蓝色粮仓”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时为我国高端海洋装备“走出去”积累技术优势。
【高端装备】深铁集团“轨道+”绘就产城融合新图景(2025-08-22)
8月22日,中国交通报讯,深圳地铁集团通过“轨道+”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深铁集团以TOD综合开发盘活城市空间,累计开发32个商业项目和15个代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818万平方米,并建设4.8万套保障性住房。智慧化方面,深铁应用全自动驾驶、BIM 技术及AI客服,智慧出行占比达75.34%。产业链布局上,建成4个产业园,入驻企业36家,并与顺丰、东部通航合作推进“轨道+物流”“低空+轨道”联运项目。
【点评】深圳地铁的“轨道+”模式展现了轨道交通从单一运输功能向城市综合服务商的转型。TOD开发不仅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还通过反哺机制为轨道交通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轨道+低空”等创新联运模式展现了前瞻性布局,为未来城市交通网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深铁集团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为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高端装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庆安与综合所签署合作协议(2025-08-20)
8月20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8月19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庆安与综合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航空特种作动标准规范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聚焦复杂应用场景下的航空特种作动技术,重点突破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关键技术难题,构建覆盖设计、工艺、检测、试验全流程的作动技术标准体系。双方计划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转化全链条创新,提升产品研发效率与质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点评】此次合作标志着航空工业在标准化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深度融合。庆安作为航空作动技术领军企业,与综合所的合作将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在特种作动技术这一关键领域。通过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双方有望在技术瓶颈上实现突破,同时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标准化解决方案。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其他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参考。
【高端装备】中航西飞C919-600飞机00032架外翼盒段大部件率先适航挂签(2025-08-19)
8月19日,同花顺财经讯,近日,由中航西飞承制的C919-600飞机00032架外翼盒段大部件在西安阎良顺利通过民航上海审定中心的适航挂签,并取得适航证书,成为C919-600飞机首个获得适航标签的机体结构大部件。该外翼盒段是机体核心部件,制造工艺复杂且精度要求高。中航西飞严格遵循适航法规与客户标准,通过科学组织资源、精准检验和“零缺陷”管理,高质量完成研制任务。此次适航认证为C919系列化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后续研制生产奠定基础。
【点评】C919-600外翼盒段的适航突破标志着国产大飞机供应链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中航西飞通过严格的过程管控实现复杂部件的“首件即合格”,体现了我国航空制造业在精密制造和适航管理体系的成熟度。这一进展不仅加速了C919系列化进程,更对ARJ21、CR929等后续机型形成技术溢出效应。未来需持续关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和批产稳定性,以应对全球航空市场的竞争压力。
【高端装备】新松机器人“智造”出海,闪耀国际 (2025-08-15)
8月15日,今日中国网讯,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大会上展示四大主题展区,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应用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成果。其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可实现±0.03毫米重复定位精度,AGV机器人已批量应用于国内外锂电、半导体行业。新松还推出人形机器人“睿可RICO”和“松羿”,探索从工业到生活服务的场景拓展。4月30日,新松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目前,新松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45%的《财富》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
【点评】新松机器人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体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从技术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其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替代,尤其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展现了技术突破能力。海外市场的成功得益于本地化布局和过硬的技术实力,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新松的案例揭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趋势:技术驱动与全球化并重,未来竞争将更多聚焦于生态构建和标准制定能力。
【高端装备】振华重工与中交租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5-08-14)
8月14日,国际船舶网讯,8月11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与中交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交租赁董事长李青岸表示,公司立足中交集团主业,支持实体经济,希望与振华重工深化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打造央企产融协同新高地。振华重工董事长由瑞凯指出,公司正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期待与中交租赁提升合作能级,共同助力中交集团高质量发展。
【点评】此次合作标志着中交集团内部产业与金融板块的协同迈入新阶段。振华重工作为全球港口机械龙头,近年来在海上风电安装船、智能港口装备等领域持续突破,而中交租赁的金融支持将为其技术升级和国际化布局提供资金保障。双方合作不仅限于传统融资租赁,更可能探索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例如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这种产融结合模式,有助于振华重工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同时为中交租赁拓展专业化金融服务场景。央企内部资源整合的深化,或将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高端装备】南京埃斯顿位列2025上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第一(2025-08-13)
8月13日,龙虎网讯,埃斯顿2025年上半年以10.5%的市场份额(含埃斯顿酷卓)蝉联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第一,推动国产化率提升至55.3%。埃斯顿通过“AI+”技术升级,推出免示教焊接、打磨等解决方案,并发布开放性更高的NGC控制平台和ERI实施操控平台,支持多机器人协同及外部设备联动。2025年7月,其喷涂防爆机器人获证,实现金属加工全工艺覆盖。此外,埃斯顿加速全球化布局,波兰工厂预计年底投产,海外业务网点达75个。
【点评】埃斯顿的领先地位凸显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上的突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将AI、机器视觉与运动控制深度融合,降低了机器人使用门槛,推动“普通工人”向“高级技工”的转变。这种智能化路径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打开了焊接、打磨等传统低密度场景的市场空间。全球化布局与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策略,进一步强化了其市场适应性。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向“免编程、自判断”演进,埃斯顿需持续优化技术普适性,同时应对海外市场本地化生产的挑战。
【高端装备】中国中车成功入选首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2025-08-08)
8月8日,澎湃新闻讯,7月底,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发布首批40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中国中车集团“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成功入选,该项目研发了我国首个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斫轮?风驰”。该模型融合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适配国产软硬件资源,实现关键技术全栈自主可控。相比传统超算仿真方法,将仿真周期从天级缩短至10秒级,效率提升30倍以上。目前已完成算法封装、数据集建设和验证工作,未来可应用于动车组头型、转向架等关键部件的快速评估与优化设计。
【点评】中车集团的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标志着AI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最显著的价值在于实现了仿真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将原本需要超算资源的天级计算压缩到单机显卡的秒级响应,这种技术突破直接改变了高速列车设计范式。其全栈国产化的技术路线也体现了央企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的战略布局。随着模型在更多部件设计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缩短我国高速列车的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
【高端装备】武昌造船签订2+2艘ECV海工作业船建造合同(2025-08-08)
8月8日,国际船舶网讯,8月7日,武昌造船成功签订2+2艘ECV海工作业船建造合同。该船总长111.2米,配备1400平方米甲板、150T主动波浪补偿吊机及ROV收放装置,可高效支持海上风电和油气田开发作业。搭载低排放动力系统,配备2套1000KWh电池包并预留甲醇燃料改装设计,满足未来绿色拆解要求。采用冗余推进、智能控制等技术,确保恶劣海况下的作业稳定性,并满足DNV船级社Cyber Secure(Essential)安全标准。
【点评】ECV海工作业船的签约体现了我国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持续创新。该船的设计亮点在于将高效作业能力与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合,特别是预留甲醇燃料改装设计,展现了前瞻性的环保考量。智能控制与冗余推进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复杂海况下的作业可靠性,这对海上风电等新兴能源开发至关重要。该船满足DNV船级社网络安全标准,表明我国船舶工业在数字化安全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这种集多功能、智能化与环保特性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将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高端装备】国内最大海缆敷设船开工,启东象屿海装正式投产(2025-08-05)
8月5日,国际船舶网讯,8月1日,启东象屿海装正式投产,标志着原破产船厂江苏宏强重工成功转型。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投产后将使象屿海装整体造船产能提升40%~50%,当前手持订单16艘(含国内最大16000吨纯电驱海缆敷设船),满产年产值将超30亿元。该船厂通过智能化改造盘活682.3米长江岸线及5~10万吨级船台等资产,并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研发中心推动绿色智能船舶技术突破。
【点评】启东象屿海装的案例展现了国有资本在船舶制造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司法拍卖以4.4亿元收购破产资产,不仅避免了资源闲置,更将散货船、化学品船等传统优势产品与海缆敷设船等高端装备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其首制船选择纯电驱海缆敷设船这一细分领域,既契合海上风电发展需求,又体现了“双碳”目标下的技术前瞻性。未来,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化,该船厂有望在绿色智能船舶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高端装备】零次方机器人完成亿元级融资,加速具身智能商业化(2025-08-01)
8月1日,投资界讯,近日,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天使+和天使++轮亿元级融资,投资方包括包河创投、同创伟业、力合科创等机构。资金将用于技术攻坚、量产提速及生态布局。公司成立于2025年1月,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AI&Robot实验室及互联网大厂,已推出具身智能软硬件解决方案及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H1。2025年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零次方机器人以商服场景为切入点,已斩获数千万元订单,目标年底交付500台机器人。
【点评】零次方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商业化潜力。其从垂直场景切入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商服场景的任务边界明确、环境可控,便于技术快速迭代和验证。专项场景大模型与数据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推出,显示了公司在技术基础设施上的前瞻性布局。创始人提出的“数据驱动+场景闭环”战略,若能实现成本目标,将显著提升机器人在服务业的渗透率。当前需关注的是技术通用性与场景扩展能力的平衡,以及量产过程中供应链管理和品控的挑战。
【高端装备】埃夫特亮相富士康全球机器人科技峰会,合作共启机器人产业新生态(2025-08-01)
8月1日,新浪财经讯,7月底,富士康在深圳举办全球机器人科技峰会,埃夫特智能机器人公司展示创新解决方案。其飞拍工作站通过动态视觉修正技术,实现3C电子行业检测节拍提升20%;同时发布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包含墨斗IDE开发平台(集成大语言模型)、Openmind OS 操作系统(毫秒级多模块协同)和大衍数据平台(全流程数据闭环)。富士康云智汇作为首批生态伙伴,与埃夫特就AI-机器人融合达成POC项目合作意向,双方将基于中央智造平台场景推进具身智能落地。
【点评】富士康与埃夫特的合作模式具有标杆意义,头部制造商与技术提供者的深度绑定,既能通过真实场景反哺技术迭代(如SMP平台的复杂工况验证),又能加速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建议行业关注两个衍生趋势:一是大语言模型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平民化”应用可能重塑人才结构,二是数据平台的快速部署能力或将催生新型机器人租赁服务。
【高端装备】沃兰特航空与泰国泛太平洋公司、中航工程签署三方合作协议(2025-07-30)
7月30日,界面新闻讯,近日,在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上海沃兰特航空与泰国泛太平洋公司、中航工程签署三方协议,达成总金额17.5亿美元的500架VE25-100“天行”eVTOL采购订单,创中国高等级客运eVTOL单笔国际订单纪录。该机型采用复合翼设计,可载6人、续航200~400公里,已完成多轮实飞测试,将应用于泰国、马尔代夫等地的岛际运输与应急救援。合作以“场景应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为模式,由中航工程负责起降点、航线等低空基建建设。
【点评】这一订单标志着我国eVTOL技术商业化落地取得实质性突破。泰国市场的选择极具针对性,其岛屿地理特征与eVTOL短途运输优势高度契合,而“一带一路”基建合作基础则降低了政策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沃兰特航空将产品定位为“空中出行系统”,这跳出了传统装备销售的逻辑,转向解决方案输出,这种模式对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具有复制意义。中航工程的加入更填补了低空基建的全球空白,未来或可形成“中国标准”。
【高端装备】优必选推出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2025-07-24)
7月24日,中国证券网讯,7月23日,优必选宣布推出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该机器人采用群脑网络2.0(BrainNet 2.0)和自研的Co-Agent技术,实现单机自主与群体协同双驱动。在工业场景中,Co-Agent技术将搬运、分拣等角色转化为智能体,提升执行效率。Walker S2具备52自由度仿生躯体、第四代灵巧手,可在0~1.8米全空间范围内稳定搬运15公斤重物,并完成高难度动作。其头部采用纯RGB双目视觉方案,提升环境适应性,并通过动态步频调节实现2m/s的高速拟人行走。优必选表示,Walker S系列已在车厂实训中取得成果,未来将扩充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点评】优必选Walker S2的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迈入新阶段。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将单机智能与群体协同结合,通过Co-Agent技术实现角色分工的动态优化,为智能制造提供了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优必选通过车厂实训积累经验,逐步验证技术可行性,这种渐进式落地策略为行业提供了示范。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产能提升,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更多工业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端装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太航主导编制的两项标准正式发布(2025-07-24)
7月24日,中国航空新闻网讯,近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太航主导编制的国家标准《标准大气》(GB/T45846-2025)和地方标准《增材制造金属选区激光熔化成形生产指南》(DB14/T34242025)正式发布。国家标准《标准大气》为气象、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基础技术参数,涵盖温度、压强、空气密度等关键数据,为研发和设计提供基准依据。地方标准则聚焦增材制造全流程,从人员资质到生产环境、质量检测等环节制定规范,旨在提升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太航表示,将以标准为锚点,推动研发与生产深度融合,通过标准化与创新双向赋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点评】太航主导的两项标准发布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标准化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标准大气》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为航空器性能测试和航天器设计提供了权威参考,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增材制造标准的出台则顺应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为新兴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操作指南。太航通过标准化与创新结合的策略,既保障了技术突破的可靠性,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高端装备】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2025-07-22)
7月22日,投资界讯,近日,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AEE)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由国家级产业基金领投,建源卓璞基金、溧阳高新区智慧储能基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加持。本轮融资将重点布局三大方向:一是加码搅拌摩擦焊与搅拌摩擦固相增材核心技术研发;二是加速产业升级与全球化人才矩阵搭建;三是加快市场拓展,推动技术成果向商业航天、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渗透。AEE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149厂控股公司,在搅拌摩擦焊领域创下多项“中国第一”乃至“全球首个”,其设备已成功打入德国、法国、美国等高端制造市场。
【点评】AEE此次融资标志着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搅拌摩擦焊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还通过国际化布局提升了中国装备的全球影响力。未来,AEE若能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并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资源支持,有望在商业航天、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实现技术变现。此次融资也反映出国家级资本对高端制造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高度重视。
【高端装备】航天易龙完成超1亿元融资,加速低成本大载荷液体火箭研发(2025-07-18)
7月18日,中国财富网讯,近日,北京航天易龙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1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由远德资本领投,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及相关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共同参与。航天易龙由航天科技集团资深专家团队创立,专注于研发低成本、可复用的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核心在研产品为直径5米的20吨级火箭,旨在满足下一代大型卫星星座组网的密集发射需求。公司通过模块化设计、可重复使用技术及供应链优化降低发射成本,同时凭借大直径箭体设计提升运载能力。融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部件验证、安徽池州总装基地建设及产能提升。
【点评】此次融资成功凸显了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关键技术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对低成本、大载荷液体火箭这一稀缺赛道的认可。航天易龙的模块化与可复用设计若能实现,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但技术验证和工程化落地仍是巨大挑战。国家级资本的介入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释放了政策信号,但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取决于技术可靠性与成本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