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泰禾50亿元长租公寓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批(2018-09-06)
9月6日,北京商报讯,随着多家房企计划发行的住房租赁债券的遭“中止”,以及近来长租争议话题不断,外界曾一度推测长租公寓ABS和资产证券化发行可能会阶段性放缓。9月4日,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中信证券-泰禾集团慕盛长租公寓系列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无异议函。据悉,专项计划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发行总额不超过50亿元,发行期数不超过4期。中信证券应当自无异议函出具之日起6个月内正式向深交所提交首期挂牌申请文件、24个月内正式向深交所提交全部专项计划挂牌申请文件,逾期未提交的,无异议函将自动失效。资料显示,此前泰禾租下福悦居持有的65套位于北京地区的物业资产,并与福悦居委托慕盛为该物业提供运营管理服务。
【房 地 产】龙头房企:规模至上转向均衡发展(2018-09-06)
9月6日,北京商报讯,8月末,房企密集发布中报潮接近尾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家上市房企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包括万科、中海、碧桂园、恒大在内的一线房企和以阳光城、绿城、富力、旭辉为代表的千亿军团均交出了中期成绩单。值得一提的是,从接连发布的中期业绩报中可以窥见房企发展思路的新转变:领军的龙头房企开始有意识放慢扩张步伐,更加注重提升利润率、降低负债率、放缓拿地节奏、不断加快在长租公寓领域的投资和探索等。与之相对的,第二三梯队的绝大多数房企踩下规模扩张油门,弯道超车野心不减。业内专家表示,当前龙头房企降速可以概括为“降速不降质”,是企业反思高周转思路的结果,房企欲通过降速来防范经营风险。当龙头房企规模达到万亿级别后,非住宅销售类的其他业务如何实现快速转型和成长,将成为龙头企业面临的问题。
【房 地 产】自如金融体系的三大争议:创新租房社交模式风险难测(2018-09-05)
9月5日,北京商报讯,租房贷、甲醛超标等消息一次次把自如这家房屋中介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实际上,自如已经嵌入了诸如信用评分、贷款分期、ABS融资等诸多金融产品和元素,其中也存在诸多争议。一是创新租房社交模式风险难测。支撑自如社交模式的是两年前开始建立的信用评分体系,但在自如投诉中,对于合租室友的投诉占了很大比例。二是房屋资管模式存资金池风险。自如App端显示,客户采用自如网在线支付、自如白条、自如客专享分期三种方式支付房租与服务费。其中,自如白条与自如客专享协议均有贷款性质。市场对租房贷款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办理分期时租户是否知情,以及租金贷带来的资金池风险。三是借ABS扩张风险易扩大。在自如的资金运作中,ABS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分析指出,自如通过白条这个通道,名义上把一年的贷款借给租客,但实际是直接打到了自如的账上,通道再把债权收益包装成ABS。自如模式是否会引发爆仓问题也成为争议焦点。
【房 地 产】房企半年冲刺:调控向左三四线城市向右(2018-09-05)
9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讯,2017年开始,房地产领域中一个话题常被讨论:三四线楼市的繁荣何时结束?这个问题至今尚无答案。过去两年,凭借三四线楼市的爆发,拉动全国房地产销售的上扬,也造就了一批房企的业绩神话。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8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房销售依然拉动全行业表现。房企的中报已于近期陆续发布,一些重仓一二线城市的房企,表现欠佳,上半年销售仅增长一成,或与去年持平,甚至下滑五成的均有之。但几家重点耕耘三四线城市的房企,却以黑马之姿跑出不俗的增速。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00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同比增长19.4%,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累计成交量同比分别变化-12.1%、12.5%、29.6%,房企布局还在下沉。但影响三四线楼市表现的重要变量——棚改政策已有变更。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认为,三四线楼市正快速冷却。但都市圈的布局动力,正吸引更多原本关注一二线城市的房企进入那些陌生地带。
【房 地 产】长租公寓打响规模战,房企摸索寻方向(2018-09-04)
9月4日,时代周报讯,2017年,随着“租购同权”“租售并举”政策的不断出台,住房租赁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来自不同领域的主体纷纷布局长租公寓,租赁企业迎来滚雪球式发展。除自如、蛋壳等长租公寓运营商外,房地产企业也在加快前进步伐。截至7月末,国内房企的TOP50中,已有20家开展了长租公寓业务。国内排名前100的开发商中,有超过三成的企业涉足长租公寓领域,布局长租公寓成为房企掘金新领域的一大趋势。据了解,房企在获取房源方面采取轻重并举的方法。通常是以轻资产方式来扩大规模,表现为集中式租赁,从政府、村集体等业主手中,获取破旧厂房、住宅楼,统一改造成长租公寓进行出租。除了轻资产模式之外,房企也在拓展重资产自持项目。不同于快速周转的住宅开发业务,长租公寓需要长期持有运营,盈利难依然是困扰着行业的难题。在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无法自我供血的情况之下,支撑长租公寓能够持续扩张的方法便是依靠外部融资输血。
【房 地 产】前8月标杆房企平均销售目标完成率超60%(2018-09-03)
9月3日,中房网讯,克尔瑞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销售金额TOP10房企门槛已超1200亿元,销售金额TOP100房企门槛超过120亿元,房企规模之争依旧。受季节性因素影响,8月份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较为平稳,TOP100房企单月业绩与7月基本持平,仅环比微增1.3%。此外,从今年已公布销售目标的54家房企完成情况来看,前8月目标完成率均值为63.01%,比上月提高8.19个百分点,共有46家房企目标完成率超过50%,比上月多出12家。具体来看,建业地产销售目标完成率超过九成,美的置业、中国金茂、正荣地产、龙光地产销售目标完成率超过八成。克而瑞研究中心预计,在全年销售业绩压力下,未来几月房企将提高货量供应,加速项目去化和销售回款,三季度末及四季度的销售情况将会有较大提升。
【房 地 产】110家房企存货增长4300亿,“补库存”悄然展开(2018-08-31)
8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经历了长期去库存进程的房地产业,正在悄然进入补库存的阶段。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110家A股上市房企的存货为4.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00亿,增幅约为9%。其中,大中型房企的存货规模有明显提升。在城市层面,作为昔日去库存“重镇”的呼和浩特,近日发文强调“全面停止去库存调控措施”。长春也于8月29日发布通知,取消棚改项目货币化安置购房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棚改项目新建一定数量的回迁安置住房。这些措施均反映出部分城市库存不足的现状。经过两年的去库存进程,楼市整体库存规模出现大幅下降。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房企和地方政府都开始意识到这一变化。分析人士认为,补库存进程的开启,意味着一个新的市场周期开始酝酿。不同的是,在经过严厉调控之后,如今市场各方都已趋于冷静。
【房 地 产】房企去杠杆降负债样本:佳兆业加快释放旧改或出售资产(2018-08-31)
8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因为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大量的旧改储备,加之过去两年市场不错,佳兆业从债务危机中恢复了元气。但截至2018年中报,公司的净负债率仍然高达200%以上,降负债仍然是公司全年的主要任务。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佳兆业实现合约销售金额2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3%;集团总收益同比增长75%至15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4%至22亿元;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66%至19亿元。近两年来,致力于降负债、去杠杆的佳兆业已有所成效。上半年净负债率较2017年下降约42个百分点,但258%的负债率仍处于业内较高水平。下半年,房企仍面临融资环境紧缩的压力,佳兆业表示,将通过出售资产、加大销售回款等多渠道持续降负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下半年,佳兆业的诸多旧改项目将大幅释放,这成为缓解公司债务压力的关键因素。
【房 地 产】一线房企放弃高速扩张,2018年成为房企战略分化元年(2018-08-30)
8月30日,北京青年报讯,过去一周,包括万科、中海地产、碧桂园、恒大在内的一线房企和以阳光城、绿城、富力、旭辉为代表的千亿军团均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年报。得益于过去两年供需端的两热和不断上涨的住房改善需求,众多上市房企均录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不过,越来越严格的楼市调控,以及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限购,也让房地产业的未来具有更多不确定性。这都使得2018年很可能成为房企下半场分化的十字路口。从上半年已经公布中报的上市房企来看,部分龙头房企已经刻意放缓了扩张的步伐,更重视利润率的提升,并且寻求多元化发展,代替原有的单一卖房模式。也有一些房企,则坚持高周转策略,在自身销售不足千亿的时候,就公开喊出3000亿元的销售目标,甚至不惜举债扩张。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日子里,买地扩张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策略,2018年也许真的会成为房企战略分化的元年。
【房 地 产】黄奇帆: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摒弃的八种运行方式(2018-08-29)
8月29日,中房网讯,8月28日,以“美好居住生活”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在大连召开。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摒弃八种运行方式:一是避免在存量和在建量过剩的地区搞开发;二是避免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全无的地区搞造城开发;三是避免四面出击搞长周期的开发;四是避免借钱融资买地、不能热衷于炒“地王”;五是避免高资产负债率的搞开发;六是避免各种巧立名目、违规销售式的搞开发;七是避免不专注精品生产,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上不下功夫;八是避免售后服务简单化,不重视物业管理。
【房 地 产】绿地控股上半年净利61亿,力推高铁新城战略(2018-08-28)
8月28日,证券时报讯,绿地控股8月27日晚发布2018年半年报。报告期内,绿地实现营业收入1578.87亿元,同比增长25.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56亿元,同比增长30%。上半年,绿地房地产主业准确把握市场分化趋势,房地产主业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627亿元,同比增长22%,合同销售面积13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回款1476亿元,同比增长36%,回款率达到91%。高铁新城战略成为绿地房地产主业紧抓深度城镇化红利、抢占新周期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报告期末,绿地已获取了安徽宿州、广东阳江、重庆万州、湖南长沙及株洲、江西赣州及萍乡、湖北咸宁、四川宜宾等一批低成本、高杠杆、大潜力的战略性高铁站项目。目前,“绿地城际空间站”已布局国内17座高铁城市,在上半年新增土储中,“绿地城际空间站”项目占比超过30%。
【房 地 产】房企业务模式多元化提速,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转型方向(2018-08-28)
8月28日,经济参考报讯,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继续积极抑制短期非理性需求,同时强调扩大并落实中长期“有效供给”。多城落实地方主体责任,调控力度持续升温,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在拿地、销售、融资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受到调控政策“一城一策”差异化因素,以及各线城市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综合因素影响,上半年,仍有部分企业出现业绩同比负增长,或者增幅明显降低的现象。业内认为,近几年将是行业洗牌、奠定未来格局的关键时期。除开发主业外,标杆房企也在围绕大众多元需求,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转型方向,加速布局养老、长租公寓、物流、联合办公、健康等领域。当下行业内过剩的传统开发能力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匹配,决定了未来“主业有规模有效率,新业务能运营懂服务”的房企将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房 地 产】阳光城净利同比增长214%,下半年将成为投资窗口期(2018-08-27)
8月27日,第一财经讯,受益于销售规模的持续扩大及降本增效的运营策略,阳光城半年销售额及利润均出现大幅上涨。8月25日,阳光城集团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增幅超过100%,而归母净利润则大幅增长超过200%。2017年,阳光城提出“三全”投资战略,即:全地域发展、全方式拿地、全业态发展。从土储结构来看,阳光城83%的储备货值分布于核心一二线城市,同时覆盖核心区域周边发展潜力大的三、四线城市。除了住宅,阳光城同样进入小镇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对“双赢”机制进行优化完善,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双赢”机制覆盖项目数量达到110个,股东年化回报率达到39.8%,大大地激发了员工积极性,进而提升了公司运营效率。对于2018年下半年,阳光城表示,仍将坚持“规模上台阶,品质树标杆”的战略目标,扩展业务规模,持续降本增效,积极优化指标。
【房 地 产】旭辉扩张后遗症:净负债率逼近“红线”(2018-08-27)
8月27日,中国经营报讯,近年来,从2012年上市的96亿元到2017年的1040亿元,闽系房企代表旭辉集团销售额增长了10倍,成为近年来闽系房企迅猛扩张的缩影。今年上半年,旭辉集团继续迈开增长的步伐,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60.32亿元,同比增长40%,核心净利润24.46亿元,同比增长59%,已完成全年合同销售目标约56%。值得注意的是,旭辉集团规模扩张和业绩增长,换来的是负债总额的持续走高。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旭辉集团的总债务705.59亿元,相比2017年末增加233.2亿元。半年报显示,在不计入永续债的情况下,旭辉集团上半年的净负债率达到72%,逼近旭辉集团内部控制的75%红线,相比2017年底的50.9%,大幅上升21.1个百分点。对此,旭辉集团品牌方面负责人表示,公司不存在负债率高企的风险,亦没有资金兑付压力。上半年,公司预判到地产行业融资将收紧,所以主动进行融资,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踏准融资“窗口期”。
【房 地 产】超30家房企股价跌破净值,少数谋回购保“尊严”(2018-08-24)
8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讯,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A股破净股数从32只快速攀升至270只。而这只用了一年时间,其中地产板块正是破净的高发区之一。在这270只破净企业中,有33家是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企业,其中不乏世茂、首开、北京城建、金融街等牌房企。尽管已经处于“破净”这个有失“尊严”的境遇中,但切实采取行动“保卫市值底线”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福星股份、冠城大通、三湘印象、天地源、滨江集团等企业今年均出现增持举动,但从这些企业的股价变化看,收效甚微。从最新统计的“破净”房企名单里可以看出,中小规模且区域性更强的房企占了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市场估值也会高一些,大企业相对中小企业而言抗风险能力、受政策影响波动能力更强一些。
【房 地 产】长租公寓爆仓,鼎家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2018-08-24)
8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讯,我爱我家前副总裁胡景晖关于“长租公寓爆仓比P2P爆雷更危险”的警告言犹在耳,舆论对“谁推高了房租”的讨论激战正酣。不承想,远在杭州的长租公寓运营企业杭州鼎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因经营不善,出现资金链断裂,目前已经被安排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据报道,租户在租房时,鼎家曾许诺租户用押一付一方式缴纳房租,但实际上却是让租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网络贷款。据了解,鼎家破产约有4000户租客受损,涉及的网贷平台有6家。多位市场分析人士也认为,目前市场上部分长租公寓企业采用“二房东”模式,先从房东手里拿房,然后进行“N+1”改造装修后出租,通过租金差来获得收益。租金差、房源从获取到装修并出租的时间差,直接关乎其能否盈利和健康运转,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运营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
【房 地 产】房企中报透视:龙头房企净负债率普遍上升(2018-08-23)
8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2018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又是一个收获季。龙头房企大多销售飘红、营收大增、净利上涨,碧桂园、万科、龙湖三巨头销售超过3000亿,营收超过1000亿,净利润也近百亿或超过百亿。但在一片繁荣的表象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已经公布中报的3000亿、千亿级龙头房企,以及中型房企,清一色出现了净负债率上升、经营性现金流转负或大幅缩减,持续一年多的楼市调控限贷、限价、限签的杀伤力已经显效,房企的流动性风险隐现。在融资收紧、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保利地产研究院认为,下半年房企融资端难有大改善。整体而言,房企的流动性紧张问题还将持续。若不加紧回笼资金、确保财务稳健,部分房企的资金链断裂或将上演。由于资源大部分向龙头房企集中,中小房企出现资金链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房 地 产】碧桂园调整战略“提质控速”,中期业绩大增逾九成(2018-08-22)
8月22日,证券日报讯,8月21日,销售一路领跑的碧桂园发布了2018年半年度业绩。根据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碧桂园总收入约为1318.9亿元,同比增长69.7%;净利润约为163.2亿元,同比增长94.9%。销售方面,截至2018年6月30日,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完成去年全年销售额的74.9%,合同销售面积43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1%。值得注意的是,销售屡创新高的碧桂园,回款金额也大幅提升。仅上半年,公司房地产销售现金回款约3360.2亿元,同比显著增长52.4%,销售回款率高达81.4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发布业绩的同时,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还通过一封致投资者公开信,为近期的安全事故道歉。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表示,公司将逐步进入“提质控速”新阶段。据悉,碧桂园目前已发文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杨国强亲自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莫斌担任常务副主任。同时,要求区域、项目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房 地 产】超六成A股房企负债率上升,发债、ABS或成趋势(2018-08-22)
8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伴随着一批A股地产公司半年报的相继披露,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的变化也逐渐浮出。截至8月21日,32家已披露2018年半年报的地产公司财务数据显示,大部分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有不少于20家出现了负债率较去年底走高的情形,占比达62.5%。其中,光大嘉宝、美好置业、ST天业、招商蛇口四家公司负债率攀升超过了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在资管新规促使“非标转标”等因素作用下,地产企业正在寻求更加标准化、且期限更长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地产企业境内外发债的规模正在悄然回暖,在银行授信收紧的背景下,不少地产企业呈现出长期负债率走高、有息债务规模扩张的趋势。另一方面,不少地产企业正在着眼转型和布局租房市场,其融资特征也将从以抵押授信为代表的土地融资向以租金收益权转让为代表的资产证券化(ABS)方式转型。
【房 地 产】万科确立租赁住宅为核心业务,上半年净利91.2亿元(2018-08-21)
8月21日,证券日报讯,8月20日,万科公布了其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万科实现销售金额3046.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59.7亿元,同比增长5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2亿元,同比增长24.9%。值得注意是,2018年万科将租赁住宅业务确立为核心业务。据悉,自2014年以来,万科积极布局长租公寓市场,当前已形成青年公寓(“泊寓”)、家庭公寓、服务式公寓三类产品,为不同阶段客户提供长期租住解决方案。截至今年6月30日,万科长租公寓业务已覆盖30个主要城市,累计获取房间数超过16万间,累计开业超过4万间,开业6个月以上项目的平均出租率约92%。此外,在核心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万科也在积极拓展其他业务。不过,上半年万科全部营业收入中,来自房地产业务的结算收入比例仍然高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