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炮轰资本推高房租,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被迫”辞职(2018-08-20)
8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讯,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中,有13个城市房租涨幅超过20%。今年以来,这种趋势有增无减。以北京为例,华创证券研报显示,其平均租金年内同比涨幅已达21.89%。房租价格为何突然大涨?原我爱我家副总裁兼我爱我家集团研究院院长胡景晖8月17日的一席话或许揭示了部分答案——部分公寓运营商以高出市场价20%~40%的价格争抢房源。一石激起千层浪,资本大幅进入长租公寓推高房租引发舆论声讨。胡景晖也在第二天宣称,自己“被迫”辞职。对于如何防范行业风险,胡景晖提出了三个建议:通过住建系统建立全国各地住宅租赁指导价,每月以各种渠道向外界公示;出现异常交易,老百姓可以举报,政府也可以直接查处;住建部和各地住建系统跟一行三会建立合作机制,严格监管进入长租公寓领域的资本。对于如何降租金,胡景晖认为这不是难事,可以仿照我国香港,收取房屋空置税。
【房 地 产】中华企业“瘦身”,行业洗牌提速(2018-08-20)
8月20日,中国经营报讯,随着调控持续加码,楼市进一步深陷“调整期”,包括中弘股份、恒盛发展等房企已深陷债务违约的“泥淖”,今年或将成为中小房企“生死攸关”的关键一年。近日,中华企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再次公开挂牌转让苏州中华园100%股权。约一个半月前,中华企业曾试图以4.82亿元的挂牌价格转让苏州中华园,如今再次被公开挂牌的苏州中华园,价格较此前下调10%至4.34亿元。对于降价出售,中华企业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公司挂牌转让旗下子公司股权,一方面进一步聚焦上海区域发展,突出公司深耕上海战略布局;另一方面通过挂牌转让的方式去化存量产品,加速资金回笼,优化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为未来适当时机储备优质项目做好准备。同策研究院研究员陈朦朦认为,2018年三季度是房企资金兑付压力最大的时候,短期内为了减小融资困难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房企要么“割肉”甩楼,要么转让股权“刮骨”疗伤。
【房 地 产】华夏幸福欲发债百亿,疏解资金需求(2018-08-17)
8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讯,距离平安资管138亿元入股仅一个月,华夏幸福8月14日晚再次公布大手笔融资预案,拟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公司债券,期限不超过7年。具体发行规模仍需提请股东大会通过,并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实施。此次融资将用于偿还有息债务、补充流动资金等,若成功发行,将极大缓解华夏幸福的资金压力。至于是否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华夏幸福相关负责人表示,华夏幸福既然能够正常发债、还债,现金流肯定是没问题,而正常还债并未延期也恰好说明华夏幸福资金状况不存在问题。不断发债的背后,是华夏幸福内部资金压力和快速异地扩张带来的对资金的渴求。根据华夏幸福此前对平安资管所做的业绩承诺: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65%、105%,即不低于114亿元、144亿元、180亿元。
【房 地 产】万科A:为规避外汇市场风险,将开展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2018-08-16)
8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讯,8月15日,万科A发布公告称,为规避外汇市场风险,防范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控制公司财务费用波动,降低万科海外平台未来偿债风险,公司有必要就外汇风险敞口进行更充分的套期保值。据公告,投融资外币币种中美元、港币为主要货币。截至2018年7月末,公司海外平台净外汇风险敞口不大于12亿美元。此外,万科还提示了相关风险:一是汇率波动风险:在汇率走势与公司判断汇率波动方向发生大幅偏离的情况下,公司锁定汇率后支出的成本可能超过不锁定时的成本支出,从而造成公司损失。二是内部控制风险:外汇套期保值交易专业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可能会由于内部控制机制滞后于业务发展而造成经营风险。三是履约风险:在合约期限内合作金融机构出现倒闭、市场失灵等重大不可控风险情形,导致公司合约到期时不能以合约价格交割原有外汇合约,即合约到期无法履约而带来的风险。
【房 地 产】北京中原地产架构大调整,经纪机构平台化多点试验(2018-08-16)
8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深耕北京市场超过20年,业务横跨传统顾问、代理、新房、二手、租赁、养老等领域的北京中原地产,正在调整业务架构。隶属于北京中原的部分业务部门纷纷独立出来,对外仍保留北京中原的统一品牌形象,对内则作为“合作公司”进行运作。北京中原变成了一个平台公司,仅保留人事、财务、培训、IT、数据、企划等职能部门,制定平台规则并提供支持。平台公司不插手“合作公司”的人事、财务及具体业务。这是中原地产进行平台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年初,链家地产启动加盟业务,并成立居住服务平台贝壳找房。尽管路径有所不同,但随着中原地产做出上述转型尝试,房产经纪行业的两大巨头均走上平台化、轻资产的发展道路。
【房 地 产】中弘股份财报造假被立案调查(2018-08-15)
8月15日,北京商报讯,原本就麻烦缠身的中弘股份再添重大利空。8月14日晚间,中弘股份披露的一则公告显示,公司于2018年8月14日收到安徽证监局下发的《调查通知书》,因中弘股份披露的2017年一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三季度报告涉嫌虚假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安徽证监局决定对中弘股份进行立案调查。实际上,中弘股份今年以来的发展情况难言乐观,公司频频收罚单。在今年4月26日中弘股份披露公告称,因子公司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公司债务逾期事项未及时准确披露等原因,公司收到了安徽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此外,在今年7月17日中弘股份披露称,因公司存在重大行政处罚事项未及时披露、募集资金使用不合规等问题,安徽证监局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房 地 产】中国平安重仓13家房企,房产市值超2000亿堪抵3个绿地(2018-08-14)
8月14日,长江商报讯,中国平安于2007年开始进军地产。与绝大部分房企运作地产模式不同,中国平安将其定位于不动产投资及管理平台。除了自身开发外,更多地借助外部房企力量合作开发。此外,中国平安还频频担当救世主角色,通过入股房企间接参与地产开发。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成为碧桂园、融创中国、华夏幸福等房企第二大股东,其还重仓持有金地集团、绿地控股、华润地产、保利地产等房企股权。初步梳理发现,平安重仓持股的知名房企至少有13家。此外,平安不动产官网显示,其与万科、华润等合作的知名房企达18家。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旗下地产(含投资性房地产)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达2093.22亿元。以8月10日收盘价计算,绿地控股市值为764.16亿元。这意味着,平安旗下地产价值抵得上3个绿地市值。业内人士预测,根据目前发展势头,未来中国房企龙头的竞争最终可能在万科、碧桂园与平安之间,万科靠标准化,碧桂园靠执行力,平安靠钱。
【房 地 产】绿城加入高周转大军,压缩高端物业欲提速(2018-08-14)
8月13日,投资者报讯,目前,房地产行业集中趋势明显,融资压力提升。如何迅速扩大规模以免被“吃掉”,以及快速回笼资金减轻资金链压力,成为各家房企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份从绿城内部流传出来的备忘录称,绿城将要求员工加快销售,加速资金回笼,坚决执行“早销、多销、快销”的策略,加大应收款项催收力度。该份备忘录显示,绿城接下来还将“倾尽一切努力”获得受限价政策影响项目的预售许可证;对于不受限价政策影响的项目,要争取把原计划2019年供货的房源提前至2018年开盘销售,严格控制付款。为了适应市场,绿城内部产品结构调整为“262”模式,即20%做高端物业,拿地到开盘一年;60%追求性价比较高的产品,用来提高周转率;另外20%做保障房和安置房,按照政府节奏推出。从这一回应来看,市场竞争高压下,绿城实行的策略是减少高端物业的占比,同时加快速度。
【房 地 产】房企高周转游走在安全边缘(2018-08-10)
8月10日,新京报讯,安全事故给去年登顶的碧桂园带来“致命一击”,碧桂园引以为傲的高周转模式也遭到了外界的质疑。8月3日,碧桂园主席杨国强和总裁莫斌公开承认,上海项目确实存在人为赶工,这是不符合集团安全管控要求的;同时,旗下项目的工程管理存在漏洞。而这距离碧桂园发布高周转“三大文件”仅仅过去了4个月。这三份文件要求,设计院通宵出图;三四五线项目实现摘牌即开工、3个月内开盘。其实,高周转模式并不是碧桂园的独创。万科、恒大、泰禾、阳光城等房企都是高周转的代表。在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看来,高周转是战无不胜的法宝。虽然有人认为高周转是“救命良方”,但也有人认为是“万恶之源”。多名业内人士认同高周转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系统能力,关系产品、设计、运营、成本、营销、财务、公司文化、奖惩制度等,单方面追逐速度或者偏向追求业务线的速度,都不是真正的高周转模式。
【房 地 产】资源向龙头房企集中,28家房企前7月销售额增近四成(2018-08-09)
8月9日,中国证券报讯,截至8月8日,包括A股和港股市场的28家房企公布了前7月销售数据,累计销售金额达24340亿元,同比增长38%。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部分房企7月销售额环比有所下滑。但由于部分第二、三梯队房企销售额猛增,使得28家房企整体前7月销售额呈现加速增长之势。在第二、三梯队中,融创中国、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中南建设等14家房企前7月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新城控股、中国金茂和花样年同比增速超过100%。增速居前的企业期间销售均价约为10000元/平方米,这显示出三四线城市项目仍是房企业绩增长的主要抓手。整体来看,房企拼规模趋势加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资金和品牌资源向龙头房企集中的趋势下,做大成为房企的主流选择。
【房 地 产】房企资金链紧张难缓解,供应链金融ABS提速(2018-08-09)
8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在“去杠杆”和“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下,房企融资或将继续处于寒冬。房地产融资渠道受限,开发贷额度紧张,导致融资利率高企。有开发商人士称,去年8%~9%的融资成本,今年已经涨到了13%甚至更高。另有信托人士称,近期地产类信托利率已达14%~15%。房地产企业的策略,一方面是提高周转率、快速回笼资金,另一方面是多元化拓展融资渠道,比如“以租赁之名”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借道房地产信托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末,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累计获批房企供应链金融ABS金额3861亿元,其中已发行1015亿元。前30强房企超过2/3已发行或正在发行。不过,房企供应链(保理融资)ABS以房企为核心付款方,拉长房企应付供应商账款期限,使得弹性债务刚性化,应警惕该类ABS存量规模较大的房企刚性债务变化。
【房 地 产】今年成房企“生死攸关”年,年内40家房企融资4105亿元(2018-08-08)
8月8日,证券日报讯,在规模和利润面前,越来越多房企加入抢夺“现金流”行列。这背后,是融资渠道越来越窄,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的窘境。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张宏伟曾表示,房企融资难问题雪上加霜,今年将成为房企“生死攸关”的一年。同策咨询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前7个月,40家典型房企总计融资4105亿元,相当于2017年下半年融资体量。境内银行贷款、公司债、其他债权融资均有不同程度波动,房企多元化融资渠道全面被堵。某房企管理层透露,有些热钱虽然愿意进入房地产行业,但成本非常高。另有金融机构人士透露,全国百强房企中负债率过高的房企以从其融资名单上排除。同策研究院研究员陈朦朦认为,房企融资渠道越来越窄,境外发债难,永续票据重启,监管趋严,融资情况不容乐观。
【房 地 产】中国恒大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25%,净负债率下降近三成(2018-08-07)
8月7日,北京商报讯,8月6日,中国恒大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恒大预期集团上半年取得税后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125%以上;核心业务净利润超过546亿元,预期同比增长100%以上。对于税后净利润以及核心业务净利润大幅增长,恒大方面表示,主要是由期间集团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交楼面积等因素促成。今年上半年,恒大实现合约销售额3041.8亿元,同比增长24.6%。多家机构预计,恒大全年销售将突破6000亿元,强劲的销售为恒大利润持续高增长提供有力保证。净负债率方面,恒大在公告中表示,集团上半年净负债率进一步大幅下降,预期下降幅度接近三成。业内人士表示,利润上涨增加了恒大净资产,令公司的净负债率降低。此外,恒大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项举措,也让恒大净负债率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下降。
【房 地 产】龙湖“赶工期”长城源著陷质量门(2018-08-06)
8月6日,北京商报讯,曾因项目建在半山腰、长城边,又紧邻古北水镇而成为“网红楼盘”的龙湖长城源著,却因质量问题深陷与业主的纠纷之中。近日,该项目业主报料称,因建设质量出现问题等原因,原本应于今年6月交房的长城源著二期二组团多位业主均选择了拒绝收房。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已交房的二期一组团中,部分房屋出现内部墙皮脱落、楼梯表面破裂、房屋塌陷等现象。据业主透露,该项目二期物业工作人员曾称,这是由于开发商为赶在交房日期前完成绿化,地面没有压实,后被雨水倒灌所致。龙湖地产相关负责人也承认,由于此前项目停工数月,影响了工程时间进度,确实存在抢工期的情况,目前针对质量问题正进行维修。尽管龙湖方面表示已对业主进行了补偿,但在行业内一向以“高品质”著称的龙湖,在北京落子的首个旅游地产项目就遭遇“质量门”,不禁令人唏嘘。
【房 地 产】上市房企纷纷转型谋新路,新兴行业成转型热门领域(2018-08-06)
8月5日,上海证券报讯,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加码,一些上市房企的日子不太好过,于是纷纷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谋求转型或加码转型。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从规模上看,这些上市房企的收购案涉资金额大多10亿元上下,有的甚至高达百亿元,比如新光圆成收购中国传动股权最多可能耗资135.9亿元,而且以现金方式收购。从转型方向上看,新加入转型队伍的上市房企,大多选择新兴行业作为跨界领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文娱业等新兴行业成为热门选项。对于这些企业的跨界转型,业内人士表示,它们寻求拓展新主业和培育新盈利增长点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资金压力以及拟转型行业的激烈竞争格局将是它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考验。
【房 地 产】工地坍塌事件背后:碧桂园5000亿高周转之困(2018-08-03)
8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近几年,碧桂园的销售业绩高速增长,2017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508亿元,规模居行业之首。除了三四线楼市火爆外,碧桂园的跟投制度和高周转策略,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其中,碧桂园在三四五线城市奉行的“456”(4个月开盘、5.5个月资金回正、6个月资金再周转)原则,被业界视为高周转的极致。然而,迈入5000亿门槛后的碧桂园,就像一匹野马,不仅停不下来,似乎还有脱缰的危险。8月1日下午,位于江苏启东经济开发区的“碧桂园 大名府”项目工地发生火灾事故,火势最终得到控制,无人员伤亡。这是最近40天内,碧桂园项目工地发生的第四起安全事故。在很多从业者眼中,高周转被视为工地事故频发的内在原因。尽管碧桂园等房企始终认为,质量问题不是高周转的问题。但这些质量问题频繁爆发至少说明,对于牵涉诸多复杂流程的房地产而言,高周转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这是对房地产全行业敲醒了警钟。
【房 地 产】多家房企重金收购存量资产,改造+长期持有经营成为主流(2018-08-02)
8月2日,北京青年报讯,目前,北京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可供新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房地产进入存量房时代,但同时却有大量的城市存量资源面临着浪费。因此,越来越多开发商开始在存量市场中寻找价值,希望通过收购旧的存量资产改造后全新入市。仅北京就有首开、首创等老牌国企,以及龙湖、泰禾等民企深度参与其中。万科并不是最早进入北京存量房改造的房企,但却是布局最快、投入发展最多的。万科集团副总裁、北京区域首席执行官兼北京万科总经理刘肖表示,存量资产改造是万科转型的一个重要尝试,未来三年,公司内部每年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存量资产改造。三年后,万科北方区域能持有400亿~500亿的存量资产改造项目。在北京目前的存量房改造中,主流需求主要是三个业态:存量房改写字楼,存量房改长租公寓,存量房改联合办公;决定存量资产能否改造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要素:土地及资产获取能力,产品能力,长期持有低成本资金的能力。
【房 地 产】百强房企7月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逾五成(2018-08-02)
8月2日,上海证券报讯,8月1日,克而瑞公布的数据显示,百强房企7月单月销售业绩较6月环比下降31.5%,同比增长57.7%。截至7月末,前十强房企“销售门槛”已越过千亿大关,达1040.1亿元。尽管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百强房企7月份的销售环比有所下滑,但考虑到接下来房企将加快“推货”节奏,行业销售规模后续仍有望保持增长。据克而瑞统计,碧桂园、万科、恒大分别以4614.9亿元、3502.8亿元、3446.8亿元,位列国内房地产企业2018年前7个月销售排行榜的前三位。从销售金额的占比看,前三强房企前7个月合计销售额占前十强房企销售额的50.54%。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房地产龙头企业的优势愈发明显。与此同时,百强房企各梯队销售金额入榜门槛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前二十强房企门槛提升幅度最大,较2017年同期提高近六成。前三十强房企和前五十强房企门槛的同比升幅也分别达到了38.3%、52%,规模化竞争加剧。
【房 地 产】56家房企中报近六成预喜,仅6家亏损(2018-08-01)
8月1日,证券日报讯,截至7月31日,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沪深两市共计56家上市房企披露2018年中期业绩预告,包括扭亏企业在内,32家房企业绩预喜,占比高达57%。从预告净利润变动幅度来看,实现增长的企业有33家,占比接近六成,剔除数据不确定性房企,仅6家亏损,其中5家是首亏。值得一提的是,这56家房企大多数是中小房企,但也有销售规模直指千亿元量级的房企。综合来看,2018年上半年,预计房地产板块净利润增幅尚可,但与市场高峰时相比,增幅有所收窄。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2018年上半年,过去三、四线城市楼市的热销项目结算后,给房企扭亏为盈和提升净利润提供了重要助力。但今年下半年,房企压力将普遍增加,包括融资和还债压力,甚至包括销售回款不能达到预期的问题。
【房 地 产】事故频发,碧桂园惨遭股债双杀(2018-07-31)
7月31日,北京商报讯,近40天内,碧桂园已经连续发生多起坍塌事故,加之最近发生的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伤。逾一个月发生的多起坍塌事故,将去年销售业绩跃居行业第一的房企老大碧桂园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数据显示,7月30日,碧桂园遭遇股债双杀,港股市值更是在一日内缩水逾212亿港元。东方财富数据显示,自6月8日以来,碧桂园在35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达到29.75%。7月30日,在股价遭遇重创的同时,碧桂园2025年到期的美元债亦创三周来最大跌幅。申万宏源在7月30日发布的一则研报中指出,碧桂园是业内“高周转”的榜样,市场因此偏向于将近期这一系列事故归咎于过度追求速度而造成的风险。申万宏源表示,碧桂园中报前瞻强劲,但考虑到目前安全事件带来的短期负面情绪以及可能对公司中长期增速的影响,同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降低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将碧桂园目标净资产值折价从5%进一步扩展到30%,获得新目标价12.81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