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房企上演高管离职潮,只会“抢地”的高管不吃香了(2018-11-20)
11月20日,上海证券报讯,最近一周,几家大房企上演高管离职潮,其中包括融信中国执行总裁吴剑、正荣地产财务总监、联席公司秘书谈铭恒、旭辉副总裁兼北京区域事业部总裁孔鹏等人。粗略统计,进入10月份以来,已经有至少10家房企高管变动。以旭辉副总裁兼北京区域事业部总裁孔鹏为例,他曾带领旭辉北京曾创造百亿元销售额巅峰,今年10月份还获得了2018中国地产经理人100强评选的提名。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孔鹏离职,或与旭辉北京区域销售业绩不佳有关。2018年中期报告显示,旭辉北京的销售不到35亿元,业绩占比约0.5%,离全年300亿元的目标相去甚远。也有人认为,孔鹏离职与其主导的太原某项目“踩雷”相关,但这也只是猜测。抛开个人的选择之外,曾经靠“资源导向”谋生的职业高管注定将面临挑战。目前,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只会“拿地”的人已经不吃香了,目前房企最需要是产融销复合型人才,房企人员调整的实质是未来战略的调整。
【房 地 产】三季度房企去化未达预期,偿债潮下密集发债“自救”(2018-11-19)
11月19日,中国经营报讯,今年三季度以来,随着国家调控力度保持高压,市场的观望情绪持续蔓延,房企的去化不及预期,销售业绩增速开始回落。截至目前,在已经公布了第三季度业绩的86家A股上市房企中,1~9月销售额虽然仍有增长,但增速相比1~3月和1~6月明显放缓,多家房企主动考虑去库存或者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目前,多数房企面临着双面夹击:一方面是整体房市成下行状态,多数购房者持观望态度,销售增长减弱;另一方面在融资环境收紧下,房企在2015年、2016年曾大量发债,如今正面临着一个偿债高峰期,资金紧张的情况尤为突出。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房地产企业发债(信用债)规模达4843.81亿元,远超去年全年3747.74亿元规模。偿债期集中来临,意味着没有做好现金流管理和风险防控的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房 地 产】链家调整上海地区中介费(2018-11-19)
11月19日,广州日报讯,近日,市场传闻链家将上调中介费。从链家上海得到确认,上海地区的中介费从2%上调至3%,其中买方中介费为2%,卖方为1%。链家上海有关负责人回应称,与成熟市场相比,上海的中介市场长期处于低费率竞争、低服务质量和捆绑乱收费等状况,消费者体验较差:“因为低佣金所以很难有‘白中介’,不仅北京,对比深圳、成都、重庆,上海目前的中介费率都是最低的。”该负责人透露,此次提佣后,上海链家将全面提升包括客服响应体系、安心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化服务品质。事实上,提高中介费用只是链家整个计划中的一步棋。在11月14日链家正式发布了全面的品质提升计划,内容涵盖客诉响应机制、全国八大安心服务承诺,51%经纪人本科率等一系列举措。据悉,此次佣金调整仅针对上海市场,并不涉及其他城市。
【房 地 产】中梁启动赴港IPO,境内外同步重组股权高度集中(2018-11-16)
1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讯,今年前10月,销售破千亿元的房企增加到24家,中梁地产是首次进入“千亿房企”阵容的5家房企之一。就在中指院的榜单发布不到半个月,中梁地产即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开启了上市之路。中梁近几年的发展尽显“黑马”本色。就在2015年,中梁的销售额还仅仅处于百亿级规模(168亿元)。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中梁的销售额便突破千亿(1150亿元),而这还只是今年前10月的统计数据。中梁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现有物业项目或项目阶段的建筑成本,以及偿还绝大部分的若干现有计息银行借款和用于一般流动资金,但并未透露此次募集资金金额。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中梁控股境内重组和境外重组同步进行。境内部分,为了简化公司架构,中梁剔除了完成销售的物业以及2015年1月后无法获得销售收入的项目公司。境外重组部分,杨剑和妻子徐女士设立了离岸控股公司。虽经历了一系列股权变更,但中梁控股的股权仍高度集中在杨剑夫妇手中,并没有影响实质性的掌控权。
【房 地 产】整合六大版块成立文商旅集团,碧桂园“抢滩”文旅地产(2018-11-16)
11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讯,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跨界转型寻求新增长点成为房企的必经之路。消费升级下,开发商的文旅故事从未间断。虽然在此过程中不乏失意者,但在政策的加持下,文旅融合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房企布局文旅产业,抢占各线城市的稀缺资源。早在今年8月,碧桂园就将旗下购物中心、社区商业、长租公寓、写字楼和文旅等六大业务进行整合,成立文商旅集团。近期,碧桂园文商旅集团又设立了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及广州6个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碧桂园便挖来时任蓝光文旅集团总裁的张强,担任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商管中心总经理。此次成立文商旅集团,被业内视为是碧桂园对蓝光文旅模式的认可。业内专家表示,碧桂园文商旅融合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文旅地产,这种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房 地 产】只求“活下去”的万科,正在模仿融创收购拿地(2018-11-13)
11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讯,不到一个月时间,万科进行了三次并购,而这仅仅是公开交易的数量。日前,嘉凯城公告称,公司以整体挂牌底价3.55亿元的价格通过浙江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旗下5个地产项目资产包,杭州锦蓝置业以底价竞得上述资产项目包。穿透股权结构后发现,杭州锦蓝置业的实际控制人为万科系相关的公司,为万科企业股份持股40%、横琴中长胜启航投资中心持股60%的中航万科。这是继收购华夏幸福及海航部分项目后,万科在近一个月来的第三次并购。对于万科而言,显然也在模仿三年前的融创和恒大,通过并购进行规模扩张。目前看来,公开市场拿地无法降低土地成本,四季度开始很多房企资金紧张,并购市场开始活跃,有更多价格相对低的优质项目入市,像万科这样的大公司正在悄然寻找猎物。万科近期的几笔收购显示,该集团正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土地储备厚度。由于销售增速慢于同行,万科急需寻找突破点。并购对于万科而言,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房 地 产】融创碧桂园等销售增速放缓,房企加大供应冲刺目标(2018-11-12)
11月12日,经济观察报讯,尽管业绩规模正在往上一个台阶,但已经发布了三季度销售数据的龙头房企们,正在面临一个愈发凸显的难题——销售增速持续放缓。截至9月底,万科销售金额已经达到4315.5亿元,但同比仅增长8.9%,这个增速远远赶不上去年同期的50.7%;碧桂园前三季度同比增速约38.4%,同样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89.8%;恒大累计合约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2.4%,其上半年的销售额增速为30.5%。同期,融创中国前三季度实现销售金额3219.8亿元,同比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23%回落至55%。若分阶段来看,龙头房企增速减慢的局面在第三季度愈发凸显。加码的调控政策叠加上三四线城市这一轮补涨步入尾声,去化率降低,正是房企增速减慢的直接原因。面对外部融资环境收紧,叠加偿债高峰的压力,企业普遍对销售回款的资金更加依赖,纷纷提出“加大供应,加速销售回款”的策略。从2018年下半年计划推出的货量来看,大部分房企都将“宝”押在后半程。
【房 地 产】旭辉承认瘦身,开发商紧日子到来(2018-11-09)
11月9日,北京商报讯,近期,楼市喊“冷”声迭起。在地产圈高喊或附和“寒冬已至”之际,曾经在谈笑风生间声称“不差钱”的旭辉,也悄然开启瘦身计划。本周,旭辉方面证实已经发布《关于全集团全面开展“开源节流、瘦身行动”工作的通知》,今后一段时间将在办公租赁、车辆配置与运营、办公能耗、差旅费、招待费、会议活动等7个方面进行“节流”。实际上,房企节流瘦身者,并非旭辉一家。近期以来出现的房企降价潮、裁员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开发商的紧日子早已开始。值得注意的是,有行业专家指出,面对不断升级的楼市调控,以及风声鹤唳的资本市场,当前楼市仅为刚刚入冬,房企真正的寒冬期或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来临。
【房 地 产】房企频繁转让项目股权(2018-11-09)
11月9日,北京晨报讯,在楼市调控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之下,不少房企纷纷转让项目股权。今年10月,万达集团向融创中国转让其旗下的文旅项目,在地产圈引起不小的波澜。来自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10月,房企累计项目股权出售动态达到473条。有业内人士表示,房企频繁转让项目股权的浪潮涌起,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企业为了融资需要,也有企业为了业务转型铺垫,还有企业是出于剥离不良资产的考量。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正处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时期。未来,中短期内楼市调控难以放松,房企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引发的房企转让项目股权的案例还会增加,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进一步调整。
【房 地 产】房企深度“试水”新零售(2018-11-09)
11月9日,北京晚报讯,在电商积极寻找线下平台“落地”时,部分房地产企业旗下实体商业平台也在积极寻求互联网企业赋能。11月3日,太古地产与天猫在京宣布:天猫五大新零售模块(天猫智慧门店、天猫理想站、明星应援站、天猫智能母婴室、智慧停车),落地太古地产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京颐堤港、上海兴业太古汇、广州太古汇和成都远洋太古里。太古地产零售业务董事韩置则表示,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的背景下,将与天猫共同实践和沉淀智慧商圈新零售的解决方案,以此提升线上线下打通的升级消费体验。仲量联行北京研究部经理纪明分析认为,“网红”热点新零售场景有助于项目实现差异化竞争,提升购物体验。而对偏低端、略为冷清的业主方而言,新零售门店能为项目带来大量客流和人气,有助于带动其他商铺的销售,提升项目表现。另一方面,对于零售商,新零售概念为合作品牌提供了连通线上、线下的桥梁,节省其自行搭建平台的成本和消耗,并帮助品牌触碰到到更广阔的客户群体。
【房 地 产】碧恒万前10个月卖房1.6万亿元,行业前十门槛恐升至2000亿元(2018-11-07)
11月7日,证券日报讯,近日,多家龙头房企相继公布前10个月销售业绩,第一梯队的碧桂园、恒大、万科合计销售额近1.6万亿元,全年则有望接近2万亿元,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从销售情况来看,2018年前10个月销售破千亿元的房企增至24家,1000亿~4000亿元的企业共21家,销售额均值为1617.2亿元,同比增长率均值为62.8%,显著高于第一梯队三强18.9%的同比增长率均值。上述21家房企中,中梁、正荣、金茂、金科、富力五家企业本月首次跨入千亿级阵营。同时,500亿~1000亿元的企业有21家,销售额均值为670.4亿元;100亿~500亿元的企业销售额均值为306.6亿元;TOP100的门槛升至207.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排名第十的房企销售额已达1600亿元。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8年房企十强的门槛将提升至2000亿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房 地 产】“双调控”下龙头房企加速融资,信用债发行规模已超去年全年(2018-11-07)
11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讯,随着龙头房企们相继公布了前10个月的销售业绩,各家房企的拿地情况也被同步披露出来。伴随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深入,规模化成为撇不开的情结,房企在业绩竞赛中加速奔跑。与此同时,房企土地储备规模与结构对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在花费真金白银拿地的同时,房企们也加紧了融资的步伐,以确保资金安全。据悉,2018年以来,随着融资政策持续收紧,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补充资金对房企而言尤为重要。据Wind数据统计,1~10月份,房企信用债发行规模已超420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房企信用债发行规模;进入四季度,房企再度纷纷发债应对融资困境,10月份房企国内信用债发行规模达325亿元,同比增幅超90%。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实际上也是行业内兼并重组的好时机,能够获取足够资金的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速度也将大大提升。
【房 地 产】从万达城到融创城,孙宏斌谋划文旅棋局(2018-11-06)
11月6日,时代周报讯,今年孙宏斌鲜少出现在公众镜头里。他忙着向贾跃亭讨回欠款,忙着争抢金科控制权,也忙着给融创贴上“文旅第一”的标签。在10月29日合约之后,130亿元的旧有“托管”合同将要作废,融创从背后的金主一朝翻身成了13个万达城的实际管理者,这些万达城很快将被改名成“融创城”。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各个万达城的总监以下人员,包括商管、酒店、乐园等公司员工,以及万达文旅院人员,前往融创总部面试述职,由融创依现状接收。在这之后,融创将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物业的最大持有者,文化旅游板块的资产超过2000亿元。融创行政总裁汪孟德指出,预期未来3~5年,文旅板块将成为除地产外融创新的利润和收入的增长点。接连并购乐视、万达曲线进入文旅行业后,孙宏斌想要摇身变成一个“场景生产商”。乐视系负责内容生产和渠道,融创现有的地产业务和万达城文旅业务都是在为“内容”提供“接口”。三块拼图拼到一起,就是一次在融创大文化战略下的垂直整合。
【房 地 产】房企喜与忧:逾八成盈利,但市场降温、销售放缓(2018-11-06)
11月6日,时代周报讯,高喊“活下去”,纷纷准备过冬的同时,上市房企普遍收获了一份不错的三季度业绩报。截至11月1日,140家沪深A股房企公布了三季报。Wind数据统计显示,这些上市房企收入合计达11144亿元,净利润合计1225亿元。其中121家房企实现盈利,占比86.4%,仅19家亏损。不过,三季报向好仅仅表明今年前三季度,上市房企依然处于高利润、高增长的周期中。业绩向好的背后,是房企销售放缓的事实。克而瑞研究中心11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百强房企的销售业绩较9月环比下降10.5%。与去年同期相比,百强房企单月销售业绩的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放缓,从7月58.1%的高位回落至10月的26.1%。随着楼市的逐步降温,下半场的情况依旧艰巨。年关将近,去库存、加快现金回流成为房企四季度的工作重心和主要困扰之一。当前,房企最重要的两个策略一为控投资,减少投资,二为快回款,加快销售。
【房 地 产】偿债高峰期来临,房企以价换量如何扛过楼市“寒冬”(2018-11-02)
11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讯,2015~2016年,在信贷宽松的融资环境里,房企迎来发债热潮。彼时发行的地产公司债以3+2结构为主。据此测算,房企在未来三年将迎来两个偿债高峰期。第一次偿债小高峰集中在2018年9月~2019年10月,偿还规模约3800亿元,月均偿还额280亿元;第二次大高峰集中在2020年5月~2021年10月,偿债规模约8600亿元,月均偿还额480亿元。从短期来看,企业在下半年就将集中迈入第一个还债高峰期。偿债期集中来临,意味着没有做好现金流管理和风险防控的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实际上,房企为了加速去化进一步抓紧了今年最后的销售节点,一些房企从9月份就已开始大规模“折价”,希望能以价换量。也由此,二三季度房企的去化率和销售回款有所提升。不过,受限购限贷等因素的影响,房企的项目即使开工推盘都顺利进行,最终销售情况可能也不理想。如果调控政策未放松,那么销售难度可能还会逐渐加大。
【房 地 产】百家房企发三季报九成赚钱,行业净利润率为9.4%(2018-10-31)
10月31日,证券日报讯,中原地产数据显示,100家上市房企披露了2018年三季度业绩预告,盈利房企占比达91%,仅9家亏损。前三季度,百家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合计10725亿元,同比上涨31.2%;净利润合计1012亿元,净利润率为9.44%,与2017年同期的9.17%相比,有小幅上涨。整体看,上市房企依然处于高利润、高增长周期中。不过,接下来的市场销售增速将放缓,加之资金成本的提高,房企盈利能力或走低。当前环境下,去库存、加快回流现金已经成为房企们最头痛的问题。鉴于各地限价政策并不放松,房企为了博弈价格,提高利润,在手中储备的项目并未积极入市,导致下半年去化率快速降低。万科曾表示,一、二线城市的600多个项目都面临着较大的调控压力。对于未来市场的判断,同策研究院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三、四季度时,核心一、二线城市成交量才会进入复苏回升的阶段,2020年三季度开始成交价格才会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房 地 产】锁定“重资产持有+轻资产运营”,远洋集团进军物流地产(2018-10-31)
10月31日,证券日报讯,从造房子到美好生活服务商,房地产企业围绕地产主业布局多元业务,如今已成为行业现象。在物流地产领域,大房企也在进行排兵布局,从万科投资物流地产到远洋集团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该业务正在成为房企眼中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近日,远洋集团首个物流地产项目——远泉嘉兴南湖汽车零部件金融物流产业园开始动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由远洋集团旗下远洋资本、物流管理公司上海远瀚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运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以“汽车零部件存储、包装、配送为主业,相关金融服务为衍生”的高标准、智能化、全方位供应链服务平台。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远洋集团内部强化了配置资源、协同发展,共同提高附着在土地空间之上的业态运营效率、发挥重资产运营优势。这也是远洋资本依托远洋集团的重资产属性及在轻资产端覆盖物流全产业链的“PE股权投资”特点,所确定的“重资产持有+轻资产运营”模式发展。
【房 地 产】中国房地产企业更名潮折射发展之变(2018-10-30)
10月30日,新华社讯,今年,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发布,引发了行业短期调整。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尽管许多房企认为地产行业的利润和回报率依然较好,却不约而同地开始寻求转型,而更名成为企业转型的标志。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近20家房企变更了名称,将名字中的“房地产”“地产”去掉或者替换。以万科、保利为代表的房企纷纷开始多元化业务布局,更名映射出大型房企正在从“单一开发”转向与地产开发相关业务的“多元结合”。克而瑞分析认为,主业扩张和多元化业务拓展目前是房企的两大战略重点。特色小镇、文旅地产、养老地产、长租公寓等传统多元化方向仍是企业布局重点,但也有企业瞄准高科技产业,进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目前,多元化与跨界合作成为一些房企的转型选择。而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则成为房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房 地 产】孙宏斌62亿全盘接手万达文旅项目,王健林彻底退出(2018-10-30)
10月30日,澎湃新闻讯,10月29日深夜,融创中国和大连万达集团同时发布公告,宣布融创出资62.81亿元收购万达原文旅集团和13个文旅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公司。具体来看,此次收购分为三部分,首先,融创收购王健林持有的成都万达文化管理75%的股权,并终止原商业安排,代价为44.94亿元;其次,融创收购万达BVI文创100%的股权,代价为15亿元等值的港元,这其中包括1亿元的债务;第三部分是万达商管终止原商业安排,代价为2.87亿元。所有的款项将在2020年1月5日或之前支付完成。尽管王健林将13个文旅项目全数出售,但仍强调,万达一直看好中国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今后万达将继续投资文旅产业,保留文化旅游产业的骨干团队,重组文旅规划院、文旅建设中心和文旅管理公司。万达表示将动用全部资源,全力支持融创收购但目前尚未开业的万达城项目顺利开业及运营。
【房 地 产】四季度房企还债压力大,推盘、降价、打折要来了?(2018-10-29)
10月29日,中新经纬讯,今年以来央行已降准4次,释放资金2.15万亿元。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央行降准释放的资金直接流入房地产市场的份额极少,且利用利率、信贷、资产价格等传导机制均受限,房企融资额持续下降。8月以来,有8家房企融资计划被终止,终止融资额度规模达406亿元。随着房企融资渠道不断收紧,加之融资过程中严监管审查,预计在短时间内,房企融资环境不会有太大改善。单从9月份数据来看,委托贷款减少1435亿元,同比多减2210亿元,委托贷款增量跌幅持续扩大;信托贷款减少909亿元,同比多减3277亿元,信托贷款跌幅扩大。融资额持续下降的同时,今年四季度,房企债券还款额近4000亿元,资金面紧张。在此背景下,业内分析预计,四季度房企将会加速推盘,并可能通过降价、打折等手段来快速回笼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