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SOHO中国、华侨城、合景泰富高利润率背后靠卖资产“撑门面”(2019-04-28)
4月28日,财经网讯,梳理房企财报发现,2018年SOHO中国、华侨城、合景泰富净利率分别为113.24%、58.49%、55.56%,以远超百强房企11.5%的均值成为行业净利率之王。事实上,三家房企主营业务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高利润率的背后主要靠卖资产支撑,即使抛售亏损资产仍存在负债走高的压力。财报显示,上述三家公司的其他收益净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接近或超过50%。从注释内容可见,其他收益净额指标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出售附属公司及相关资产等,多数属于公司非优质资产或亏损资产。不仅高利润房企存在出售项目的现象,2018年泰禾、嘉凯城等中小房企纷纷出让旗下房产项目资产包。在主营业务业绩下滑、负债高企的背景下,房企卖项目获得的高利润或难持续。
【点评】一般来说,利润是企业通过出售存货获取的,来自主营业务的收入是可持续的,而临时一次性的收入方式,如出售子公司获益是不可持续的。出售资产产生的净利润较高,会抬高其净收益率,但并不稳定。企业应该全面提升主营业务的管理能力,否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2019年,一些负债率高的中大型房企可能被迫卖掉大量股权,甚至有些会倒闭。
【房 地 产】光明地产现金流-87亿元,8个月融资卖资产回笼40亿补血(2019-04-26)
4月26日,长江商报讯,去年大举扩张拿地的光明地产,后遗症在年报显现。4月23日,光明地产发布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93亿元,较上年减少1.53%;实现净利润14.18亿元,同比下滑27.17%;实现扣非净利润12.76亿元,同比下滑32.92%。净利润和营收纷纷下滑的同时,现金流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2018年度,光明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34亿元,同比下滑620.30%,创上市以来新低。为此,光明地产频繁靠融资卖资产补血,自2018年8月至今,通过融资卖资产回笼了近40亿资金。
【点评】在经营业绩表现不好的情况下,大举扩张拿地加大了光明地产的资金压力。为避免资金链断裂,光明地产应加大营销力度,加快资金回笼,同时继续设法筹资融资。实际上,光明地产的资金困境正是一大批中小型房企的真实写照,当下想要破局或突破并不容易。
【房 地 产】招商蛇口联姻中航善达,物业营收进入行业前三(2019-04-24)
4月24日,时代周报讯,继2017年彩生活收购万达物业后,招商蛇口创下了物管行业的第二大收并购案。4月15日,招商蛇口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现金方式协议受让中航国际控股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中航善达22.35%股份,以持有的招商物业100%股权认购中航善达非公开发行股份。招商蛇口董秘刘宁表示,未来招商物业也会继续通过收并购的方式来完成规模的增长,寻找优质标的。从收入水平来看,国内物业行业第一名万科物业营收为97.96亿元,第二名绿城服务营收为67.1亿元。将招商物业、中航善达的在管面积合并之后,整体的服务面积将接近1.3亿平方米,规模将至行业第三。
【点评】近年来,凭借着增值服务模式以及远超地产开发业务的盈利率,物业管理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各大龙头物业管理公司纷纷跑马圈地,通过收购合并抢占市场,招商蛇口联姻中航善达是物业行业近几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但是在规模之后,如何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则是新的难题。
【房 地 产】“活下去”的2018年,上市房企活得依然精彩(2019-04-23)
4月23日,上海证券报讯,2018年被业内称为房地产行业的“小年”,也是万科高喊“活下去”的一年,但从年报披露的各项指标来看,上市房企2018年依然活得精彩。截至4月18日,有24家2018年度合同销售金额超过1000亿元的上市房企披露了2018年年报,房企业绩整体表现亮丽,其中10家房企年度合同销售额首超千亿元,它们的土地储备总额高达4.08亿平方米,略高于万科与融创土地储备之和。销售金额同比增速居前的新晋千亿小伙伴中国金茂、阳光城、金科股份等房企显现出行业黑马的影子。财务指标方面,24家房企的毛利率普遍在25%~40%之间。净负债率指标方面,24家房企的净负债率主要介于30%~150%,且绝大部分房企在该项指标上都有显著的优化。
【点评】2018年,房地产市场TOP3的发展商共获得12.6%的市场份额,前100家开发商共获得2/3的市场份额,说明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与过去两年相比,2018年全国千亿级规模房企的数量已达30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其中28家已登陆资本市场。对于房企而言,土地储备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其未来规模的大小。
【房 地 产】2018年房企业绩的最大亮点:第二盈利点被找到(2019-04-23)
4月23日,和讯房产讯,年报季即将进入尾声,当万科董事长郁亮无奈地说,找不到比房地产更挣钱的行业时,一个可能未来盈利能力上和地产开发旗鼓相当的行业,正在开发商的眼皮底下迅速崛起。这个行业就是物业,一个曾经需要主业大面积贴补的“鸡肋”。让物业迅速从一个亏损行业脱身,成为房地产企业第二盈利点的,是物业公司最近几年连续实现高增长的增值服务。以滨江服务为例,物业的毛利率所以能快速上升,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增值服务的贡献,增值服务毛利占总毛利的63.4%,是滨江服务的最大利润来源。相比于基础物业服务,增值服务中相当一部分,比如二手房的装修换新、社区业主子女培训等主要是由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物业收取其中的佣金。
【点评】不仅仅是滨江,雅生活、奥园物业等一批物业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都在预示,在大规模发展壮大之后,物业有机会在地产开发业务走向收缩之后,成为房企新的现金奶牛。但是,物业企业要让增值服务,成为企业盈利的大头也非易事。难度之一在于物业企业对物业小区的管控力度较弱,难度之二在于业主对物业的信任不够高。
【房 地 产】楼市告别“黄金时代”,房企坚持“现金为王”(2019-04-19)
4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讯,在过去的这一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些激进的房企在调控与融资的重压下,也短暂地面临了资金的“阵痛”——与之随行的是净负债率的居高不下和可能面临的净利润率下滑。因而多数遇到危机的房企,不得不通过引入战投、变卖资产等方式来渡过难关。冰与火之间,折射出房地产行业当下的发展趋势。2019年,很多房企开始把资金安全放置于首位,在抓紧回款、促进销售等方面狠下功夫,将“现金为王”当作第一信条。一些大型房企在今年开年之后即开始了“抢收计划”与“去库存计划”,其背后都显示出以现金流为基础的目标导向。
【点评】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链对于房企而言至关重要。2019年,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将迎来到期高峰。但是随着去年融资渠道的收紧,诸多房企在境内的发债受到了影响,而境外发债的成本进一步走高。如果回款与投资未能及时跟上,未来3年间,房企的资金面显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房 地 产】万科、绿城等多房企内部架构“巨变”,调整“阵痛”显现(2019-04-17)
4月17日,蓝鲸财经讯,为应对复杂的市场形势,一些开发商开始选择“修炼内功”。今年以来,包括万科、碧桂园、阳光城、绿城中国等房企,陆续披露企业在内部组织架构方面的调整动作,“降成本、优管理、提效益”成为其重要思路。如万科放弃金字塔形管理结构,碧桂园将总部部门精简合并的比例将近一半,绿城将16家子公司整合缩减为11家,融信将原来的“集团-区域-项目”管控调整为“集团-事业部-城市公司”,阳光城将30个区域公司划分为A级、B级、C级三种类型。值得关注的是,与企业架构调整相伴随的是人员流动的“阵痛”。如2018年10月提出建设三大产业集团的绿地集团,以及2018年末提出“精总部强区域”的正荣地产,分别出现裁员、高层人事频繁调整的问题。
【点评】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与前几年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对于房企来说,房企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架构调整正是为适应新形势的谋变之举。精简组织结构,给区域公司充分放权,减少决策流程,可以有效提升拿地等方面的决策效率。
【房 地 产】泰禾集团发布一季报:财务指标大幅改善(2019-04-16)
4月16日,乐居财经讯,4月12日晚,泰禾集团发布2019年一季报显示,盈利指标、回款指标、偿债指标均出现同比明显改善。一季度,泰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4.54亿元,同比增长24.47%;实现净利润9.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9.55%。与此同时,泰禾的货币资金也更加充裕。一季报显示,泰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69.85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91.25亿元,货币资金206亿元,较去年末(149亿元)更加充足。至2019年一季度末,泰禾的负债水平进一步降低。一季报显示,泰禾净负债率同比继续大幅下降105.69个百分点;有息负债规模得到进一步控制,一季度环比减少100亿有息负债。各项财务指标的持续向好,反映了泰禾正在进入稳健的增长期。
【点评】泰禾一二线城市布局战略清晰坚定,土地储备资源丰富,在北京区域和华东区域毛利水平增长明显,体现了集中一二线城市布局战略获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伴随购房者对泰禾的品牌溢价认同度不断提升,其未来盈利能力将继续释放。
【房 地 产】保利地产销售失速,重回“行业前三”目标再度落空(2019-04-15)
4月15日,长江商报讯,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曾于2017年对全体股东承诺,未来两三年重回行业前三。但截至目前,保利地产要进入销售前三,还有一定的距离。保利地产公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实现签约销售面积2766.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36%;签约金额4048.17亿元,同比增长30.91%。而2018年房企前三甲的销售额都在5000亿元以上,与第一名的差距已拉大至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保利地产的销售业绩略低于市场预期,想要重回行业三甲还需要时间。在“掉队”的同时,保利地产还存在财务费用上升侵蚀净利润率、销售回款不达预期、存货和负债压力增大等问题。
【点评】为了重回前三,保利地产近年加速扩张步伐,并密集发债融资,快速扩张给公司造成的后遗症不容忽视。高周转往往重速度轻质量是一把双刃剑,在房地产行业粗放式发展阶段可凭借蛮力野蛮生长,但当行业进入品牌化时代后,高周转将企业品牌价值带来损害。2018年下半年以来,保利地产在西安、太原、广州、长沙等地项目或被点名违规罚款或遭到业主维权。
【房 地 产】行业下行期房企的粮草储备战(2019-04-11)
4月11日,北京商报讯,在现金流周转顺畅的前提下,房企间的排位竞争大多围绕土储量展开。不过2018年房地产行业调控持续,短期内为防范市场风险,房企发展总体战略性放缓,以谨慎投资、加紧去化为主基调,不仅整体拿地金额及面积出现双降,不同规模及类型的房企在拿地投资战略上分化渐显。多项指标均反映出,房企在后市销售谨慎的预期之下,于2018年内投资拿地的积极性显著转淡,其中多家龙头房企明确表态控制拿地收支,放缓拿地节奏。但房企们深知唯有土储丰富,才能让其追逐业绩目标以及实现更好行业位次的路径变得清晰。2019年,土地市场在价格方面仍将以较低位水平持续运行,对现金流能力较强的房企来说,是比较适合增加土储的时机,但抄底仍需谨慎。
【点评】从增加土地储备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角度来看,2019年房企应重点在二线及强三线储备粮草。一线城市机会虽好,但进入门槛较高且竞争压力较大;普通的三四线城市一方面去库存压力仍存,另一方面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因而企业布局还需谨慎。
【房 地 产】房企融资环境显著改善,10天内已筹钱近千亿元(2019-04-10)
4月10日,证券日报讯,在央行持续降准、市场资金较为充裕的背景下,本就面临偿债高峰期压力的房企,近期的融资频率持续加快。同策资管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3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总额共计1024.2亿元,2017年11月以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环比2月份的552.88亿元大幅上涨85.25%,融资笔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而进入4月份,房企的融资潮仍在持续,包括恒大、融创等龙头房企均抛出了各种的发债计划。来自中原地产较宽泛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上旬房企发布的融资方案,总金额已接近1000亿元。从融资成本来看,主流房企境外融资成本多在6%~8%,境内融资的公司债成本多在5%以内,资金成本相比前期有所下调。
【点评】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房企的融资环境已显著改善,融资成本也有所降低。对于偿债压力较大的房企来说,抓住时机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用于偿还公司债务、优化负债期限结构、补充流动性资金,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房 地 产】3月40家上市房企融资破千亿,创16个月来新高(2019-04-09)
4月9日,经济参考报讯,近日,同策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总额1024.2亿元,自2017年11月以来,再次突破1000亿大关,环比2月大幅上涨85.25%。其中,当月债权融资额985.15亿元,占房企融资总量的96.19%,环比上涨78.49%,包括房企发行公司债及其他债权融资,还有信托贷款、境内银行贷款、中期票据等;当月股权融资金额为39.05亿元,占总融资金额比重为3.81%。房企的创新型融资方式融资总额也创下新高,当月融资总额324.9亿元,环比大幅上涨464.84%。房企融资成本较上月有明显下降,约在3%~7%之间。
【点评】从房企融资总额大幅上涨、外币融资总额明显缩水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热钱都来自国内市场;从融资成本明显下滑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的利率走势以平稳为主。基于此,不管从国内市场政策触底回温考虑,还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当前阶段房企应抓住时机主攻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内融资渠道。
【房 地 产】房企三个新趋势日渐清晰,2019年布局浮出水面(2019-04-09)
4月9日,经济日报讯,近日,上市房企年报密集发布,多数房企在营收、利润方面业绩理想,但销售额增幅在逐步告别高增长,转而进入中速增长,行业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从去年就喊着要“活下去”的房企们其实也是在各自蓄力,多元突围。无论是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增长,还是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正在显露端倪。一是行业集中度将不断上升,2018年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0家,未来仍可能继续增加;二是房屋产品力将成为企业竞争主方向,去化率下降倒逼房企更加关注楼盘质量;三是文化与科技赋能将成为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大型房企竞争的重心将进一步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点评】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聚焦主业、精细化运营、提升品质、多元化布局成为各大房企角力的关键词。聚焦主业主要是巩固地产基本盘,精细化运营主要是向管理要效益,提升品质主要是关注楼盘质量、推动产品升级,多元化布局主要是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高质量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将成为房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房 地 产】大手笔投入与断臂纠错,房企转型众生相(2019-04-04)
4月4日,北京商报讯,2018年,房企寻求多元化转型意愿依旧强烈。据克而瑞发布的统计数据,行业排名前30强房企中,至少已有70%的公司发布了多元化战略。其中,行业排名前100强房企中则有97%布局了多元业务。统计显示,长租公寓、物业服务、商业运营、物流仓储、文旅等领域依旧是房企投入最多、发展最稳的行业。而从恒大发力新能源汽车,到碧桂园宣布大手笔进入机器人产业,龙头房企已显示出对专业性更强的“非地产”领域的热衷。与此同时,一些房企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正在从行业试错进入到纠错的关键期间,房企的转型将从全面投资进入谨慎和聚焦阶段。万科管理层表示,未来能支持出现千亿级企业的实体领域,并有进入空间的行业并不多,万科不会再盲目投资新领域。
【点评】目前,房企多元化投资主要依靠主业的强大支撑。万科、碧桂园、恒大均在主业实现规模化后,开始增加包括交通出行、本地生活、应用科技等非主业的投资。从2018年房企投资关注度上看,房企投资租赁市场规模最大,在联合办公、物业、产业地产、装修、商业等行业的投入规模则依次递减。受政策及盈利预期等因素影响,原来地产企业较为关注的金融、教育、产城、养老、文旅等业务则有所收缩。
【房 地 产】30强房企新增货值1.2万亿元,二线城市成角逐战略要地(2019-04-03)
4月3日,证券日报讯,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楼市调控政策很难出现较大松动迹象之下,2019年一季度房企投资态度仍较为审慎,一方面,房企审时度势,审慎选择新进入城市,放缓投资步伐;另一方面,凭借着一定的区域优势坚持区域深耕,以实现企业自身的稳健发展。据有关机构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10强房企新增货值总计为7036亿元;20强房企新增货值为10268.8亿元;30强房企新增货值总计为12204亿元。从一季度土地成交城市来看,热点二线城市俨然成为房企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从新增货值和销售金额的关联性来看,新增货值TOP10与销售金额TOP10企业重合率较高,在新增货值TOP10企业中,有7家企业都进入到TOP10销售榜中。
【点评】目前,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降温调整阶段,开发企业拿地整体较为审慎,但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相对主动,规避风险、稳健投资的意识较强,预计多数房企将采取“稳中求进”的策略。由于拿地策略有所不同,实力房企的规模座次将调整变化,但强者恒强的局面不会发生改变。
【房 地 产】世茂进入收购之年,一季度货储近千亿(2019-04-02)
4月2日,时代周报讯,2017年迈进千亿,2018年业绩再次大涨,2019年世茂集团将在并购上发力并瞄准2100亿元销售目标。3月26日,世茂房地产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在业绩发布会上称,世茂将继续加大土地储备。就在几天前,世茂以21.83亿元的总价拿下了泰禾集团两个项目51%的股权,增厚了自己的土储资产包。许世坛透露,仅在今年一季度公司就完成了近1000亿元货值储备,接下来会陆续公布。按照测算,世茂2019年一季度的收购中有部分将在今年转化为销售,在此基础上,世茂今年的可售货值将超过年报公布的3500亿元。保守估计,按照60%的去化率,即能完成全年2100亿元的销售目标。
【点评】2019年,世茂将进行投资上的前置,60%的土地投资将在上半年完成。除收并购外,也将通过小股操盘等方式进行。多元发展、财务优势、资金充足、土储优质、管理赋能、战略眼光等优势将支撑其在未来2~3年内继续保持强劲发展。
【房 地 产】40家房企2019销售目标大曝光,增长率均值不足20%(2019-04-02)
4月2日,中房网讯,从多家上市房企公告及公开信息整理发现,有40家房企对外直接或间接公布了2019年的销售目标。经初步测算,这40家房企销售目标增长率均值仅为18.36%。与2018年45.53%的销售目标平均增长率相比,减少27.17个百分点。在已公布2019年销售目标的房地产企业中,有21家企业销售目标在千亿元或千亿元之上。这其中不包括未公布2019年销售目标的碧桂园、万科、保利发展、绿地控股、华夏幸福、金地集团、中南置地、泰禾集团、中梁地产、蓝光发展、祥生地产、荣盛发展等12家过去一年销售规模在千亿级的企业。如果算上这些企业,2019年千亿级房企数量应该还可以保持在30家左右。
【点评】综合2019年各家房企制定的销售目标情况来看,龙头房企“控速”明显。恒大和龙湖制定的销售目标均未超过10%,就连一向激进的融创,今年的销售目标增幅也没有超过20%。在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规模扩张在带来行业地位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警惕投资、债务和现金流等风险将成为今年的重中之重。
【房 地 产】房企新“王”加冕,保位谋多元化转型?(2019-04-01)
4月1日,国际金融报讯,2018年的楼市,虽受调控政策、融资环境等影响,被称为“地产小年”,但对于早已完成全国化布局的大中型房企而言,依然难挡其前进的步伐。素有“宇宙第一房企”之称的碧桂园,尽管2018年经历了系列波折,但依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规模上仍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恒大则稳坐“盈利之王”的宝座,2018年净利润超过700亿元,超前的土地储备、优质的土地价格和成本管控能力是其利润的基础。在众多大中型房企努力拓展规模、缩减开支,才能勉强维持住10%左右的归母净利润率的同时,中海2018年高达26.18%的归母净利润率令众多房企望尘莫及。在各大房企纷纷大秀成绩单的同时,在地产主业之外发力多元化布局,似乎也成了这些房企的共识,农业、机器人、汽车、文旅等均是头部企业多元化转型的发力点。
【点评】2019年,许多房企明显不再高喊口号,并非房企不再需要冲击规模,而是体现了在楼市大环境尚不明朗的当前,房企选择相对保守的“观望”策略,即为自己留有余地,再结合下半年实际情况去做适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元化转型成为业内共识,但地产的核心主业地位仍不可替代,多元化转型尚未形成可借鉴的成功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
【房 地 产】告别“激进”,房企低调控风险(2019-03-29)
3月29日,新京报讯,3月的第四周,房企密集发布年报,包括万科、恒大、融创等龙头房企相继披露2018年的财务报告并举行业绩发布会。纵观2018年的房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销售增速整体放缓,营收持续迎来丰收之年,但同时出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下降、资产负债率攀升等情况。2019年,在房住不炒的整体基调下,调控政策将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随着债务兑付高峰来临,房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偿债压力。快速去化与回款,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与财务的健康,成为房企今年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选择主动减速提质以应对风险。
【点评】随着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强者恒强,尤其是在拿地、找钱仍看重规模与排名的当下,仍有不少房企在规模赛道上冲刺。扩张带来规模,但也伴随风险。对房企来说,2019年,要警惕去化、资金链、融资、投资等各种风险。
【房 地 产】龙头房企销售额创新高,白银时代谋求多元化转型(2019-03-28)
3月28日,中新网讯,2018年,房地产交易规模再创新高,万科、恒大、碧桂园权益合同销售额纷纷突破6000、5500、5000亿元大关。但在调控政策从紧的背景下,房企普遍出现业绩上涨乏力的现象。万科在2018年年报《致股东》信中表示,现在处于“白银时代”,白银时代是一个更多变的时代,是一个更细腻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更激烈、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除了注重发展的质量,多元化业务布局也一直是房企关注的重点。从年报来看,2018年,除主营业务之外,万科在物业、物流、教育甚至冰雪等小众领域都有发力,碧桂园在机器人产业和乡村振兴领域,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金茂在城市运营方面,越秀地产在养老项目上均有布局。
【点评】目前,房企多元化转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类是向主业相关或上下游行业延伸,例如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企,开始转向养老地产、租赁住宅、小镇开发、商业地产等领域;另一类则是全新转型,逐步弱化开发属性,转向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领域。两类方向并无优劣之分,但全面转型的成功率往往不高,因此房企上市公司的转型节奏一般会较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