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颐和地产豪宅模式遇阻陷债务危机(2019-08-21)
8月21日,中新经纬讯,在业内有“亿元别墅成交记录保持者”之称的颐和地产正在经历一场资金链危机。7月以来,因旗下两款资管产品被曝违约,颐和地产陷入了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中。与此同时,颐和地产也屡次陷入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诉讼中。据统计,2018年年底至今,颐和地产作为被告方有51次被告上法庭,案由均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近日,联合评级公告称,颐和地产受前期的债务逾期及涉诉影响,导致目前账面资金情况极为紧张。而随着一笔私募债的回售展期和另一笔私募债回售日期的临近,颐和地产的偿债压力将更加凸显。为此,联合评级将其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均下调至BBB,主体评级展望为负面。
【点评】近年来,颐和地产先后进军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住房租赁等领域,并从2012年开始全球扩张。豪宅项目虽然去化率低,但一般土地占比较低,利润率较高,只要开发商不随意转型,一般资金链还是较为安全,因此颐和地产的资金链很可能是受转型所拖累。
【房 地 产】恒大打响全国促销第一枪,房企抢收行动逐渐升级(2019-08-21)
8月21日,第一财经讯,市场行情加速转冷,正迫使开发商忍痛让渡利润空间。8月20日,恒大祭出促销大旗,“全国532楼盘,闪购7.8折”,集团旗下之区域公司,悉数推出全员营销优惠升级活动,在8月20日至10月8日期间,恒房通推荐购房均享特殊优惠,且每日推出不定量的特价房单位。而作为全员营销之主力,恒大数万员工都积极在朋友圈转发楼盘促销信息,试图通过人海战略带动公司销售提升。实际上,恒大绝非今年第一个抢跑之企业,但却是第一个全集团统一启动“金九银十”促销策略的公司。鉴于恒大的体量及市场占有率,此举对于市场的冲击力不容小视。僵持已久的楼市,终将面临新的方向选择。
【点评】2019年下半场,雨点般密集袭来的调控,让房企对市场的态度愈发冷静。在“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一原则下,房地产市场退烧势头明显。对于开发企业而言,面对销售降温、债务到期、融资收紧、竞争激烈四重压力,只有抢收回款甚至变卖项目,才能保证现金流安全。
【房 地 产】“15万亿”后的房企战略:在“收”与“放”之间争夺“蛋糕”(2019-08-16)
8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讯,201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但是,“15万亿”只是行业高点而非企业高点,高点之下企业仍有机会从更大的“蛋糕”中分得更大的份额。房企的发展战略打法也在相应地进行调整。以行业三强的碧桂园、恒大、万科为例,碧桂园提出要“提质控速”,恒大提出要做到“三低一高”优化财务结构,万科提出要“收敛聚焦”。但值得注意的是,房企表现出的“收敛”更多是对风险的把控和效率的提升,而非量的缩减。实际上,“要规模还是要利润”是行业内并没有发展到“二选一”的程度。如果生存规模已过,那么可以把眼光放在利润上。但如果生存规模没过,还是要做规模。因此可以看到,不少规模仍待提升的房企,现阶段无一不是加大步伐,保销售、保回款。
【点评】伴随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等定位,房地产行业进入了调整的相对深水区。未来,没有竞争力的房企将很难生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房企将很难发展。传统地产行业以粗放经营为主,尤其成本管理非常粗糙,这就需要房企转变运营思路,进行精细化管理。
【房 地 产】4000亿资本入局,地产商争食新能源汽车产业“蛋糕”(2019-08-14)
8月14日,证券时报讯,日前,华泰汽车宣布与富力地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富力地产集团将参股华泰汽车,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内,已有恒大、宝能、华夏幸福、碧桂园、万达等超十余家地产商扎推投资汽车产业。尤其是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涉及范围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制造、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建设、经销商渠道拓展等,计划投资总额已达4000亿元。国家鼓励发展实体经济,新能源汽车行业又是战略新兴产业,是重点鼓励和支持的行业,因此地产企业入局汽车行业属于恰逢其时,符合企业自身谋求多元化转型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便于地产商扩大规模、获得土地。
【点评】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蛋糕巨大,但不排除地产商有跟风投资的可能。面对地产商扎堆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象,行业内需要冷静判断,相关企业也需要合理评估风险性。截至目前,地产企业造车大多数属于起步阶段,产品都还未面世,未来的造车之路不容乐观。
【房 地 产】应对汇率变化,多房企提前赎回美元债(2019-08-14)
8月14日,经济参考报讯,近日,全球汇率市场波动加大,为了应对汇率变化而导致的资金成本上升,已有多家房企启动提前赎回美元债券。8月5日,旭辉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提前赎回并注销2.5亿美元将于2020年到期、利率为7.75%的优先票据,支付的赎回价总额为2.58亿美元。8月11日,佳兆业宣布,公司决定以103%兑价提前回购部分将于2019年12月到期的优先票据。8月12日,中骏集团发布公告称,中骏已完成赎回2020年到期的3.5亿美元10%优先票据,赎回价相当于本金额的102.5%加计至赎回日止的应计及未付利息。据华泰证券统计,今年1~7月内地房地产企业发行的美元债合计达588亿美元,而发行利率普遍超过10%。
【点评】随着汇率变动,以人民币兑付的美元债务再度抬升了房企本已较高的融资成本。对于已经大量融资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汇率变化会增加房企的资金成本,使本已紧张的房企资金链更加“紧绷”,如果持续甚至有可能出现违约。
【房 地 产】长租公寓一九格局凸显,前7月投融资同比下降70%(2019-08-12)
8月12日,中国基金报讯,8月7日,管理超过20万套公寓的乐伽公寓正式宣布停止经营。乐伽方面表示,公司高进低出的经营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长租市场带来较大风险。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共有10多家长租公寓倒闭。不过,长租公寓市场正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一九格局”。就在今年上半年,自如和蛋壳公寓分别以5亿美元的融资金额傲视其他超过90%的融资企业,成为2019年上半年第二大融资事件。从CVSource的数据统计来看,2019年前7个月,仅有11家长租公寓品牌获得了融资,同比下降70%。而融到钱的11家长租公寓中,自如、蛋壳、窝趣、魔方、链家、乡墅早已是长租公寓里的知名头部品牌。
【点评】经过2018年的大洗牌,行业内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不论集中式抑或分散式长租公寓,综合实力强大的头部玩家资源优势进一步显现,而势单力薄的小品牌则面临被并购或倒闭的境况。通过“高进低出”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的后果就是,一旦运营商把租赁者的租金用完,又没有资本进入的话,长租公寓会像P2P一样爆雷。
【房 地 产】11家头部房企有息负债均值2216亿元,净负债率高低差多达6倍(2019-08-09)
8月9日,证券日报讯,选取万科、中海、龙湖等11个行业头部房企近两年有息负债数据来看,11强房企平均有息负债是呈上行趋势的,2018年这一均值为2216亿元,同比上涨32%。考虑永续债后的净负债率指标来看,万科、中海在30%以内;华润、龙湖、碧桂园在50%左右;恒大和融创则在150%~170%之间;最高和最低者的差距高达近6倍。从有息负债规模增速来看,万科、中海、龙湖等房企2018年比2017年同比增长速度低于55%;新城和旭辉等则高于60%;融创和恒大2017年以来致力于降杠杆率,2018年的有息负债规模与2017年相比,增速控制在5%以内。从融资成本来看,融资成本保持在5%以内的头部房企唯有中海、龙湖、华润和保利4家,万科亦被排除在外。
【点评】负债率高低并没有统一标准,负债率增长过高和过低对企业发展都相对不利,反而是不高不低的稳健派或许能走出自身的节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有房企的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普遍较低,民营房企杠杆率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每家企业的经营导向不同,以融创为例,在现金流和负债两个指标中,若更看重现金流且手里现金覆盖负债,就不存在兑付压力。
【房 地 产】上半年净利润马太效应凸显:大房企多增长,小房企多亏损(2019-08-07)
8月7日,新京报讯,继销售业绩发布后,各家房企陆续发布2019年上半年盈利预告。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已经有34家沪深上市房企发布了快报,其中14家房企预计盈亏,20家房企预计盈增;其中15家房企同比增速为负,19家房企同比增速为正。在盈利或者是增速为正的房企中,多数为大中房企,如绿地控股、保利地产、金科股份等,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付面积增长以及销售毛利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小部分房企的盈利增长是通过出售项目或者股权所致,如泰禾集团、海航投资、万通地产等,这种盈利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盈亏的房企多为中小房企,如中洲控股、深振业A、亚太实业、中交地产等。
【点评】目前来看,市场调整对于中小型房企的冲击尤为明显,而规模房企受此影响并不大,行业竞争格局分化进一步加剧。基于上半年房企整体销售业绩较2018年放缓,以及房企整体的拿地态度相对谨慎,预计2019年下半年房企盈利增速放缓基调或将持续。
【房 地 产】“钱途”堪忧,房企自寻出路加速回款(2019-08-07)
8月7日,经济参考报讯,高度依赖资金流的房地产业资金链正高度承压。近日,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等部门频频发声,银行信贷、信托、海外发债等多个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7月以来,房企赖以生存的信托、信贷和债券融资渠道先后被收紧,房企“钱途”堪忧。恒大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夏磊表示,从2019年上半年来看,目前房企被收紧渠道的融资量占其全部融资量的77%。在此背景下,多个高杠杆房企自寻出路,欲加速回款,以手握更多现金流。例如,陷入风暴中的新城控股计划出售不超过150亿元的项目公司股权债权,且要求全部现金支付;富力地产下半年原则上暂停拿地工作,确保资金优先用于工程相关款项的按时支付。
【点评】下半年,房地产调控的主旋律不会变,房企“银根”难松。在资金流为“王”的背景下,面临资金链压力的诸多房企将用各种手段来快速回款。预计下半年市场会呈现“以价换量”的态势,以确保企业现金流的稳定。
【房 地 产】10家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超六成(2019-08-06)
8月6日,中房网讯,克尔瑞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7月,TOP100规模房企的累计业绩同比增长4%左右,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较2018年显著放缓。从已公布2019年销售目标的50家房企销售情况来看,上半年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均值为54.57%,相比上半年整体提升了8.43%。其中,九龙仓、宝龙地产、龙光集团、中海地产、中骏集团、佳兆业、中国金茂、正荣集团、景瑞地产、招商蛇口等10家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超过六成;28家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在50%~60%之间,10家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在40%~50%之间。此外,绿城中国和泰禾集团两家企业目标完成率垫底,分别为31.89%和33.38%。
【点评】由于部分房地产企业去化速度不甚理想,要想完成今年的销售目标压力不小。随着高层近期释放房地产调控仍需从紧执行的信号,预计三季度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8月份市场将继续走弱。受此影响,房企正迎来真正的考验,建议坚持“促销售、抓回款”策略。
【房 地 产】房企境外融资承压,地产股普遍下跌(2019-08-06)
8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讯,8月5日上午,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及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双“破7”。受此影响,当日百余家房地产股票下跌,其中佳兆业、上置集团、中国奥园、宝龙、龙光、富力等近20只地产股跌幅超5个百分点。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出现贬值,对楼市将形成利空。本币贬值后,有些外部资金会因为损失汇差,缩减进入楼市的需求。此外,汇率贬值对于持有大量美元债的企业而言,可谓是利空消息,因为这可能会加大其财务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收紧房地产融资,不少中小房企不得不更多依赖境外融资,而在汇率的影响下,这类企业融资的行情不容乐观,更会让市场担忧其发展的持续性。
【点评】在人民币汇率下跌的情况下,境外美元债利息势必会加重,对于境外融资占比较多和比较依赖的房企,无形中会加重这些房企的财务负担,进而影响其核心净利润。相反,具备境内外信用扩张能力的房企,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房 地 产】富力地产或暂停拿地,急抓销售促回款(2019-08-01)
8月1日,证券日报讯,7月30日,一份疑似富力地产的内部文件外泄。文件显示,下半年原则上暂停拿地工作,确保资金优先用于工程相关款项的按时支付,以加快销售展区及货量区的工程建设,保障营销节点达成。今年上半年,富力地产的销售情况不乐观。集团2019年上半年销售总金额约602.2亿元,仅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600亿元的37.64%。不过,富力地产2019年上半年拿地势头并不弱。富力地产此前拿地、收购酒店和汽车产业的项目,导致目前对资金的渴求程度较高。随着外部压力加大,集团主动降低投资速度节约资金,是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以期回笼资金。
【点评】从大环境来看,当前地产行业进入降温周期,地产公司开发投资的拐点已经到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提出房地产不是经济刺激手段,至少说明今年三季度各地政策松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房企将面临资金压力、库存压力和销售压力三大压力,大概率会主动采取降价促销策略。
【房 地 产】业绩分化考验房企多维发展能力,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整合期(2019-07-30)
7月30日,经济参考报讯,29日,聚焦寻找行业新动能、实现多元化探索的“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正式闭幕。与会企业人士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房地产企业已经走出舒适区,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仅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大房企的销售业绩普遍稳健增长。与此同时,不少现金流紧张的房企,不得不转卖项目断臂求生,甚至直接破产。房地产行业正在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随着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如何在速度、风险和利润之间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平衡成为行业发展关键所在,当前的房地产企业需要集体突围,行业内部也进入新一轮整合期。
【点评】2019年,房企在资金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房企仍需加速销售回款,理性投资,谨慎介入高价地和高溢价地块。同时,应把握机遇并购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及其优质项目,同时从提升产品品质入手,更好地满足居民的自住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兼并整合,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结构优化和市场化进程。
【房 地 产】融资“输血”失速、偿债高峰到来,房企资金链再承压(2019-07-29)
7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多年来一直靠银行(表内外)资金支撑的中国房地产,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2019年5月份以来,系列监管组合拳出击,房企信托融资、境内外发债等全面收紧,房企融资格局骤变;而在此前,银行开发贷、表外融资也已受限。而这一切,发生在房企累积的天量债务迎来第一个偿债高峰之时,两者夹击之下,部分房企流动性风险加剧。世联行数据显示,房企三季度须偿付的到期债券规模为1867亿元,其中,内地民营房企需偿付的规模为1080亿元,再次创下新高。下半年房企借新还旧预计仍不乐观,部分房企的流动性风险或将到来。
【点评】当前房企在资金运用上,更多的资金被用于前端工程的建设(完成期房阶段工程),而减少期房售后的该竣工的部分,以期更快更多地回笼资金。高杠杆和中小型房企,应谨慎拿地、加快去化和回款,尤其对于非都市圈三四线城市的项目,更是如此。必要时,对部分项目股权出售以降低杠杆、回笼资金。
【房 地 产】7个月271家房企破产:地产行业拉开新一轮洗牌大幕(2019-07-26)
7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讯,随着持续高压的房地产调控持续,市场的残酷正逐渐显现,房地产行业普遍繁荣的好时光正在远去。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7月23日,今年全国共有271家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清算。除了大量不知名的中小型房企之外,位列全国500强第215位的上市房企银亿集团也赫然在列。7月1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上海表示,今后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会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新一轮洗牌的大幕无疑已经开启,中小房企被淘汰是必然趋势,大型房企将会占领房地产市场的天下。
【点评】目前,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仍在不断提升,无论是竞争力、产品专业能力、融资能力还是品牌影响力,中小型房企都难以和大型房企匹敌。部分中小型房企转型进入细分领域,如养老、主题乐园等,还可能有存活空间。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将不再以规模为第一要素,从“规模化”向“品质化”过渡或是下一个十年的最大趋势。
【房 地 产】房企融资:“杠杆飙车游戏”按下刹车键(2019-07-25)
7月25日,北京青年报讯,上半年的楼市“小阳春”之后,从融资端掐住市场躁动情绪,是调控釜底抽薪的手段之一。从信托到美元债,五花八门的融资手段,逐一被查缺补漏。在按下刹车键之前,今年上半年的“窗口期”,房企融资加杠杆的动作不遗余力。经过狂飙突进的加杠杆,房企债务总量维持在天量水平。土拍市场的火热,部分城市地王出现,也是招致监管出手的重要原因。“杠杆飙车游戏”刹车之时,也是市场玩家快速退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之时。大型房企由于信用等级较高、融资成本更低,日益主导土地和并购市场,而高杠杆的中型房企则陷入资金链危局,小型房企甚至卖项目求生。
【点评】在外部融资受限后,流入地产行业的资金减少,各金融机构势必提高资金成本和风控标准,项目布局好、销售规模较大、销售能力较强和外部融资渠道多样的龙头房企压力相对较小。中小房企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销售能力相对较弱,预计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房 地 产】新城控股回应市场传闻:约40个项目正在洽谈、协商出售(2019-07-24)
7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讯,受到实控人王振华遭批捕事件的拖累,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新城控股经历了股价暴跌、内部人事变动等,而这场风波对公司的影响也并未平息。7月22日晚间,新城控股发布澄清公告:公司正与合作伙伴就公司近期公开市场新获取项目的合作方式进行洽谈、协商,筹划出售部分项目公司股权。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洽谈、协商出售的项目约为40个(含合联营项目),但拟出售的标的项目公司范围、交易对方及交易金额均存在不确定性。如上述交易最终完成,公司可通过转让项目公司股权收回部分上半年已支付的土地款,增加公司货币资金、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据悉,除了卖项目以外,新城控股在南京、合肥等地的部分项目已开始相继撤资。
【点评】新城控股此次“准备出售”资产包的住宅项目,大部分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位置相对优越,凸显当前新城控股的现金流危机。不过此次新城控股出售的资产包,应该是一些合作份额不操盘、利润率也相对不高的住宅项目,届时的买家一般是首选项目合作的房企。
【房 地 产】扛不过融资寒冬,近三百家中小房企破产(2019-07-23)
7月23日,时代周报讯,调控政策持续高压,融资渠道全面收缩,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企进入三九严寒之际。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中小房企的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甚至部分中小房企深陷资金及债务危机的泥淖,直至消亡。人民法院网站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2019年全国有271家房地产企业发布破产公告。“自救”成为中小企业的年度关键词,但“筹钱”并不容易。从暂停部分房企境内发债、ABS融资,到严控房地产信托规模,再到房企美元债发行遭遇压力,今年二季度以来,各个渠道地产融资均出现不同程度收紧,不少中小房企开始寻求项目股权出让。
【点评】目前,房企融资渠道主要有公司债、银行、信托、私募等。其中,公司债和银行贷款对房企的门槛设置得很高。对于大多数中小房企而言,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信托,然而以信托为首的非标业务也被严格限制。在此情况下,中小房企只能被迫选择其他融资成本更高的渠道,但当前能够选择的融资渠道已经十分有限。
【房 地 产】涉房融资全面收紧,开发商面临偿债大考(2019-07-17)
7月17日,第一财经讯,在融资热潮不减、全国50个大城市合计卖地2.15万亿元后,扑灭市场躁动火焰的严监管随之而来。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房企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房企外债发行融资渠道被进一步收紧。5月份以来,房地产信托、银行、境内外发债、ABS等融资渠道纷纷受限。在以稳为准、防控金融风险主基调下,此轮调控直指房地产融资端,多维度收紧开发商“钱袋子”,避免过多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对于仍在集中偿债期的房企来说,涉房融资全面收紧无异于大考。尤其是自身流动性欠佳、销售和融资端全面承压的房企,下半年降价出货以稳定现金流将是大概率事件。
【点评】从去年开始,一些上市房企相继传出资金链紧绷,更有一些中小房企直接出现债务违约。在融资环境边际收紧的情况下,下半年房企投资拿地会趋向谨慎。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会有所回落,部分热点城市土地市场热度趋于降温。
【房 地 产】房地产融资收紧,房企资金链下半年面临严峻考验(2019-07-16)
7月15日,中国经营报讯,近期,银保监会重点针对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十家信托公司开展了约谈警示,不仅要求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规模不得再扩大,而且要求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管控。这对于房地产行业特别是高周转的房企而言是釜底抽薪之举。不仅如此,部分房地产贷款较多、增长较快的银行被“窗口指导”,要求严控房贷规模。这样的情况对开发商十分不利,销售持续遇冷后房企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回笼压力,尤其是在房地产企业融资仍受限、叠加金融去杠杆带动影子银行持续收缩的背景下,房企下半年资金链将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在资金压力下开发商拿地、房屋新开工和施工增速下半年预计均将出现下降,打折促销或将成为下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线。
【点评】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难以重回景气区间,低竣工和低销售将逐步传导至拿地、开工和投资环节并使其逐渐降温。房企资金链将因此备受考验,崇尚高周转的房企面临销售不畅导致周转率下降的窘境,部分高周转、高负债的房企很可能面临退出市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