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中信银行:获准筹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金拟为100亿元(2025-06-05)
6月5日,证券日报讯,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其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筹建完成后,将按规定申请开业。该公司注册资本金拟为100亿元,中信银行以自有资金100%出资。设立此公司是中信银行响应国家号召,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举措。这有利于该行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业务,发挥对科创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作用,助力企业降杠杆,推动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点评】中信银行获准筹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是其顺应政策导向、拓展业务布局的重要一步。100亿元的注册资本显示出其对该业务的重视与投入。通过开展相关业务,不仅能为重点领域企业提供有力支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也有助于中信银行自身业务多元化,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发展间找到平衡。
【资产管理】区域资本协同发力,财达证券助力河北银行成功发行20亿元永续债(2025-05-30)
5月30日,证券日报讯,5月28日,河北银行2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成功发行。债券期限结构为“5+N”,发行利率2.28%,全场认购倍数达2.8倍。财达证券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深度参与发行全程。河北银行是河北省内唯一省级城市商业银行,自1996年9月成立,坚持“扎根河北、服务地方”。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56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2%;存款本金总额4280.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此次永续债发行,将有效补充该行一级资本,增强资本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财达证券近年来“深耕河北、服务河北”,发挥本土券商优势,通过多元化金融工具助力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此次合作是区域金融资本协同发展的典型,双方将以此为起点,深化合作,构建紧密区域金融生态,为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点评】财达证券助力河北银行发行永续债,实现了区域金融资本的有效协同。这不仅为河北银行补充资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也凸显了财达证券发挥本土优势服务地方的作用。区域金融机构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构建良好金融生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保障,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资产管理】交银施罗德基金困局:三年缩水超千亿元,权益类产品规模“腰斩”(2025-05-29)
5月29日,华夏时报讯,背靠交通银行与施罗德集团的交银施罗德基金曾凭借主动权益投资表现跻身行业前列,但近年来却陷入困局。2022年6月30日其管理规模达5960.85亿元顶峰后震荡下滑,2025年一季度133只产品总规模4686.65亿元,较2024年底缩水687.57亿元,降幅12.79%,较三年前最高点缩水超1274亿元。同时,净利润也连续3年下滑,2024年净利润8.79亿元,同比下降26.81%。多种类型基金规模下滑,股票型基金2023年一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从79.98亿元降至32.02亿元,混合型基金从2021年底2027.52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872.98亿元,跌幅57%。“交银三剑客”业绩集体“变脸”,如何帅管理的产品近三年收益为负。业内人士分析,权益市场波动、投研风格同质化及路径依赖是主因。
【点评】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困境反映出当前基金行业在市场波动下的诸多问题。投研风格同质化与路径依赖削弱了其抗风险能力,在市场调整时业绩大幅下滑。净利润与管理规模双降,显示出公司经营面临严峻挑战。而证监会新规强调长期考核与投研体系建设,对交银施罗德基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望促使其优化投研体系,减少对明星基金经理依赖,提升长期业绩,重寻发展优势。
【资产管理】国泰海通迎来合并后首份罚单,A类投行含金量待考(2025-05-26)
5月26日,新浪财经讯,5月23日晚间,随着中鼎恒盛IPO现场检查结果落地,国泰海通迎来合并后的首张投行业务罚单。深交所发布对中鼎恒盛的纪律处分决定,国泰海通及相关机构一同受罚。深交所指出,国泰海通和项目保荐代表人贾超、陈金科在执业过程存在五方面违规,包括对发行人内部控制、研发费用、收入确认等核查不充分,对资金流向及关键岗位人员资金流水核查不到位,未督促披露对赌协议特殊条款等。深交所对贾超、陈金科给予六个月内不接受其签字文件的处分,对国泰海通给予通报批评。今年1月,原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双双升为A类,此次处罚引发对国泰海通内控合规的关注,能否解决潜在问题关乎未来能否蝉联A类投行。此外,国泰海通旗下27名保代进入C类名单,今年3月原海通两名保代也曾被处罚。
【点评】国泰海通合并后首份罚单敲响执业质量警钟。刚升为A类投行就受罚,凸显其在投行业务内控合规方面存在不足。此次处罚不仅影响公司声誉,也对A类投行含金量提出质疑。投行业务需严谨规范,国泰海通应借此契机,完善内控,加强合规管理,提升执业质量,方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维护A类投行地位。
【资产管理】浙银理财首只“共富”主题理财产品成立,部分产品管理费用于慈善...(2025-05-23)
5月23日,证券日报网讯,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首只“共富”主题理财产品“琮简富春6号”正式成立。该产品为封闭式净值型,风险等级R2(中低风险),业绩比较基准年化2.15%,期限96天,属“同善共富”系列。其以存款、存单、同业借款等固收类资产为主要投资方向,采用封闭式运作,能保证资金端稳定,便于提升业绩表现,且以存款存单类资产为主的投资可提升净值稳定性,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通过捐赠产品管理费支持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这意味着浙银理财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上有新进展。
【点评】浙银理财推出此款产品,将金融理财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具有创新性。既为投资者提供中低风险的理财选择,满足财富保值增值需求,又通过管理费捐赠支持慈善公益,为共同富裕贡献力量。这种模式有望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关注社会责任,探索金融服务社会发展新路径。不过,后续需关注产品实际业绩表现及管理费捐赠的透明度与落实情况。
【资产管理】百亿规模大缩水,昔日知名量化私募上海富善投资风光不再(2025-05-22)
5月22日,证券时报网讯,近年来国内量化私募发展迅猛,截至2025年4月底,50亿规模以上头部量化私募达66家,百亿量化私募38家。然而,曾是百亿规模的上海富善投资却不断滑坡,现管理规模仅5-10亿元。其旗下214只备案产品,70.56%已提前清算,超半数在运产品规模不足1000万元。该公司2013年成立,早期发展顺遂,2017年9月规模破百亿。但此后股东频繁变动,2014-2017年多位创始股东退出。同时出现“人事危机”,2018-2020年参保人数大幅下降,截至2025年5月21日,全职员工仅10人。2022年起新产品成立数量锐减。此外,旗下部分产品业绩不佳,如“富善投资-沣时1号致远CTA1期”“汇远量化定增3期”净值回撤明显。2023年7月和2024年1月,还分别因未谨慎核实关联关系、内控执行不力被监管处罚。
【点评】上海富善投资从百亿规模缩水,原因多元。股东与人员频繁变动,影响公司稳定性与发展战略延续性。新产品发行减少,反映创新与拓展动力不足。业绩下滑与违规受罚,更是直接削弱市场竞争力与投资者信心。在竞争激烈的量化私募领域,私募机构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投研能力、合规运营,方能稳健发展。
【资产管理】民生加银11只基金负收益(2025-05-22)
5月22日,证券时报网讯,民生加银基金主动权益经理中,在任超9年仅剩孙伟、蔡晓、王亮3人。业绩方面,9年老将蔡晓在管5只产品,3只任职回报为负。同花顺数据表明,民生加银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今年以来11只收益为负,其中3只为蔡晓管理。蔡晓现任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7.5亿元,其管理的民生加银研究精选混合最佳任期回报51.54%,但同期同类基金平均收益率高达45.78%。而他管理的民生加银养老服务混合、民生加银均衡优选混合A、民生加银优选股票任职回报分别为-40.98%、-16.89%、-9.54%。此外,刘霄汉、芮定坤等其他权益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成绩也不佳。民生加银基金成立于2008年11月,2020年底管理规模短暂突破1700亿元后,一直在1400亿元上下波动,陷入增长瓶颈。
【点评】民生加银基金出现多只产品负收益,反映出其投资策略或存在问题。多位资深基金经理业绩欠佳,侧面说明公司投研体系或许有待优化。同时,管理规模增长瓶颈也凸显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困境。在当前基金市场竞争激烈背景下,民生加银基金需反思改进,提升投研能力与产品业绩,以重新赢得投资者信任。
【资产管理】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落地市场首单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ABS并购贷款(2025-05-21)
5月21日,证券日报讯,日前,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助力发行全国首单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ABS,同时成功发放市场首单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ABS并购贷款,参与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创新突破。4月24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助力发行全国首单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ABS,同时发放市场首单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ABS并购贷款。由该行担任融资行和托管行的“中信证券-万国数据2025年第1期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可持续挂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该专项计划以优质数据中心为底层资产,通过创新设计,使资金用于金融数据中心核心资产收购与运营。浦发银行北京阜成支行积极协调,分支行协同参与产品设计讨论,并创新设计并购融资方案,确定贷款期限、还款计划等风控条款。此次在监管机构指导下,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与多方合作,破解IDC发展痛点,成功发放贷款,有效盘活数据中心物业资产,促进数字基础设施行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对数据中心企业盘活资产、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积极作用。
【点评】浦发银行北京分行此次业务创新意义非凡。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中心重要性凸显,该分行通过首单数据中心持有型不动产ABS并购贷款,为行业发展注入金融活力。创新的产品与服务设计,不仅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还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资本市场结合,反映出金融机构紧跟行业趋势,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资产管理】国寿资产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再获批复(2025-05-16)
5月16日,证券日报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国寿资产参与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为解决保险公司“长钱短配”,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1月22日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范围与规模。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要扩大试点范围。国寿资产4月9日递交申请,拟联合设立鸿鹄基金三期,5月13日获批复。鸿鹄基金三期秉持相关原则,投资大盘蓝筹公司股票,减少股价波动影响。国寿资产已设立三期鸿鹄基金,截至3月初,一期投资落地500亿元,3月5日二期获批复,近期将入市。中长期资金入市有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点评】国寿资产再次获批参与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意义重大。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体现其担当。通过设立鸿鹄基金投资优质股票,既符合保险资金长期资本属性,又能稳定资本市场。连续设立三期基金且规模不断扩大,增强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随着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资本市场有望在资金支撑下稳健迈向高质量发展,国寿资产也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资产管理】国联民生首只科创债落地,服务科创、加速打造产业投行(2025-05-16)
5月16日,证券日报讯,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多项举措,同日上交所配发细化支持措施的《通知》。5月8日,多家证券公司公告拟发行总额不超177亿元科创债。国联民生作为首批试点券商,当日公告发行文件,并于5月15日在上交所成功簿记2025年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该期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3年期,票面利率1.89%,认购倍数超5倍。发行科创债券是国联民生服务国家战略之举,其可凭借业务与资源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国联民生长期聚焦科创产业,为多家科创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此次成功发行科创债,既为其提供新融资途径,也彰显其打造产业投行和科技投行的决心与布局。
【点评】国联民生首只科创债落地意义深远。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响应,成功发行债券,反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行动力。凭借科创债,国联民生能更好服务科创企业,推动金融资源向该领域聚集,助力产业升级。这不仅契合国家战略,也为自身发展开拓新路径,加速打造产业投行和科技投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望在服务科创与自身发展上实现双赢,为金融服务科创领域树立典范。
【资产管理】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助力北京首单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落地(2025-05-15)
5月15日,证券日报讯,5月12日,浦发银行参与主承销的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北京首单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成功簿记发行。发行金额5亿元,期限5年,募集资金将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产业。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发展。浦发银行作为投资者积极参与,其北京分行协助亦庄国投完成发行。亦庄国投作为头部私募和创投机构,推动了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期债券发行利率1.94%/年,为亦庄国投同期限最低,降低了融资成本。
【点评】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助力科技创新债落地意义重大。央行与证监会政策支持,为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开辟新径。银行积极响应,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科技创新债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还降低融资成本,利于亦庄国投等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积极示范效应。
【资产管理】系统性改革拉开帷幕,头部公募响应落实(2025-05-09)
5月9日,新浪财经讯,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拉开了公募基金行业系统性改革的帷幕。多家头部公募表示,《方案》提出25条措施,聚焦行业发展痛点、堵点,聚焦投资者回报,聚焦行业未来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公募基金将更加突出投资人最佳利益导向,行业生态格局或将重塑。海富通基金表示,公司已将投研人员的考核周期调整为以3至5年为主的长周期考核体系,引导投研人员避免短期波动的影响,更好地关注投资标的的长期价值。后续公司将根据《方案》及后续细则的具体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完善长周期考核体系,优化激励机制,确保投研团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利益。易方达基金负责人表示,将根据相关要求,增加发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基金,进一步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同时更加广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掌握费率结构、费率变化规则以及相关风险,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点评】此次改革方案对公募基金行业影响深远。聚焦投资者回报,从收费模式等方面优化,有助于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重塑行业与投资者关系。强调长期与价值投资,实施“长周期”激励约束,利于引导行业摒弃短期行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头部公募积极响应,为行业改革树立榜样,有望带动全行业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管理能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资产管理】中信银行牵头承销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2025-05-09)
5月9日,证券日报讯,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公告,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债券。5月8日,中信银行主承销15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集中公告发行,其中牵头承销9单。这批债券具有“项目多点开花、鼎力支持民企、产业投向精准、培育耐心资本”四个特征,覆盖9省(市),对民企科创债项目覆盖度达78%,资金精准投向高端芯片等战略关键领域,还为股权投资机构承销中长期限科创债,助力“硬科技”企业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是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大创举,中信银行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助力科技企业与股权投资机构发展。
【点评】中信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在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承销工作中表现突出。这不仅体现了银行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担当,也为债券市场注入新活力。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中信银行后续举措有望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持,对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资产管理】富国基金拟2500万元自购主动权益产品(2025-05-07)
5月7日,新浪财经讯,5月6日,富国基金公告,公司及高管将出资不低于2000万元,拟任基金经理出资不低于500万元,合计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热情高,截至5月6日,113家公募基金公司开展自购。天弘、华泰柏瑞等净申购股票基金金额居前,工银瑞信、中银等净申购混合基金金额居前,招商证券资管等交易金额排名居前。此次自购的产品拟任经理为范妍,她去年10月加入富国基金管理富国稳健增长,接手后基金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大幅增长,去年四季度末34.09亿元,今年一季度末达74.61亿元。该基金一季度重点配置宁德时代等个股,多只重仓股大幅加仓,还调整了债券投资比例。新发的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与富国稳健增长不同,或预示权益投资比重有别。分析认为,基金公司自购可提升基金规模,还能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情绪。
【点评】富国基金自购主动权益产品,展现出对自身产品及市场的信心。在众多基金公司自购背景下,此举或引发行业关注与效仿。范妍过往业绩为新基金增添吸引力,而新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反映出其投资策略的变化。基金公司自购虽能在一定程度稳定市场、提升规模,但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自购效果还需时间检验,也需关注自购后基金实际运作与业绩表现。
【资产管理】兴银理财:2024年实现净利润26.94亿元,同比增长4.34%(2025-04-30)
4月30日,财经网讯,兴银理财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该公司实现各项营业收入41.21亿元,同比增长7.04%;营业成本6.12亿元,同比增长28.30%;税前利润35.08亿元,同比增长4.00%;净利润26.94亿元,同比增长4.34%。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179.52亿元,较年初增长18.86%;总负债6.39亿元,较年初增长32.57%;所有者权益173.13亿元,同比增长18.42%。从数据可看出兴银理财在2024年营收与利润实现增长,资产规模扩大,虽营业成本增长幅度较大,但整体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点评】兴银理财2024年业绩增长,显示其业务布局与经营策略有效。营收增长同时,成本的大幅上升值得关注,需优化成本管理。资产规模扩张反映其市场竞争力增强。在金融市场多变环境下,兴银理财应继续强化风险管理,创新产品服务,稳固增长态势,提升综合实力。
【资产管理】杭银理财:2024年实现净利润9.05亿元,同比增长2.49%(2025-04-30)
4月30日,财经网讯,杭银理财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53.85亿元,净资产49.13亿元。2024年营业收入达14.66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49%;净利润为9.05亿元,同比增长2.49%。这表明杭银理财在2024年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规模稳定,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展现出一定的发展韧性和盈利能力,为后续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点评】杭银理财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显示其理财业务运营稳健。在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能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难能可贵。不过,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仍需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以应对潜在风险,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产管理】苏银理财:2024年实现净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19.22%(2025-04-30)
4月30日,财经网讯,苏银理财发布2024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苏银理财实现净利润8.25亿元,同比增长19.22%。截至2024年末,其资产56.87亿元,负债7.93亿元,所有者权益48.94亿元。从数据能看出,苏银理财在2024年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资产规模有所增长,财务状况较为稳健,为进一步拓展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点评】苏银理财2024年净利润大幅增长,表明其业务运营成效显著。在理财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合理的业务布局与有效的经营策略。不过,市场瞬息万变,苏银理财仍需持续关注市场动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风险管理,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巩固和提升市场地位。
【资产管理】中银资产在深圳成立科创私募基金,出资额50亿(2025-04-25)
4月25日,界面新闻讯,中银资产在深圳成立科创私募基金,出资额达50亿。该基金的设立,旨在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助力相关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在当前科技创新备受重视的大环境下,中银资产通过这一举措,积极布局科创投资赛道。科创企业往往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该基金的成立,有望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科创产业注入新的资金活力,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对科创领域发展前景的看好,通过资本力量促进科创产业发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点评】中银资产成立50亿科创私募基金,是对科创产业的有力支持。选择深圳,契合当地科创氛围。这不仅为科创企业带来资金,也能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不过,科创投资风险较高,中银资产需凭借专业能力,筛选优质项目,做好投后管理,以实现基金的良好收益,助力科创产业与金融投资的双赢。
【资产管理】永安期货2024年境外业务增速51%,阶段性因素致一季度业绩短期承...(2025-04-24)
4月24日,证券日报讯,4月23日晚间,永安期货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其营业收入217.35亿元,归母净利润5.75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2.77亿元,归母净利润0.09亿元。同日,公司拟出资0.5亿~1亿元回购股份并注销。2024年境外金融服务业务创新高,营收4.30亿元、营业利润1.46亿元,分别增51.06%和6.67%。2025年1月3日子公司获新交所衍生品清算会员资格,拟向新永安金控增资。2024年基差贸易业务收入行业第一,注册仓单量增56%,交割仓单量增130%。2024年基金销售业务营收0.53亿元,占行业一半以上。2025年一季报业绩承压,因业务收入确认口径调整及部分场外衍生品业务亏损,但其他主要业务板块表现良好。
【点评】永安期货2024年境外业务与基差贸易业务成绩亮眼,为整体发展奠定基础。虽2025年一季度业绩短期承压,但多业务板块增长态势明显,显示出公司较强韧性。业务收入确认口径调整属行业规范,而衍生品业务亏损属市场波动影响,且风险敞口已释放。未来其“以客户为中心”的改革,有望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资产管理】中央汇金加码沪深300ETF,筑牢市场稳定基石(2025-04-24)
4月24日,新浪财经讯,从公募基金2025年一季报看,今年一季度中央汇金资管增持华泰柏瑞、易方达、华夏、嘉实四只沪深300ETF合计达11.39亿份。中央汇金是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今年4月明确类“平准基金”定位。自2023年10月底以来,中央汇金公司分别于2023年10月23日、2024年2月6日、2025年4月7日三次公告买入ETF,且2024年2月扩大增持范围。4月7日市场深幅调整时,中央汇金公告再次增持ETF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增持。业内人士认为,中央汇金此举对稳定市场秩序、增加投资者信心、引领价值投资意义重大。
【点评】中央汇金加码沪深300ETF,彰显其稳定市场的决心。在市场波动之际,明确类“平准基金”定位并加大增持,向市场注入“强心针”。一方面稳定投资者情绪,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传递政策支持信号,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不仅维护市场短期平稳,更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市场良性运行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