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蒂森克虏伯与滨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2022-11-14)
11月14日,中国化工报讯,11月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门迎客,蒂森克虏伯与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滨化集团将与蒂森克虏伯围绕滨州北海聚醚及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重点延伸PO-PPG-PU一体化产业链,打破下游产业结构壁垒,实现PO-PPG-PU一体化产业链重点突破。并且基于国际国内市场对聚醚多元醇的巨大需求,双方意向就基础设计扩展、模块化装置、现场服务支持以及产品联合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构建双向研发创新平台,重点打造全新的研发体系,实现人员培训、研发支持、技术引进、终端服务等成果共享。同时,双方将积极合作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转化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合作,形成北海聚醚及聚氨酯产业新集群。
【点评】滨化集团是一家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化工企业集团。目前,滨化集团拥有丰富的环氧丙烷生产经验和客户积累,2021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约6%,北海工业园PO装置投产后,产能将达到42万吨/年。蒂森克虏伯拥有德国研发基地和泰国研发中试基地,专注于烷氧基化、乙氧基化、丙氧基化产品的研发推广。此次签约使双方自2001年来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化 工】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启动(2022-11-14)
11月14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11月4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与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四方将开展合作研究,在华东地区共同启动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为华东地区现有产业脱碳,打造低碳产品供应链。该项目将引领我国CCUS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项目将为华东地区工业企业提供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方案。项目将长江沿线等工业企业,比如钢材厂、化工厂、电厂、水泥厂等的碳源通过槽船集中运输至二氧化碳接收站,通过距离较短的管线再把接收站的二氧化碳输送至陆上或海上的封存点,为华东地区长江沿线工业企业提供灵活、有效的、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方案。华东地区经济活跃,CCUS的发展符合该地区的脱碳需求。在该区内有多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以江苏省为例,沿江分布了南京经济开发区、扬州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南通经济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在该区域内部署CCUS集群项目,可以有效降低单位脱碳成本、显著提升整体作业效率。
【点评】此次合作的四家企业优势互补,以CCUS为纽带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脱碳产品在全球迈向净零排放环境转型中越来越具有价值,中国石化、壳牌、中国宝武和巴斯夫都是行业头部企业,中国石化率先建成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拥有CCUS全产业链技术和实践;壳牌具有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能力、国际项目商业化运营的经验;中国宝武是全球最大钢铁企业,国内首家向全球发布碳中和冶金技术路线图企业;巴斯夫是全球最大化工企业之一,行业标准建立及认证拥有国际影响力。四家企业通过该项目将形成强有力的联盟,为现有产业脱碳,打造低碳石油化工、钢材等产品价值链,发展低碳产品市场体系,解锁低碳产品带来的附加价值,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化 工】增强核心装备自主可控,沈鼓集团发布15项重大装备新品(2022-11-07)
11月7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11月2日,沈鼓集团建厂70周年重大装备成果发布会在沈阳举行。会议以“增强核心装备自主可控,助力能源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回顾沈鼓集团70年发展成果,汇报新形势下重大技术装备低碳、绿色发展的新举措,同期发布了沈鼓集团15项重大装备新品。1952年,沈鼓集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风机专业制造厂。70年来,沈鼓实现了能源化工行业核心动设备几乎全部国产化替代,累计为客户提供了万余台重大装备,填补了200多项国内空白。据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介绍,1988年之前,全国炼油行业用压缩机等核心装备全部从国外进口。现在,沈鼓集团研制的压缩机业绩已经实现为年产2000万吨炼油装置配套;1997年之前,我国引进了17套年产30万吨以下乙烯装置,其中所有的压缩机组包括每一个螺丝钉都是进口。现在,沈鼓已经成功研制了88台年产140万吨以下乙烯装置用压缩机,正在研制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年产150万吨乙烯“三机”,年底前即将交付客户使用;2011年以前,我国天然气长输管线100%安装的是进口机组,从沈鼓实现第一套管线压缩机组国产化之后,国内新增的长输管线90%都装上了“中国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石化总裁王基铭表示,今天的沈鼓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与国际上GE、西门子和三菱等国际大公司在能源与化工所有细分市场同台竞技的企业,结束了中国能源化工行业关键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不断突破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实现自立自强。
【点评】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世界石油化工大国和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高端核心技术的开发必须立足自己。如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国际竞争力,成为摆在包括沈鼓集团在内的整个装备制造业都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化 工】总投资200亿元,盛虹集团新项目瞄准储能领域(2022-11-07)
11月7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2022年10月29日,盛虹集团储能总部项目落户苏州市吴江区签约仪式举行。将在吴江区域规划产能规模50GWh,将分期进行建设,总投资额200亿元。其中,一期将建设16GWh新型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投资额125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利税近30亿元。该项目技术优势显著,拥有国际领先的预锂化技术、活化添加剂、储能电池智能传感技术、毫秒级主动保护技术、 安全阻隔技术、大数据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多端直流控制技术等全链条“护城河”,具备新型储能技术领域革新突破能力。在电芯等核心部件,盛虹上游平台可提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材料、DMC电解液材料等核心原材料;同时,电芯需要的磷酸铁锂材料,未来也将实现自给自供,在电芯核心原料上实现65%以上的成本自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抗周期风险能力等都将处于全球领先。进军“万亿级储能新赛道”,看似跨界,实则与盛虹集团“化工原料大平台+新能源新材料1+N”战略高度统一,是上下游产业耦合能力的体现,也将进一步释放盛虹新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优势。
【点评】盛虹集团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以锂电池及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打造从材料、电芯、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快速形成领跑储能行业发展、引领绿色经济变革的全球行业领军企业。
【化 工】先正达集团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强劲业绩(2022-11-07)
11月7日,先正达集团讯,日前,先正达集团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和前9个月的强劲财务业绩。先正达集团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达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亿美元,同比增长20%。第三季度EBITDA达1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增长主要来自创新类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收入增加、产量的提高以及为抵消成本上涨而采取的产品价格调整。先正达集团前9个月营业收入为2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亿美元,同比增长24%。前9个月EBITDA为4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尽管来自宏观经济环境包括美元升值的挑战增加,先正达集团在2022年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强劲的业绩表现。由于市场对先正达集团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扎实稳定的需求,所有业务单元均取得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进一步推动再生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户进行可持续耕种,同时提高产量。受粮价坚挺、农业经济发展喜人以及整个产业链库存增加等因素的推动,各业务单元营业收入显著增长,从而带动先正达集团营业收入增长。期间,先正达集团实施了必要的价格调整来化解成本上涨的压力。
【点评】先正达集团持续推进种子、植保和作物营养技术创新,帮助农户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难题,恢复和保护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面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先正达集团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消解高企的采购、物流和能源成本。先正达集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产量,调整价格应对成本上升,并落实其他对策缓解持续面临的不利因素。
【化 工】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明年将量产(2022-10-31)
10月31日,中国化工报讯,10月,宁德时代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显示,该公司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展顺利,供应链布局上需要一些时间,已与部分乘用车客户协商,2023年将正式量产。宁德时代于2021年7月29日就发布了钠离子电池。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密度达160千瓦时/千克;可实现超快充,15分钟可充电80%;具有低温性能,-20℃仍具备90%放电保持率。据称,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千瓦时/千克。钠离子电池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性能高、高低温性能优异、充放电速率快等优点,适用于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备用电池和汽车启动等场景。国内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展开布局,多氟多、华阳股份、中欣氟材等多家上市公司的钠离子电池相关产品已投产或即将投产。券商预测,2022年年底,钠离子电池技术和材料体系有望基本定型,2023年将成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实现小批量出货。2024年起,钠离子电池将实现大批量生产,规模有望达到30亿瓦时。2025年钠离子电池全球需求或超100亿瓦时。
【点评】随着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产业迈入TWh(亿千瓦时)时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已达到324GWH,约占全球市场的59.4%,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
【化 工】杉杉股份拟定增募资扩产锂电项目(2022-10-31)
10月31日,巨潮资讯网讯,10月17日,杉杉股份抛出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60亿元,投向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3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第一期)。具体来看,作为主要募投项目,此次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42亿元,将建设磨粉车间、改性车间、预石墨化车间、石墨化车间、碳化车间等生产设施,形成一条集原材料加工、低温改性、石墨化、碳化、成品加工等全部工序于一体的负极材料生产线。公告显示,目前杉杉股份负极材料成品有效产能为18万吨/年,而石墨化自有产能仅为9.4万吨/年,二者产能不匹配,委外加工比例较高。杉杉股份表示,通过此次募投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一体化产能规模,提高石墨化自给率,凸显一体化生产的成本经济性,还可以强化公司负极材料供应的稳定性,提升核心竞争力。
【点评】从实施目的来看,杉杉股份此次扩产系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对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的高增长之举。面对下游市场机遇,该公司坦言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日趋紧张,产品供不应求。
【化 工】全球第二家,烟台万华尼龙12产业链全流程贯通(2022-10-31)
10月31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10月18日,万华化学官微发布,万华化学功能化学品分公司4万吨/年尼龙12装置成功产出优质产品,标志着万华化学尼龙12产业链全流程贯通,并且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尼龙12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的企业,也彻底地解决了国家“卡脖子”的高端材料问题。自2012年万华即开始尼龙12材料相关专利的申请。2013年万华尼龙12小试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底,万华的“尼龙12全产业链制造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选为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并获得省级补助经费。同期4万吨/年尼龙12项目得到环评批复,进入工业化实施阶段。目前万华尼龙12项目已进入工业化实施阶段,有望率先实现国产化,打破海外厂商垄断。万华化学4万吨/年尼龙12项目位于山东烟台工业园,公司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一体化发展思路,该项目主要原料丁二烯为其百万吨乙烯项目标副产物,不但进步了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还有望有效下降尼龙12的生产成本。
【点评】尼龙12具有吸水性小、密度小、耐摩擦、低磨耗、耐燃油、耐候性能好等优点,综合性能十分优异,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3D打印、油气开采、电子电气以及医疗技术等领域。尤其可广泛应用于汽车流体输送管线,包括燃油管线、离合器管线、真空刹车增压器管路、空气刹车管路、电池冷却液管线以及上述管线的接头,因其安全可靠,是优良的汽车轻量化材料。
【化 工】东岳集团万吨聚偏氟乙烯全产业链项目投产(2022-10-24)
10月24日,化工在线讯,东岳氟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月17日宣布,其万吨聚偏氟乙烯(PVDF)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PVDF全产业链项目”神舟公司万吨PVDF、2万吨VDF项目及配套的化工公司2.5万吨R142b、5000吨R143a和氟化氢自动化提升项目,以及延链补链强链2万吨TFE、R32技改6万吨R22等项目,均已建成并完成验收并全面进入到试生产阶段。新建成的万吨动力锂离子电池用PVDF项目是华夏神舟公司成立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大的项目,从项目设计布局到一键聚合,实现全面一体化流程,打通全流程自动化操作,项目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聚合产能提升35%以上。PVDF全产业链项目的运行,满足了市场对锂电池级PVDF等高性能含氟聚合物产品的需求,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东岳集团氟硅膜氢产业链延链、补链和强链的建设目标。该项目PVDF产品涵盖所有主流产品牌号,实现锂电、光伏、涂料、水处理等产品各领域的全覆盖,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持续巩固东岳在国内市场上的头部企业地位。
【点评】该项目是东岳集团PVDF产品5.5万吨产能规划的一部分。该项目投产后,结合东岳集团原有产能技术改造,东岳集团2022年年底PVDF产品产能将达到2.5万吨/年,剩余的3万吨/年PVDF项目已于今年8月开工,到2025年东岳集团PVDF产能将达到5.5万吨/年。
【化 工】220亿元,江山股份牵手瓮福集团建磷化工项目(2022-10-24)
10月24日,中国化工报讯,10月10日,江山股份公告称,公司与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政府、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瓮福集团”)于2022年10月8日在贵州省瓮安县签署了《磷化工循环一体化产业链项目投资合作意向协议书》,打造磷化工循环一体化产业链项目。协议约定,江山股份和瓮福集团共同投资建设以磷化工为基础的循环一体化产业链项目,项目总投资暂估220亿元,项目拟选址地位于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园。瓮福集团是集磷矿采选、磷复肥、磷煤化工、氟碘化工生产、科研、贸易和国际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国有大型磷化工企业,其主体贵州省瓮福矿肥基地是国家“八五”、“九五”期间建设的五大磷肥基地之一。江山股份,位居江苏南通,是国内草甘膦等农药生产龙头企业之一,拥有草甘膦原药产能7万吨/年,其中甘氨酸路线产能3万吨/年,IDAN路线产能4万吨/年。谁将主导此次投资,协议没有明确。合作形式显示,江山股份和瓮福集团单独或联合在瓮安县人民政府行政规划区域内,设立多家独立法人单位,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相关股权比例需按照项目可行性论证后另行协商决定。
【点评】关于投资目的,江山股份指出为满足公司战略需求,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优势,通过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拟与瓮福集团合作,在贵州省黔南州瓮安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园建设磷化工循环一体化产业链项目,打造除南通、枝江基地以外的国内第三生产基地。
【化 工】齐翔腾达控股股东被申请重整(2022-10-24)
10月24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齐翔腾达10月10日公告,公司获悉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10月9日出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申请人山东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对被申请人公司控股股东淄博齐翔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齐翔集团”)的重整申请。齐翔腾达表示,齐翔集团与山东信托之间所涉及的债务,为齐翔集团以公司股票为雪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向山东信托的借款提供的质押担保。公告提及,截至公告披露日,控股股东齐翔集团持有公司股票占总股本的45.91%;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累计质押占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总数的86.81%,占公司总股本的39.86%;累计被司法标记、司法冻结和轮候冻结占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总数的281.52%,占公司总股本的129.26%。齐翔腾达指出,公司与控股股东在资产、财务、业务、人员等方面均保持独立。控股股东的重整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目前公司的生产经营、新项目建设正常。另外,齐翔集团能否重整成功尚存在不确定性,是否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动存在不确定性。
【点评】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齐翔腾达曾公告,齐翔集团与雪松实业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的重大事项。此后在披露进展时,齐翔腾达表示,尽管齐翔集团和公司股权存在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事项,交易各方一致同意根据框架协议约定共同推进潜在购股交易。
【化 工】硅烷科技北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氢硅材料第一股(2022-10-17)
10月17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9月28日,规模化硅烷生产科技创新型企业——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8402)在北交所成功上市,这既是北交所氢硅材料第一股,也是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第四家A股上市公司,对巩固提升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韧性、稳定性提供了硬支撑,为加快该集团向高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产业转型开辟了新道路。硅烷科技是一家从事氢硅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也是一家致力于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领域研发与生产的专业企业。自2012年成立以来,该公司承接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浩荡东风,对标世界一流,先后攻破了高纯硅烷、电子级(区熔级)多晶硅等技术难关,在光伏、显示面板、半导体等多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硅材料供应商。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氢气(工业/高纯氢)与电子级硅烷气。目前,该公司硅烷产品产量近1500吨,市场份额较高,在国内电子级硅烷气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点评】硅烷科技上市后随着募投项目的实施,冷氢化改造的完成,公司产品的供应量和稳定性将进一步提高,并在已经完成芯片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半导体行业的市场,积极探索氢能多元化利用,不断开拓新产品,打造多个业绩增长点。
【化 工】13家中国公司入围全球化工顶级俱乐部(2022-10-17)
10月17日,中国化工报讯,9月,美国《化学周刊》发布了最新“全球化工公司十亿美元俱乐部”榜单。按2021年销售收入计,巴斯夫蝉联榜首,中国石化仍居第二,陶氏化学名列第三。今年巴斯夫继续保持行业头把交椅,这家德国化工巨头14年来第11次荣登榜首。排名4~10位依次是:埃克森美孚、利安德巴赛尔、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英力士、台塑、中国化工、恒力石化。今年十亿美元俱乐部排行榜门槛为31亿美元,共有13家中国公司入围,与上年持平,但上升速度很快。其中,前20名中占据5席,中国石化位居第2,台塑集团第8,中国化工第9,恒力石化位居第10,荣盛石化上升9位至第15名,万华化学跃升20位至第19名。在国家分布中,美国有28家,位居第一;日本有16家,位居第二;中国有13家,排名第三;德国有9家,位居第四。
【点评】由于受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和通胀上升影响,2021年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出现猛增,同时尽管存在成本压力,但生产商能够维持并实现利润增加。进入最新十亿美元俱乐部的108家公司都实现了增长,这些公司化学品销售收入中位值约91.8亿美元,增幅达30%,远超通胀率;营业利润中位值约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65%。
【化 工】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成立(2022-10-17)
10月17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9月22日,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碳科公司)在江苏南京揭牌成立。据介绍,中石化碳科公司是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项目股权投资以及碳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经营实体。公司将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开展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运营、项目股权投资等业务,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将通过建立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同时投资一批碳捕集和利用项目、打造一个碳产业数字化平台,力争成为“科技+数字+资本”融合发展的“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中石化碳科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参股。其中,中国石化占股46%,南化公司占股34%。
【点评】中国石化将深化开放合作,将碳科公司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十四五”末实现碳科公司上市并达到百亿市值,“十五五”末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碳产业公司。
【化 工】帝斯曼高端医疗项目拟落户重庆(2022-10-13)
10月13日,中国化工报讯,9月,帝斯曼中国宣布,与重庆高新区、重庆前沿骨科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在重庆高新区直管园内合作建设高端医疗器械及营养健康食品生产基地项目。战略合作意向首期自2022年开始,为期5年。基于本战略合作意向,三方将充分发挥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资源优势、专业互补,助力帝斯曼全球生物医学、营养健康创新解决方案落户中国西部。此次合作意向,体现了帝斯曼进一步深化在高端医疗与营养健康方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帝斯曼不断加强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携手推进生产本地化的长期承诺。
【点评】帝斯曼生物医学业务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能够为客户在生物医学设备和材料开发产品方面,提供先进的医疗解决方案。本次三方合作,将助力帝斯曼全球领先技术在中国转化落地。
【化 工】科思创调整亚太聚氨酯产品布局(2022-10-13)
10月13日,中化新网讯,9月,科思创宣布对其亚太区(除日本外)面向家电行业的定制化聚氨酯事业部的产品组合进行调整,合成聚醚多元醇业务将退出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家电市场,以应对该地区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聚氨酯是应用于冰箱和冷藏设备的重要保温隔热材料。科思创目前为家电行业客户提供双组分聚氨酯,即聚醚多元醇和异氰酸酯相结合的组合料解决方案。近期市场分析表明,多数亚太区的家电客户如今倾向于单独购买两种材料。科思创表示,对亚太区家电行业的产品调整不会影响其欧洲和北美的业务。科思创称,家电仍是科思创在亚太区的关键客户行业。在实现组合优化后,科思创仍将作为可靠的供应商,继续向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家电行业销售异氰酸酯。
【点评】在全球范围内,科思创继续致力于开发聚氨酯组合料解决方案,拓展聚氨酯的客户群。对亚太区而言,科思创将继续聚焦汽车、风机叶片、拉挤工艺和冷藏集装箱等聚氨酯组合料应用领域的客户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聚氨酯组合料产品。
【化 工】填补空白,国内唯一,斯尔邦POE中试装置成功投产(2022-10-08)
10月8日,海运经纪讯,9月26日,在江苏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斯尔邦石化800吨/年POE中试装置产出合格产品,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斯尔邦由此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具备光伏级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POE(聚烯烃弹性体)两种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产技术的企业。POE(聚烯烃弹性体)是一种乙烯/α-烯烃两种单体的无规共聚物,拥有良好的低温韧性、易于热塑加工,广泛应用于光伏胶膜、聚烯烃材料增韧改性、发泡、胶粘剂等领域。“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业高速发展,显著带动光伏胶膜的发展,POE需求获得显著增长。国外企业对生产POE所需的催化剂进行了专利保护,并且严密封锁了生产POE的重要原料高碳α-烯烃的工艺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内尚无企业可工业化生产POE产品,严重制约了下游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型企业,斯尔邦石化于2020年9月启动POE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先后完成了茂金属催化剂、关键聚合技术研究,并开发了中试工艺技术,建设了一套从催化剂配制到挤出造粒全流程的中试装置。目前该装置是国内流程最完整、设施最全面、最接近工业实际的中试装置。本次POE中试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POE催化剂及全套生产技术完全自主化,并加快我国POE工业化进程,填补行业空白。
【点评】当前,斯尔邦正在规划建设50万吨/年POE光伏膜材料项目,打造横向覆盖、链式延伸的光伏新材料全产业链,以满足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光伏膜材料的强烈需求。POE与EVA双线并进,斯尔邦石化正向着“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膜材料产业基地”目标加速迈进。
【化 工】总投资732.9亿,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签约(2022-10-08)
10月8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9月23日,古雷开发区石化产业发展再传捷报,又一大手笔投资加码福建古雷石化基地,总投资约733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订。古雷炼化一体化是目前海峡两岸合作的最大的石化项目,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旭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各占50%股份合资成立。其中,一期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项目批复总投资345.7亿元,已于2021年8月建成投产。此次签订的二期项目由中国石化集团主导投资,拟在古雷石化基地建设炼油、乙烯,以及芳烃联合装置及配套下游炼化装置,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800多亿元。石化行业是福建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福建石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双方合作前景广阔。中国石化将扩大在闽产业布局,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点评】长期以来,福建古雷石化产业发展备受“油头”缺失困扰。该基地拥有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中最大的炼油规划指标——5000万吨/年,但却是七大石化基地中唯一没有签约落地上游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基地。缺少“油头”不仅限制了古雷上游基础原料的供应能力,更直接影响着中下游精细化工企业来此投资的热情。古雷石化基地将以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为基石,未来还将助推南化苯胺等一批低能耗、高效益项目落地,与漳浦县等周边县区形成“一核一辅多点联动”的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大炼油、大乙烯、大芳烃、大仓储”产业格局,力争在2026年、2030年工业产值分别达到2000亿元、4000亿元。
【化 工】川能动力拟收购启迪清源(2022-10-08)
10月8日,巨潮资讯网讯,9月19日,川能动力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拓展锂电产业链,加快进入盐湖提锂领域,增强锂电业务竞争力,拟收购启迪新材料持有的启迪清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启迪清源)40%股权。对于此次收购计划,川能动力表示,启迪清源业务与其主业高度相关,有助于帮助该公司切入盐湖提锂业务,填补其目前在盐湖提锂板块的空白,拓展公司锂电业务范围,增强资源获取能力和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川能动力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业务,近期在锂盐等锂电产业链领域不断加码。去年年初,川能动力完成了对四川能投锂业有限公司62.75%股权的收购,切入锂电赛道。今年6月13日,川能动力宣布拟与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投建年产3万吨锂盐项目。6月22日,川能动力表示,拟以1.25亿元收购四川能投等合计持有的四川能投鼎盛锂业46.5%的股权,形成年产1.5万吨锂盐产能。
【点评】启迪清源是膜法盐湖提锂的头部企业,已投资6亿元建设了微滤、超滤、纳滤膜等膜产品生产基地。启迪清源正在参与西藏珠峰盐湖提锂项目,为后者5万吨/年碳酸锂当量盐湖提锂项目建设,提供2.5万吨/年吸附段及5万吨/年膜段设备。
【化 工】浙江发布“2022年民营企业100强”榜单(2022-09-26)
9月26日,天目新闻讯,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该榜单以2021年度企业营业收入为主要依据,参考其税后净利润、纳税总额等财务指标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报数据而形成。从榜单中观察到,虽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浙江省民营企业仍瞄准商机,不断补足发展短板,百强民企整体业绩呈较大提升。其中,百强企业营收总额达到60018.32亿元,较上年增长16.92%;96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14家企业营收超1000亿元,5家企业达2000亿元以上。从入围企业行业看,分别为制造业62家,建筑房地产业12家,批发和零售业9家,综合类7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3家,其他行业2家。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杭州以38家持续领先。今年民企百强入围营收达166.69亿元,较上年的149.83亿元增长11.25%。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483.18亿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603.16亿元)、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3288.00亿元)、多弗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68.66亿元)、海亮集团有限公司(2002.74亿元)。百强民企净资产总额20485.81亿元,较上年增长31.57%;净利润总额2862.22亿元,较上年增长41.54%,纳税额2298.73亿元,较上年增长46.82%。其中,有87家企业的净资产、76家企业的净利润、82家纳税总额实现正增长。
【点评】荣盛控股得益于控股浙石化投资建设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打破吉利控股连续6年第一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