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首单民企“分拆+借壳”亮相,恒力石化成尝鲜者(2023-07-03)
7月3日,上海证券报讯,恒力石化6月21日公告称,拟分拆所属子公司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康辉新材”)通过与大连热电进行重组的方式,实现重组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公司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大连热电将成为康辉新材的控股股东,恒力石化将成为大连热电的控股股东。若此次交易顺利推进,恒力石化有望拔得民企“分拆+借壳”的头筹。6月20日,恒力石化及下属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力化纤”)与大连热电、大连洁净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重大资产重组意向协议》。公司拟向大连热电出售公司直接及间接持有的康辉新材100%股权。大连热电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康辉新材100%股份。
【点评】资料显示,此次拟被分拆的康辉新材位于辽宁营口,主要产品包括生物可降解塑料及锂电池隔膜,公司计划总投资80亿元,分期建成年总产能80万吨的新型聚酯产品生产基地。现已建成年产24万吨PBT工程塑料、26.6万吨新型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及20万吨功能性聚酯切片。全面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月31日,康辉新材称,年产4.4亿平方米超强锂电池隔膜项目首套生产线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康辉新材正式进入锂电池薄膜领域。据悉,康辉新材将按照恒力集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加速布局锂电池隔膜领域,在辽宁营口、江苏南通打造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
【化 工】债权总额14.66亿元,齐翔腾达终止国内供应链业务(2023-07-03)
7月3日,巨潮资讯网讯,6月17日,齐翔腾达发布关于拟终止国内供应链业务并转让债权暨关联交易的进展公告。公告称,为支持公司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公司主营业务,降低公司经营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上市公司利益,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国内供应链业务,并将国内供应链业务对应的债权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淄博齐翔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据悉,本次关联交易的标的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淄博齐翔腾达供应链有限公司(淄博供应链)和广州齐翔腾达供应链有限公司(广州供应链)的全部债权,债权总额为1,465,723,616元。截至该公告披露日,齐翔集团收购上述公司全资子公司淄博供应链和广州供应链债权对应的收购价款已全部支付完毕。2023年4月1日,齐翔腾达发布关于拟终止国内供应链业务并转让债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点评】齐翔腾达为围绕完善和拉长产业链,近三年来投资新建、扩建多个项目,包括20万吨/年MMA项目、20万吨/年丁腈胶乳项目、70万吨/年PDH项目、20万吨/年顺酐项目、8万吨/年甲乙酮项目、4万吨/年顺丁橡胶项目等,前述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公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C3、C4产业链更加完善。
【化 工】650亿,农化巨无霸先正达IPO通过(2023-07-03)
7月3日,中国基金报讯,6月16日,上交所上市委发布公告显示,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正达”)过会。这家拟募资650亿元的农科巨头,将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本次IPO,先正达拟募资650亿元,其中130亿元计划投入尖端农业科技研发的费用和储备,39亿元用于生产资产的扩展、升级和维护以及其他资本支出,78亿元用于扩展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208亿元用于全球并购项目,剩余195亿元用于偿还长期债务。招股书显示,2021年先正达在全球植保行业排名第一、种子行业排名第三、在数字农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植保行业排名第一、种子行业排名第一、作物营养行业排名第一,是中国现代农业服务行业的领导者。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的研发总投入分别为102.77亿元、113.68亿元、127.6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47%、6.25%、5.68%。Choice数据统计,如能足额募资上市,先正达将成为自农业银行后A股最大IPO,历史第四大IPO。
【点评】资料显示,中国化工农化有限公司(简称“农化公司”)是先正达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99.1%,其全资子公司麦道农化持股比例为0.90%。农化公司是中国中化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间接全资持有,因此本质上来说,国务院国资委为先正达的实控人。
【化 工】中国ESG(企业社会责任)发布,9家能化企业上榜(2023-06-26)
6月26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6月13日,“中国ESG(企业社会责任)发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正式举行,活动中发布了《年度ESG行动报告》。《报告》发布了“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有9家能源及化工相关企业入选该份榜单。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位列榜单第三,获五星评价,仅次于中国移动和华润电力的“五星+”。值得关注的是,“三桶油”全部入选本榜单,除入围三甲的中国石化外,中国石油(中国石油股份)位于第27名;中国海油(中国海油石油)位于第94名。此外,中石油下属昆仑能源位列榜单第22位;中海油下属中海油服(中海油田服务)位列第41位。除“三桶油”外,能化央企入选企业还包括位于第19位的中国神华,以及第76位的中国化学。民企方面入选的能化企业则有位于第17位的新奥能源,以及位于第72位的宝丰能源。
【点评】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启了积极响应ESG理念,全面提升自身ESG水平的新阶段。中国大型公司在ESG发展方面的总体水平和优秀企业占比已经与全球大企业相当,各行业头部企业正领跑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ESG资产规模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的三分之一。
【化 工】2022年全国氮肥企业合成氨产量、尿素产量、企业利润总额20强(2023-06-26)
6月26日,中国化工报讯,6月15日,2023年全国氮肥行业工作会暨七届五次理事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会上对2022年全国氮肥企业合成氨产量、尿素产量、企业利润总额20强,以及中国氮肥、甲醇行业第四批信用等级评价企业进行了表彰。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入选2022年全国全国氮肥企业合成氨产量20强。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瑞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等入选2022年全国氮肥企业尿素产量20强。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入选2022年全国氮肥企业企业利润总额20强。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我国氮肥行业总体运行平稳,行业利润率达到7.4%,保持近十年来的较好利润水平。但甲醇行业形势持续低迷,成本与价格“倒挂”,且始终未有改善。
【点评】2022年甲醇下游消费量虽然表现为增长,但增速连续三年放缓,这与近几年来甲醇产业链经济性较弱有关。面对下游需求不强、成本明显上涨的艰难局面,甲醇产业链利润分配持续失衡。由于成本和需求端两头受压,大部分甲醇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多数时间处于亏损状态。
【化 工】恒力旗下上市公司松发股份进军储能锂电池赛道(2023-06-26)
6月26日,巨潮资讯网讯,6月12日,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松发股份”)发布公告称,正筹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宁波利维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利维能”)收购其持有的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利维能”)不低于51%的股权且不高于76.92%股权,交易完成后,安徽利维能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若上述交易得以成行,松发股份股东林道藩拟将其持有的松发股份21.1%股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宁波利维能,标的股份转让总价款为6.25亿元。松发股份控股股东为恒力集团。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恒力集团世界排名第75位,年营收超千亿美元,是中国第三大民营企业,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
【点评】收购储能业务后,松发股份将能得到来自大股东恒力集团的有力支持,得益于其在锂电池隔膜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布局和丰富的业务经验,将能对安徽利维能产生足够的支持;宁波利维能的大股东红杉资本是优秀的投资机构,在新能源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绝对的实力;主要股东杉杉集团,也是国内较早深耕锂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在电池领域有着广泛的布局和良好的市场号召力。
【化 工】贷款规模达123.66亿,13家银行助力恒力新材料树脂项目(2023-06-19)
6月19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讯,6月7日,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牵头、13家银行共同组成的银团,与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恒力新材料树脂项目正式签约,预计向该项目合计提供总贷款规模达123.66亿元。作为大连市在建重点项目,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60万吨/年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260万吨/年功能性聚酯、60万吨/年BDO及配套项目是大连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工程,也是大连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关键一环。该项目可将基础化工品转化为高端化工及新材料产品,形成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聚酯材料、高性能树脂材料、高端纤维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全部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1100亿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进入安装高峰期,首批装置即将迎来调试开车。值此关键节点,银团再次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为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点评】BDO(1,4-丁二醇)的下游产品包括PBS/PBAT/PBT、PTMEG、NMP等,广泛应用于可降解材料、氨纶、聚氨酯、锂电池等领域。近年来,受下游需求带动,BDO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石化产品之一。国内已经宣布的拟在建BDO总产能超过2500万吨,其中部分可能难以实施。预计2025年中国BDO产能将超过650万吨,BDO成本控制与下游产业链规划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化 工】2023年世界橡胶机械30强,中国企业登顶(2023-06-19)
6月19日,中国化工报讯,6月,《欧洲橡胶杂志》(ERJ)公布了2022年度全球橡胶机械行业报告,软控股份以4.69亿美元坐上世界橡机头把交椅,前十强中国企业占4席,前30强中中国企业占14席。2023年度世界橡机排名按2022年销售收入排名。今年世界橡胶机械制造商排名变化相对较大。前三甲的位置相对前几年彻底换位,四年冠军四易其主。软控股份销售收入增长1.2%,以4.69亿美元坐上世界橡机的首席。荷兰VMI公司下降11.1%,以4.206亿美元居第2位。德国HF公司增长17%,以3.668亿美元列第三。我国的萨驰集团维持第4位;大连橡塑机械前进一位列第5;德国特罗埃斯特前进3位列第6;日本神户制钢落后二位至第7;印度拉森特博大幅向前8位列第8,这是印度首次挤入前十;中国桂林橡胶设计院和德国LWB分列第9、10位。前10强企业中,中国4家,德国3家,日本1家,荷兰1家,印度1家。在前30强企业中,中国有14家,德国5家,日本2家,意大利3家,荷兰、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美国及印度各1家。新进入排名的3家是德国赫伯特轮胎工装公司、中国华澳轮胎设备及无锡双象橡塑机械。2022年世界橡胶机械销售收入未能延续2021年的两位数增长,总销售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增长幅度仅0.5%。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经济的下滑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汇率的变化。前10强中,5家增长,5家下降,涨降各半。30强中,增长12家,下降18家。
【点评】2022年,世界橡胶机械行业未能延续上年的大幅反弹,出现滞长。橡机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明显,行业集中度提高,呈现强者愈强现象。从目前订单及调研反馈看,世界橡机行业2023年形势不乐观。
【化 工】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揭牌成立,正式接收齐翔腾达(2023-06-19)
6月19日,中国化工报讯,6月1日,齐翔腾达对外宣布,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31日裁定确认《淄博齐翔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并终结齐翔集团重整程序。6月7日,山东能源集团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山东能源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揭牌,正式接收淄博齐翔腾达。这标志着,山东能源集团重整齐翔腾达完美收官。由此,齐翔腾达正式纳入山能集团的“大棋局”。淄博齐翔腾达是以碳四为原料的深加工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2年1月,2010年5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从一家基础薄弱的劳服企业成长为山东省十强产业高端化工领军企业,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碳三碳四深加工龙头企业,拥有49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甲乙酮、顺酐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3月24日,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向淄博齐翔腾达除淄博齐翔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外的所有股东发出全面要约收购。最终在要约收购期限内,有1963个账户、共计2.07亿股股份接受收购人发出的要约。4月26日,要约收购实施完毕,淄博齐翔腾达正式纳入山东能源新材料产业“大棋局”。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表示,这次新材料公司的揭牌和齐翔腾达的接收,是山东能源集团推动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地企深度融合、携手共进共赢的一件喜事。
【点评】新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的“十强”产业之一。作为山东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平台和管理主体,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将聚焦“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坚持“紧盯前沿、基金赋能、沿链聚合、打造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推动高端化工新材料、钙基新材料、纤维及复合新材料等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倾力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化 工】总投资837亿元,华锦阿美石化举行开工动员誓师大会(2023-06-12)
6月12日,盘锦发布讯,6月6日,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辽滨经开区举行开工动员誓师大会。盘锦市委副书记、市长邢鹏表示,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作为盘锦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核心支撑、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的重要保障,具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等显著特点,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关于下步工作,邢鹏指出,要坚定不移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遵循“三个一次”“三个100%”“六个一流”的工作要求,以战略的眼光,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把项目建成精品工程,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三年内如期实现达产目标。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总投资837亿元人民币,实施主体是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股东方分别是北方工业集团、沙特阿美、盘锦鑫诚,持股比例分别为51%、30%和19%。主要建设一座日加工能力为30万桶的炼油厂和一座年产165万吨乙烯和200万吨对二甲苯的化工厂等。项目预计在2026年投入全面运营,沙特阿美将为其供应最多21万桶/日的原油。
【点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是中沙两国元首共同见证和推动的重大合作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东北振兴战略、落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推进中国和沙特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的开工建设,能够有效促进辽宁石化产业“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将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战略布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促进能源领域对外合作、推动辽宁建设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化 工】中石化湖南石化正式注册成立(2023-06-12)
6月12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6月6日,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在湖南岳阳云溪区注册成立。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国石化直属特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联合企业,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国内最大的锂系橡胶、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和重要的环氧树脂生产基地。有主要生产装置50套,主要包括炼油、合成橡胶、环氧树脂、己内酰胺、煤化工5条产品链。巴陵石化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锂系橡胶生产基地,生产技术及其催化剂综合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品种牌号国内最全,质量最好;是国内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生产技术世界领先,且掌握了环己酮氨肟化、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浆态床双氧水等新一代工艺技术;是国内居前、中国石化唯一的环氧树脂生产基地,综合技术居国内前列,率先研发了行业领先的环保型环氧氯丙烷新工艺。中国石化长岭炼化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的统称,是一家集炼油、化工生产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长岭炼化现有资产总额101.23亿元,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150万吨/年,综合配套加工能力为800万吨/年,拥有炼油化工主要生产装置30套及配套公用工程、储运、环保处理等装置,其中特色化工装置生产能力为47万吨/年,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航煤、石脑油、液化气、三苯、沥青、环氧丙烷、聚丙烯等60余种,有17种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
【点评】长岭炼化、巴陵石化是岳阳市乃至湖南省现代石化产业中的佼佼者。作为中石化的下属企业,2022年长岭炼化、巴陵石化产值分别为556亿元、192亿元。可以预见,两家公司合并后,随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统筹、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效应逐渐显现,有望成为千亿级的石化企业。
【化 工】中国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全面投入商业运营(2023-06-12)
6月12日,中国化工报讯,5月30日,中国石油宣布,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国石油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项目规模为2000万吨/年炼油+260万吨/年芳烃+120万吨/年乙烯。该项目于2023年2月27日实现一次开车成功,进入全面生产阶段。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提出要加快打造石油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广东石化高质量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将对未来调整炼化新材料业务产业结构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中国石油将进一步加快炼化一体化总流程研究,通过自主技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强化新材料生产技术开发,通过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原创技术开发,通过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快新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布局,提高产量,丰富产品牌号,尽快成为国际知名的有机材料供应商。
【点评】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被业界称为“超级炼化航母”。广东石化项目国产装备超过90%,核心控制系统完全实现国产化;可生产20多种清洁油品和200多种化工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铁路海运、农业、医疗、建筑、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
【化 工】中国石化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开工(2023-06-05)
6月5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5月27日,中国石化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开工。该项目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石化园区,总投资278亿元,计划2025年12月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年销售各类化工产品约300万吨,年营业收入200亿元。项目拟建设主要生产装置13套,包括100万吨/年乙烯装置、15万吨/年丁二烯抽提装置、6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装置、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3万吨/年苯乙烯抽提装置、30万吨/年m-LLDPE装置、35万吨/年HDPE装置、25万吨/年LDPE/EVA装置、10万吨/年EVA装置、20万吨/年EO装置、35万吨/年3#PP装置、20万吨/年4#PP装置和5万吨/年SEBS装置,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同步实施炼油适应性改造。项目在积极应用中国石化自主产权新工艺、国产化新技术的同时,部分装置选用国际先进、工艺成熟的技术。
【点评】以中国石化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为契机,洛阳将加快打造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乙烯下游产业进行延链补链,持续做大做强乙烯下游高端化工材料产业链,推动中原地区石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最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
【化 工】中国中化、三桶油多项成果获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2023-06-05)
6月5日,国资小新讯,5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2年版)。本次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涉及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7个领域,共369项技术产品。其中,核心电子元器件领域63项,关键零部件领域54项,分析测试仪器领域25项,基础软件领域45项,关键材料领域60项,先进工艺领域28项,高端装备领域94项。中国中化、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均有多个创新成果成功获评。其中,中国中化有六项成果入选,在“关键材料”领域有:六氟丁二烯、高屏蔽性特种导电硅橡胶材料及制品、高屏蔽导电硅橡胶、对位芳纶高强产品、面向规模化应用的膜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在“先进工艺”领域有:工业副产气制备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技术及装备。
【点评】六氟丁二烯是当前唯一兼具优异蚀刻性能和环保性能的含氟电子蚀刻气。中国中化自主研发了一条以副产含氟烯烃为主要原料的新路线,率先突破六氟丁二烯合成、纯化以及工程化技术瓶颈,建成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装置,填补了国内高端含氟电子气体生产的空白。
【化 工】50亿元募集超额完成,香港中华煤气与IDG资本联合打造零碳科技基...(2023-06-05)
6月5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5月20日,香港中华煤气与IDG资本正式宣布,双方联合打造的国内首支零碳科技投资基金已完成50亿元人民币基金募集目标。该基金的特色是国内首支以“技术投资+场景赋能”为主题的零碳科技基金,自2022年正式启动以来,基金就受到地方政府、财务投资人及相关产业基金的密切关注。参与基金认购的LP阵容可谓豪华,包括地方政府、头部主权基金、国内外大型保险资金以及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知名机构。该基金将充分利用能源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机会,深入布局变化中的零碳相关新技术、规模制造、终端应用的投资机会,从资金和场景的维度发挥战略投资方香港中华煤气的独特优势,陪伴优秀企业实现高速成长,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据了解,该零碳科技基金将落地常州市,并与常州市产业发展形成良好协同机制,在为被投企业获得地方政府支持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将协同香港中华煤气共同推动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零碳进程。
【点评】该基金将围绕用于解决碳排放重点场景的痛点问题的创新方向,重点布局投资太阳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及充换电、氢能、碳捕捉、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该基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不仅为零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将开放香港中华煤气暨港华智慧能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被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和实践。并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孵化更多零碳科技创新企业,为其提供从产品研发、原型验证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赋能支持,探索科技与新能源融合带来的新机遇。
【化 工】山东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公布(2023-05-29)
5月29日,中国化工报讯,5月19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对外公布了2022年度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名单。根据名单,东岳氟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中聚新材料有限公司、益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烟台九目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龙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烟台显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蓬莱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益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滨州裕能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东辰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化工企业榜上有名。同日,山东工信厅还公布了2022年度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入库名单,共有262家企业。
【点评】据悉,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须满足:新材料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新材料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企业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依法通过受让取得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条件。
【化 工】总投资额521亿元,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正式开工(2023-05-29)
5月2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5月19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简称“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开工仪式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举行。标志着中国海油与壳牌集团以及广东省的深化合作又迈出了实质性关键一步。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包括16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及下游等共18套化工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拟建设的乙烯裂解装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裂解装置之一,项目还将建设世界级规模的聚烯烃装置和高端聚醚多元醇装置,并在亚洲及国内首次引进生产α-烯烃、合成醇和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新技术。该项目建成投产后,中海壳牌总体乙烯产能将达到380万吨/年,经过后期生产加工,中海壳牌每年可向市场提供总量1100多万吨石化产品,填补国内紧俏石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大亚湾石化区整体规模和竞争实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点评】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将继续发挥双方优势,进一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的市场需求,缓解国内高端聚烯烃产品供应结构性问题。项目带来的新工艺、新产品,也将进一步提高国内化工行业的技术水平
【化 工】先正达科创板IPO终止,拟冲刺主板上市(2023-05-29)
5月29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5月18日,先正达集团官网发布公告,更新上市计划:决定撤回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向上交所主板提出上市申请。先正达公告表示:今年2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板块定位更加清晰。主板定位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我们认为,作为全球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先正达更适合在全面注册制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同时将有助于接触到更多元的投资者,也对公司长期价值有利。因此,先正达集团决定撤回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提出上市申请。
【点评】先正达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技公司之一,拥有57000多名员工,在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业务包括植保、种子、安道麦和先正达中国四大板块。2022年先正达集团营业收入3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52亿美元;全年EBITDA增长20%,达到5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6月30日,先正达科创板IPO获受理,拟募资650亿元,并先后经历了三轮问询和回复。从先正达集团的声明来看,其转投上交所主板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主板定位更适合公司。
【化 工】霍尼韦尔成立中国烯烃技术中心,助推石化产业创新转型(2023-05-22)
5月22日,中国化工报讯,5月18日,霍尼韦尔在贵阳举办的“创新转型 赢在当下——2023霍尼韦尔UOP石油炼化大会”上宣布,成立霍尼韦尔UOP中国烯烃技术支持中心。该中心将专注于以创新技术及成熟的解决方案推动烯烃产业的降本增效与数字化转型,通过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烯烃领域的服务投入,助力客户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霍尼韦尔UOP中国烯烃技术支持中心的服务范围贯穿炼化装置全生命周期,其中包括最新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工业化数字互联技术的研发及服务、现有烯烃装置的升级与改造、线上及线下工艺技术培训、以及烯烃技术专家对装置的全面技术支持。该中心旨在提高行业使用霍尼韦尔UOP专利烯烃技术的整体生产运行指标,实现烯烃装置数字化升级,使烯烃装置在丙烷脱氢和甲醇制烯烃工艺的应用中,在运营性能、生产成本和碳排放等关键指标上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满足当前石化产业可持续转型的新目标和要求,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本届石油炼化大会上,霍尼韦尔还与江苏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其位于江苏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提供石脑油加氢裂化(NEP)等先进工艺技术,推动智能、低碳、可持续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建设,助力盛虹石化全面推进产业升级。
【点评】当前,石化行业正处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降低能耗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面临产品高质化、运营高效化、生产低碳化等一系列挑战,霍尼韦尔坚持不懈地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和升级。霍尼韦尔UOP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领先的供应商,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成熟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化 工】国企改革“科改行动”“双百行动”扩围(2023-05-22)
5月22日,中国化工报讯,近日,两项国企改革专项行动——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科改行动”)以及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进一步扩围深化。在最新一次充实扩围及动态调整后,国务院国资委5月15日公布的最新名单显示,“科改企业”总数从439户扩充至672户,“双百企业”总数从449户扩充至580户。其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江西长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润滑油分公司等共58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入选“双百企业”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共68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入选“科改企业”名单。
【点评】2020年“科改行动”实施,支持和引导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2018年8月,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正式启动,选取百余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主动探索创新推进综合改革,打造一批“改革尖兵”。国资委数据显示,2022年,“双百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3万亿元、净利润6732.7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9.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