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多项指标排名城商行第一 北京银行2023年盈利能力保持稳定(2024-04-12)
4月12日,中国证券报讯,北京银行4月11日发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67.11 亿元,同比增长 0.6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6.24亿元,同比增长3.49%,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去年,北京银行资产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3年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5%,资产规模在城商行中保持首位;负债总额3.4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15%;吸收存款本金2.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8%;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2.0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14%。截至2023年末,北京银行三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21%、12.18%和13.37%,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第53位,再次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评为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不良贷款率1.32%,较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稳中加固;拨备覆盖率216.78%,较年初提升6.7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改善。绿色金融方面,北京银行入围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合作银行,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1560.47亿元,较年初增长41.47%;在普惠金融方面,该行2023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2315.16亿元,较年初增长34.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4.9万户,较年初增长16.6%。养老金融方面,北京银行成立了养老金融中心,打造全谱系、开放式、 精品化养老金融产品超市,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突破130万户,排名城商行第一、北京地区市场份额第一;数字金融方面,该行在苏州成立数币创新实验室,获批成为首家以数字人民币受理服务机构身份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侧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城商行。2023年,北京银行还完成零售条线组织架构调整,构建“1+4”零售新架构。截至2023年末,该行零售业务营收243.90亿元,同比增长10.21%;零售AUM达10365.26亿元,较年初增长6.32%;零售信贷余额达6989.01亿元,较年初增长9.84%,余额排名保持城商行第一。
【点评】年报显示,2023年,北京银行围绕“五篇大文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在科技金融方面,该行完善科技金融专营体制建设,新增16家科技特色支行,推出“创新积分贷”等特色产品,2023年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2592.36亿元,较年初增长33.10%。
【宏 观】广汽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2026年上车,续航可超1000km(2024-04-12)
4月12日,中国证券报讯,4月12日,广汽集团在科技日上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制造技术上的阶段性突破成果。广汽集团凭借第三代海绵硅负极技术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实现了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较当前量产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目标在2026年完成全固态电池开发,并首先搭载于昊铂车型。目前市场上搭载的固态电池多是半固态电池,仍然需要加入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与当前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并无本质的差异。全固态电池作为颠覆性电池,有望打破当前动力电池的技术局限,全固态电池可以在实现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大幅改善电芯的本质安全性,同时实现更宽的使用温域。
【点评】全固态电池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技术高地,但全固态电池开发难度巨大,需要在高性能全固态电解质及正负极材料,创新极片及电芯设计,高速连续化制造工艺及装备以及系统集成设计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宏 观】瀚蓝环境:2023年净利同比增长25.23%(2024-04-12)
4月12日,中国证券报讯,4月11日晚,瀚蓝环境公布2023年业绩,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41亿元,同比微降2.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亿元,同比增长25.2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82亿元,同比大增487.50%;基本每股收益1.75元,同比增长25%。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而净利润同比增长,主要原因是固废工程业务收入规模下降导致营业收入下降,若剔除该影响,公司收入增加约8.5亿元,同比增幅8.25%;同时,得益于能源业务经营情况有所好转、公司降本增效举措取得良好成效,保持较高运营效率,全年净利润实现稳健增长。近年来,瀚蓝环境持续做强生态环境服务商品牌,形成“固废处理为拓展核心、水务能源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业务格局,业务间实现资源共享且协同效应较强,不仅构建起了完整的生态环境服务产业链,还有效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及整体经营规模。报告期内,受益于公司天然气业务进销价差有所改善,能源业务经营情况有所好转,全年实现收入40.61亿元,净利润约1.57亿元,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22亿元。
【点评】作为环保运营的领军企业,瀚蓝环境不断推动自身数智化建设,提升数据运营服务能力,助力降本增效和提升整体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
【宏 观】华为官宣:超4000个应用加入鸿蒙生态(2024-04-07)
4月7日,中国证券报讯,4月7日,华为发布消息称,近日,鸿蒙生态再次迎来里程碑进展,目前已有超4000个应用加入鸿蒙生态。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1月18日华为宣布首批200多家应用厂商正在加速开发鸿蒙原生应用,到3月底超4000个应用,短短两个月时间增长幅度高达20倍。华为表示,鸿蒙生态在取得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全面进阶,为生态的持续繁荣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华为介绍,越来越多的伙伴已交出了突破性创新成果。其中,央广网在业内首家完成鸿蒙原生应用的全量版本开发,全面领跑千行百业的鸿蒙化进程。B站、小红书、爱奇艺、喜马拉雅、WPS Office、招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头部应用则已完成Beta(测试)版本开发,正在对产品进行持续打磨。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伙伴率先垂范,将吸引更多伙伴加入鸿蒙生态。同时,阿里云音视频终端SDK、高德地图SDK、微博登录分享SDK等三方SDK还实现了对HarmonyOS NEXT的适配,将进一步降低伙伴的开发工作量,带动更多伙伴加速鸿蒙原生应用开发进程。
【点评】自去年9月份华为宣布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以来,与鸿蒙同行、一起迈向全场景未来,便成了千行百业的主流趋势。5个多月过去,在各领域伙伴和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鸿蒙生态已实现了完善的垂直行业覆盖,包括便捷生活、出行文旅、金融理财、社交资讯、生产力工具、影音娱乐、游戏等各个领域的头部应用都在争相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不断为鸿蒙生态注入新的血液。
【宏 观】安乃达:为全球客户提供多元化电驱动解决方案(2024-04-05)
4月5日,中国证券报讯,第二十二届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近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电动两轮车驱动系统的行业专家安乃达首次亮相此次展会,并带来多元化的电驱动解决方案,向全球用户展现前沿产品和科技实力。安乃达向记者表示,此次展会,安乃达携旗下多元产品矩阵集中亮相,包括直驱轮毂电机、减速轮毂电机和中置电机三大系列电机,覆盖电动摩托车、电动滑板车、Ebike、割草机、机器人等不同品类产品,同时展出了与电机相匹配的控制器、传感器、仪表等部件。公司多元化产品体系,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需求。得益于安乃达规模化效应、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安乃达已在国内市场布局完善,拥有无锡、天津、安徽三大生产基地,以及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同时,安乃达在荷兰、匈牙利、法国、意大利、美国和越南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及服务网络,深化全球布局。MFC、Accell等欧洲知名电助力自行车品牌商,与安乃达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安乃达产品远销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点评】近年来,新能源出行产业及市场发展迅猛,电驱动解决方案在全球市场的需求快速拉升。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与生产销售实践,安乃达已成为行业中少有的具备电驱动系统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安乃达不仅为全球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电机创新产品,更提供系统性电驱动解决方案。
【宏 观】碧水源:持续巩固作为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水务板块骨干力量地位(2024-04-03)
4月3日,中国证券报讯,4月3日,碧水源发布2023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52954910.48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润总额1006077958.11元,同比增长3.75%;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4657254.64元,同比增长7.74%。2023年,公司“一利五率”整体持续优化,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营业现金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实现有效提升,资产负债率维持平稳。对于2023年业绩稳步提升的原因,碧水源表示,国家环保政策稳步实施,使得我国开始采取更强治污手段、更严格排放标准、污水再生资源化及零排放等成为国家治理水环境的发展方向。公司紧抓机遇,持续聚焦主业的战略导向,通过改革创新、重构发展战略、强化公司治理、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精益管理、激发市场活力、成功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等,实现市场和业务稳步提升;此外随着运营项目逐渐进入稳定期,运营收入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因。同时,公司持续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与资产,合理控制成本与费用,压控“两金”并做好减亏治亏系列工作,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公司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发展信心得到有效提振。
【点评】公司持续巩固作为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水务板块的骨干力量地位,与中交集团、中国城乡在战略、治理、科技、业务与人才领域实现充分融合,推进在管理、市场、运营、设计、采购、财务等六个方面的协同,充分探索并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创造性和优越性,做强做大做优水务主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进一步提升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成为水行业领域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主力部队。
【宏 观】依顿电子:2023年净利同比增长32.20% 持续加强汽车、新能源及电...(2024-03-29)
3月29日,中国证券报讯,依顿电子3月28日晚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1.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0%;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0%。2023年,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持续加强汽车、新能源及电源等核心领域的抢滩占位,国外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固,国内市场开发成效突出,已与斯坦雷(Stanley)、矢崎(YAZAKI)、比亚迪、零跑汽车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2023年,公司募投项目“年产70万平方米多层印刷线路板项目”按计划结项,数字化智能化新工厂产能持续爬升。同时,公司持续深化组织变革,大力推动降本增效,实现了净利润的可观增长。
【点评】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印刷线路板行业,紧盯市场发展趋势,聚焦汽车电子和新能源两大核心主业,不断深化在汽车电子、新能源及电源、计算机与通讯、工控医疗、多媒体与显示五大行业方向的业务布局,积极抢抓人工智能等新的业务发展机遇,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水平。
【宏 观】赣锋锂业:2023年归母净利润49.47亿元 同比下降75.87%(2024-03-29)
3月29日,中国证券报讯,3月28日晚间,赣锋锂业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72亿元,同比下降21.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47亿元,同比下降75.87%。赣锋锂业表示,受锂盐产品市场行情下行影响,公司锂系列产品(吨LCE),2023年下半年较上半年平均售价下降42.32%。年报显示,根据锂想研究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5%-6%锂辉石精矿的中国到岸价格约合1330美元/吨-1350美元/吨,较2023年初价格6000美元/吨-6020美元/吨下跌77%-78%。澳大利亚目前主要有8大矿山,受到运输不畅、劳动力及设备短缺、矿山品位下降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锂辉石项目新产能或复产产能的投产及爬坡速度存在低于预期的可能性。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锂辉石和透锂长石资源,矿石品位高,但整体由于勘探投入不够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因素,整体开发速度缓慢,截至目前在产成熟的矿山主要分布在津巴布韦。过去两年,非洲大陆的锂矿项目凭借友好的投资环境对中资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未来产能的逐步释放,非洲锂矿有望成为全球锂资源供应的重要组成成分。
【点评】近年来,中国市场主要锂化合物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受到行业下游采购策略、库存管理、需求预期变化等因素影响,2023年,锂化合物市场经历了从供应紧张到供应过剩的转变,中国市场主要锂化合物价格自2023年初开始呈现下跌趋势,其中1-4月处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淡季,锂化合物价格开始出现下滑趋势;4-7月由于正极厂主动补库存以及新能源车行业终端需求逐步企稳,跌幅逐渐放缓,锂化合物需求逐渐恢复,价格小幅回升;2023年下半年随着新投产及扩产项目的产能逐渐释放,由于需求端表现不佳,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市场情绪低迷,价格又逐步下跌。
【宏 观】中铁工业2023年海外市场亮点突出(2024-03-29)
3月28日,中国证券报讯,3月28日晚间,中铁工业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海外市场快速拓展,重点市场实现突破。2023年中铁工业完成海外新签合同额30.71亿元,同比增长8.24%,其中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7.3亿元,同比增长35.7%,在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和大直径隧道掘进机应用方面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技术壁垒高、价值量大的产品占比得到提高;道岔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4.70亿元,同比增长19.37%,在北美、北非、东北亚、东欧、中东等区域承揽了铁路道岔订单,实现整组道岔首进欧洲市场,并在巩固传统优势市场基础上实现在中北美市场的重大突破。2023年中铁工业完成新签合同额520.12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营业收入300.67亿元,同比增长4.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4亿元,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保持了相对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根据中铁工业年报中披露的经营计划,2024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554亿元,较2023年实际完成数额增长6.51%,计划实现营业收入315亿元,较2023年实际完成数额增长4.77%。展望2024年,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水网、交通网等基建项目建设,将为中铁工业持续稳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点评】报告期内,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中铁工业持续加大水利、抽水蓄能、矿山建设等新领域市场开拓,特别在水利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持续保持了在该领域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在湖北某水利项目上实现了“10中6”、广东某水利项目实现“24中12”的成绩,公开招标中标率近70%;非煤矿山和抽水蓄能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以上,在辽宁、江西等地承揽了非煤矿山项目隧道掘进机订单,在福建、山东、山西、新疆等地承揽了抽水蓄能项目隧道掘进机订单,产销量连续七年世界第一。在工程施工机械及相关服务业务方面,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研制出国内首台电驱动千吨级箱梁轮胎式搬运机、北斗导航+电驱千吨级运梁车等一系列新产品,推动重大装备的数字化和新能源化。在道岔业务方面,加大地方港口、电厂、煤矿及其他大型企业地方专用线的追踪力度,开展铁路专用线等增量市场的拓展,并重点关注产品监测、维修、更换等“轨交后市场”。
【宏 观】长城汽车:2023年扣非净利同比增长7.98%(2024-03-22)
3月22日,中国证券报讯,长城汽车披露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732.12亿元,同比增长26.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8.34亿元,同比增长7.98%,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3元(含税)。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销量123万辆,同比增长15.85%;2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22.58万辆,占比达18.36%,同比增长3.09%,创历史新高;公司单车平均收入14.14万元,同比提升1.20万元,同创历史新高。新能源车方面,2023年,长城汽车以森林生态体系为支撑,全面发力智能新能源,加速产品结构优化,密集发布15款新能源车型,实现全场景、全品类覆盖;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翻倍,累计销售25.64万辆,同比增长113.88%。报告期内,长城汽车研发费用80.55亿元,同比增长24.97%。2023年,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化呈加速趋势,智能化作为汽车产业革命的下半场已然开启。年内,公司加速投入智能化领域研发,全面布局电子电气架构、智能辅助驾驶、智慧线控底盘、智能座舱,本集团的汽车专利公开量和授权量连续第三年获中国民营车企集团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和授权量连续第三年获在华车企第一,在智能化领域的专利公开量获中国民营车企集团第一。海外市场上,2023年,长城汽车海外全年销售31.40万辆,同比增长82.37%,创历史新高。展望2024年,长城汽车表示将坚定不移地落地“生态出海”新模式,继续开拓市场,布局更多智能新能源产品,打造海外销量的新增长极。
【点评】长城汽车表示,2024年将继续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深耕,在技术创新上加速投入,重点聚焦用户的真实用车场景,将更多创新成果应用到旗下车型,让用户充分感受到新能源和智能化带来的卓越体验。
【宏 观】高端产品驱动 中国重汽2023年出口量创历史新高(2024-03-22)
3月22日,中国证券报讯,中国重汽2023年度国际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5亿元,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和218%。其中,出口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驱动力,中国重汽全年出口销量为13.01万辆,同比增长47%,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重卡单一品牌出口销量最大的企业,公司产品国际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出口业务已经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重汽出口销量为3.1万辆,2021年、2022年则分别达到了5.41万辆和8.85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74.52%和63.59%。公司出口产品高端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重汽出口的重卡中,高端产品占比高达45.4%。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日前表示,中国重汽出口产品毛利率超过20%,得益于公司持续对标国际一流品牌,坚持用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开拓海外市场。2023年,公司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新突破,促进了公司产品的优化升级,强大的产品力与因地制宜的销售策略相结合,实现了高端产品在墨西哥、沙特、澳大利亚等欧美品牌传统优势市场的突破。出口的持续增长也得益于公司营销网络的改革。公司通过深化营销改革,布置下沉网络和强化服务营销,头部市场份额继续扩大。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营销网点200余家,建立了26个境外合作KD生产工厂。
【点评】对于2024年的海外市场,公司表示,将持续加快海外产品结构升级调整,补齐细分市场产品短板,全力开拓以欧美品牌为主的高端市场,通过本地化运营,强化服务能力和品牌建设,打造海外品牌高端形象。
【宏 观】2023年Keep实现营业收入21.38亿元(2024-03-22)
3月22日,中国证券报讯,运动科技公司Keep公布了截至2023年年末的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Keep总营收为21.38亿元人民币,平均月活跃用户和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2976万名、319万。值得注意的是,Keep亏损同比收窄55.7%。根据报告,2023年Keep经调整后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同)为2.95亿元,对比2022年的6.6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率从30.2%收窄至13.8%。毛利方面,2023年Keep毛利由2022年的9亿元上涨至9.62亿元,实现了45%的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Keep营收来源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消费品)、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线上业务)、广告及其他。其中,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营收9.96亿元,占比由2022年的40.4%提升至46.58%,自有品牌运动产品营收9.46亿元,占比44.24%,广告及其他收入1.96亿元,占比9.18%,同比增长9%。
【点评】2023年,公司专注于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运营效率,毛利率显著提升,净亏损大幅收窄,保持了坚韧向好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宏 观】华为车BU成立3家子公司(2024-03-14)
3月14日,中国证券报讯,3月14日,苏州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引望智行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均为郑丽英,注册资本分别为50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经营范围均包括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汽车零部件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上述3家公司均由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今年1月,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等。
【点评】引望是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引望落地,是华为智能车业务更好服务产业的第一步,将装载华为车BU目前的技术和资源,目前还是华为全资,后续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宏 观】贝壳2023年净收入778亿元(2024-03-14)
3月14日,中国证券报讯,贝壳(NYSE:BEKE;HKEX:2423)3月14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2023年,贝壳总交易额(GTV)为3.14万亿元,净收入为778亿元,同比增长28.2%;净利润达58.9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97.98亿元。2023年第四季度,贝壳实现GTV为7,356亿元,同比增长13.7%;净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6.7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7.14亿元。2023年,贝壳存量房业务GTV达到20,280亿元,同比增长28.6%,净收入同比增长15.9%至280亿元,贡献利润率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达到47.2%。贝壳新房业务2023年GTV达10,030亿元,同比增长6.7%,净收入306亿元,同比增幅为6.7%。新房业务贡献利润率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达到26.6%,与存量房业务一起,构成了贝壳房产交易服务业务稳固的基本盘。贝壳同样高度重视服务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底,贝壳活跃门店数量4.2万家,同比增长12.2%。活跃经纪人39.71万人,同比增长13.6%。平台服务者也实现了效率和收益的提升,2023年,贝壳门店店均GTV同比提升29%,人均GTV提升25%。围绕“一体三翼”战略,贝壳在家装家居和租房业务中也取得了规模上的突破。2023年,贝壳家装家居业务合同额133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3%。
【点评】房地产市场从年初的积压需求集中释放,到年中的逐步回归,再到下半年政策密集出台后迎来脉冲式复苏。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2023年贝壳取得了优异的经营业绩,房产交易服务业务稳步增长,家装家居和租房等新业务实现规模突破。随着房屋居住属性的回归、使用价值的凸显,居住价值观正在得到改变,“新居住”的时代正在到来,贝壳也正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宏 观】北汽集团将所持有北汽蓝谷股权托管至北京汽车(2024-03-14)
3月14日,中国证券报讯,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01958.HK,以下简称北京汽车)3月13日晚间公告,其控股股东北汽集团拟将直接持有的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733.SH,以下简称北汽蓝谷)股份对应的表决权等所有权利(处分权及收益权除外)全权托管给北京汽车行使。北汽集团方面表示,此次股权托管将推动北汽旗下两家自主乘用车上市公司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及资源协同。一方面,将加速提升北京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北京汽车新能源战略加速落地。另一方面,将为北汽蓝谷带来更丰富、更直接、更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包括全球化研产供销产业链资源、重要合作伙伴的产业协同等,推动北汽蓝谷更好更快发展。未来,北汽集团还将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资源投入,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资料显示,北京汽车和北汽蓝谷同为北汽集团旗下重点整车企业。北京汽车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是北汽集团控股的乘用车整车资源聚合和业务发展平台,主要业务涵盖乘用车研发、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以及乘用车核心零部件生产、汽车金融、国际化业务等。北京汽车整车业务涵盖“北京”品牌、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和福建奔驰四大板块,覆盖多个不同细分市场。北汽蓝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少数掌握纯电动汽车三电核心技术、集成匹配控制技术,同时兼具资产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产品市场应用广等优势的国内电动汽车企业。
【点评】托管举措将有利于提高北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经营水平及管理效率,以整体合力实现结构优化,打造行业竞争优势,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宏 观】中国海油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2024-03-11)
3月11日,中国证券报讯,3月8日,据中国海油官网消息,中国海油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该油田是全球核杂岩型凹陷最大的商业发现,展现了南海深水勘探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海油公布的信息,开平南油田位于南海东部海域开平凹陷,距离深圳市约300公里,平均水深超过500米,最大井深4831米,油品性质为轻质原油。发现井钻遇油气层100.6米,测试平均日产油气超过1000吨油当量,刷新了我国深水深层油气测试产量纪录。据中国海油介绍,由于深海低温导致原油很难从井筒举升到地面,好比在泥泞道路上行驶的卡车,每前进一米都费时费力。中国海油勘探作业团队突破了深水深层高凝油排液的技术瓶颈,让卡车变“赛车”、泥泞道路变高速公路,成功唤醒这部分沉睡的“海底黑金”,为开平南油田的储量评价和开发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点评】近年来,中国海油南海东部海域油气勘探发现屡创新高,为海洋油气持续增产打造了新的增长极。公司将继续加大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提升能源供应能力。
【宏 观】北汽蓝谷拟投建电芯智能制造工厂(2024-03-08)
3月8日,中国证券报讯,3月8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与关联方共同出资设立平台公司。该平台公司将作为管理与投资主体,与宁德时代、京能科技及小米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在京投资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公告显示,该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为3.9亿元。其中,北汽蓝谷出资5000万元,占比12.82%;北汽产投出资2.4亿元,占比61.54%;北京海纳川出资1亿元,占比25.64%。北汽产投、北京海纳川为公司的关联方,本次交易构成与关联人共同投资类关联交易。平台公司成立后,将作为管理与投资主体,与宁德时代、京能科技小米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工商部门核准登记为准,以下简称“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平台公司出资3.9亿元,占比39%;宁德时代出资5.1亿元,占比51%;京能科技、小米汽车各出资5000万元,各占比5%。
【点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公司为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锐化品牌形象,提升运营效率,在技术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核心能力上持续投入,对公司短期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公司产品销量仍处于快速提升期,规模效应暂未显现,导致产品成本阶段性偏高。
【宏 观】一汽解放1至2月重卡累计销量同比增逾57%(2024-03-08)
3月8日,中国证券报讯,一汽解放发布了2024年2月份产销快报。数据显示,一汽解放今年1至2月累计销量为4.38万辆,同比增长57.91%;重卡累计销量为3.31万辆,同比增长57.25%。从近年来中国重卡“出海”的表现来看,一汽解放增长势头迅猛。2023年,公司实现海外销量增速第一,并连续三年增幅超过60%,在持续完善海外市场的营销体系、品牌力、售后体系等方面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解放J7高端重卡探索海外增量,实现了“市场销量、品牌影响”双提升。作为商用车新能源转型的引领者,一汽解放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备受市场期待。今年2月,一汽解放宣布与孚能科技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轻、中、重整车平台以及干线运输、城市物流、市政工程等具体场景,开展商用车半固态及固态电池项目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行业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整车产品。
【点评】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重卡市场2月份的销量环比下行,但市场对此已有所预期。同时,展望2024年,宏观经济企稳、海外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更新需求等因素将驱动重卡销量稳步增长。在行业持续复苏的背景下,作为行业龙头,一汽解放的业绩及资本市场表现值得关注。
【宏 观】远大医药:创新眼科产品(2024-03-08)
3月8日,中国证券报讯,远大医药3月7日晚发布两则眼科板块的利好公告:公司眼科领域合作伙伴用于眼科术后抗炎镇痛的激素纳米混悬滴眼液GPN00833(APP13007)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公司用于推迟儿童近视进展的全球创新眼科药物GPN0088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近日已获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目前,远大医药眼科在售产品近30款,主要聚焦于干眼症、眼底出血、青光眼、白内障、抗炎、近视相关等主流适应症,覆盖了化学制剂、中药制剂及眼用健康产品,包含处方药、OTC、器械、消费品等几大类别。公司提出打造集“预防+治疗+保健”为一体的“大众护眼生态圈”。
【点评】公司未来将持续加大对全球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投入,并将秉持“以重磅创新药械为引领,以大众护眼生态圈产品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行业影响力,实现业务领域新突破。
【宏 观】思派健康科技获纳入MSCI全球小型股指数(2024-02-29)
2月29日,中国证券报讯,2月28日,医疗科技及健康管理公司思派健康科技(0314.HK)宣布,公司已获选为MSCI全球小型股指数成份股(“MSCI指数”)。MSCI指数这一更新调整于2024年2月29日收盘后生效。MSCI指数是获国际金融市场广泛认可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股票指数之一,涵盖大量业务表现优异和具有竞争潜力的公司,被全球专业投资机构广泛参考。此次调整主要是根据市值纳入标准进行的技术性调整。公司市值、流动性和行业代表性等因素影响调整结果。纳入的公司多为各领域龙头企业,具有行业代表性、业务经营好、发展潜力足等特点。本次纳入的企业或将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的新一轮投资风向标。据介绍,思派健康科技于2022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3月13日,思派健康科技被调入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下港股通股票标的名单,成为A股沪深两市港股通“双纳入”股票。
【点评】自2014年创立以来,公司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医疗改革成长,始终致力于为国人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和更全面的财务支持。目前,思派健康科技有健康保险服务、特药药房业务及医生研究协助等三条业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