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能 源】三一重能塞尔维亚Alibunar项目成功签署电力购买协议和电力差价合...(2025-06-05)
6月5日,三一重能讯,三一重能塞尔维亚Alibunar项目日前成功签署电力购买协议(PPA)和电力差价合约(CfD),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塞尔维亚及欧洲风电市场。该项目位于塞尔维亚东部风资源富集区,总装机168MW,预计年均发电4.8亿千瓦时,计划2028年投运,运营周期25年。三一重能将提供高效风电设备及本地化运维支持,助力塞尔维亚能源结构优化。董事长周福贵表示,该项目是公司拓展欧洲市场的关键支点,未来将持续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点评】三一重能此次签约展现了中企风电技术出海的实力,项目采用PPA+CfD模式,体现了市场化机制在海外项目中的重要性,该案例为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范本。
【新 能 源】中广核与电气风电签订风机采购合同(2025-05-26)
5月26日,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中广核新能源附属公司中广核嵊泗与上海电气风电于5月22日签订风机采购合同,总金额6.51亿元。合同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采购,其中基本价格为5.96亿元,可选备件及安装技术支持费用为5521万元。付款分五阶段:10%预付款、40%设备到货支付、20%安装验收后支付、20%初步验收后支付、10%质量保证金。设备所有权在交货时转移,供应商需负责安装并提供五年技术支持。
【点评】五年技术支持条款凸显了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重要性,未来风电设备商需强化技术服务和运维能力以提升竞争力。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或差异化服务寻求突破。
【新 能 源】帝科股份宣布收购光伏银浆企业浙江索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25-05-26)
5月26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5月23日,帝科股份宣布拟以6.96亿元收购浙江索特60%股权,从而控制原杜邦集团旗下Solamet光伏银浆业务。交易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并签署业绩对赌协议:标的公司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需达2.87亿元,否则实控人需补偿差额。Solamet是全球最早推动N型电池技术产业化的导电浆料供应商,产品覆盖PERC、TOPCon、HJT等主流电池技术,客户包括晶科、隆基等头部厂商。目前其正布局BC、钙钛矿叠层等下一代电池浆料研发。
【点评】此次并购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光伏核心材料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帝科股份通过收购Solamet,快速获取国际领先的银浆技术和客户资源,但6.96亿元对价和严苛的业绩对赌反映出较高估值风险。Solamet在N型电池浆料的技术积淀是其核心价值,国内企业整合国际品牌后,如何平衡技术消化与自主创新将成为关键挑战。
【新 能 源】卧龙新能宣布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全力聚焦风光储氢(2025-05-26)
5月26日,卧龙新能讯,5月22日,卧龙新能宣布启动重大资产重组,拟以2.21亿元向间接控股股东卧龙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卧龙舜禹出售上海矿业90%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彻底退出铜精矿贸易业务,全面转向光伏、风电、储能及氢能等新能源领域。此次重组旨在解决与浙江矿业的同业竞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交易不涉及股权变动,卧龙新能未来将重点布局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
【点评】卧龙新能的战略转型反映了传统企业向新能源领域加速布局的趋势。剥离非核心资产有助于集中资源发展高增长性业务,但风光储氢领域竞争已趋白热化,企业需快速建立技术或模式优势。
【新 能 源】阿特斯:二季度预计组件出货7.5~8GW(2025-05-19)
5月19日,阿特斯讯,阿特斯发布2025年经营展望公告,预计第二季度组件出货量7.5~8GW,全年出货量25~30GW。二季度储能系统出货量预计2.4~2.6GWh,全年7~9GWh。截至2025年3月,阿特斯储能科技在手订单达91GWh,合同金额32亿美元(约229.8亿元人民币)。SolBank储能系统产能已扩至20GWh,预计年底达30GWh;储能电芯产能扩至3GWh。公司二季度预计总收入19~21亿美元(136.4~150.8亿元人民币),毛利率23%~25%。
【点评】阿特斯的出货量预测显示光伏行业仍保持强劲需求,但组件价格波动促使企业在价与量之间寻求平衡。储能业务成为新增长点,订单储备和产能扩张表明市场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旺盛。然而,产能扩张计划需警惕市场供需变化带来的风险,尤其是电芯产能的快速提升可能面临技术迭代压力。阿特斯的多元化布局有助于分散风险,但光伏与储能的双线作战也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新 能 源】远景能源2025年初至今新增海外订单超5GW(2025-05-19)
5月19日,远景能源讯,远景能源2025年初至今新增海外订单超5GW,占中国整机商新增海外订单六成以上。继2024年斩获10GW海外订单后,远景能源在印度、东南亚等传统优势市场持续领跑,并历史性突破欧洲多个发达国家和区域市场。其高性能风机产品在欧洲赢得超400MW订单,在亚非地区累计斩获超4GW订单,包括埃及苏伊士湾1.1GW陆上风电项目等。远景能源全球化布局已覆盖20多个国家,国际员工占比超50%。截至2024年底,远景智能风机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超80GW,为全球减少约23.5亿吨碳排放。
【点评】远景能源的海外扩张势头迅猛,表明中国风电技术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其成功不仅依赖于成本优势,更在于技术创新和本地化运营策略。欧洲市场的突破尤为关键,证明中国风电产品能够满足高标准市场需求。
【新 能 源】光伏企业泽润新能成功上市(2025-05-19)
5月19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泽润新能正式登陆创业板(股票代码:301636),发行价33.06元/股,首日开盘价65.5元/股,涨幅114.76%。公司主营光伏组件接线盒,2022~2024年销量从2977万套增至6076万套,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逆势双增。其产品外销占比40%,客户包括FirstSolar等头部企业,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近60%。公司实控人陈泽鹏持股48.93%,股东含TCL、阳光电源、华能等产业资本。募资5.28亿元将用于接线盒扩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盒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
【点评】泽润新能上市首日表现亮眼,反映市场对光伏细分领域技术型企业的认可。其逆势增长凸显了光伏辅材环节的韧性,但产品结构单一(接线盒占比94%)和客户集中度高仍是潜在风险。
【新 能 源】双一科技8351万元收购澳大利亚复合材料企业(2025-05-15)
5月15日,双一科技讯,中国风电机舱罩企业双一科技宣布拟以1800万澳元(约合8351万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MarkyIndustriesPtyLtd的100%股权及特定资产。其中,股权收购对价为700万澳元加调整价格,资产收购对价为1100万澳元。Marky公司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知名复合材料制品供应商,为沃尔沃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此次收购将帮助双一科技拓展海外生产基地,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点评】双一科技此次收购体现了中国风电产业链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加速。通过并购成熟海外企业,双一科技不仅获得了现成的客户资源与市场渠道,还能借助Marky的技术与品牌优势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材料在风电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此次收购有助于双一科技在轻量化、高强度材料领域占据先机。未来需关注整合效果,尤其是文化差异与供应链协同问题,以确保投资回报最大化。
【新 能 源】中国中车签订547亿元大单风电,储能设备占比近10%(2025-05-15)
5月15日,北极星电力网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近期签订多项重大合同,总金额达547.4亿元,约占2024年营业收入的22.2%。其中,风电设备及储能设备销售合同金额53.6亿元,占比近10%,合作方包括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金风科技等。其他合同涵盖城市轨道车辆(182.2亿元)、动车组销售(151.2亿元)、动车组高级修(105.5亿元)、机车销售(32.3亿元)及货车修理(22.6亿元)。中国中车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强化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市场地位。
【点评】中国中车此次大单凸显其在轨道交通与新能源装备双赛道的协同优势。风电与储能设备订单占比虽不高,但增长潜力显著,尤其是与金风科技等头部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技术互补与市场拓展。
【新 能 源】中交三航局承建华能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开工(2025-05-15)
5月15日,中交三航新能源公司讯,5月12日,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首台机位桩基础沉桩完成,标志着这一国内水深最深(51-53米)、离岸最远(70公里)、山东省单机容量最大(12MW)的海上风电项目全面进入海上施工阶段。中交三航局新能源公司承建标段包括21台导管架基础制作与安装、21台机组吊装及66kV海底电缆敷设。项目总装机504MW(42台机组),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可年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
【点评】该项目的开工凸显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容量机组技术迈进。导管架基础在超50米水深环境的应用,为同类项目积累了工程经验。
【新 能 源】松下宣布关闭光伏业务部门(2025-05-07)
5月7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4月28日,松下宣布将停止其光伏和电池储能业务,并承诺履行所有保修义务。松下光伏业务始于1980年代,2009年收购三洋电机后成为异质结(HJT)技术先驱,2010年代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布局制造基地。2022年,松下停止自主生产,转向代工模式。前业务总监MukeshSethi表示,行业技术迭代加速、设备升级成本高昂及组件价格下跌是退出的主要原因。松下未来将聚焦电动汽车电池和热泵等清洁能源技术。
【点评】松下的退出折射出光伏行业技术迭代与成本竞争的残酷性。作为HJT技术的早期推动者,松下未能适应大尺寸电池技术变革,高成本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缺乏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性的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松下的退出或为其他光伏企业敲响警钟,但同时也为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机会。未来行业整合将进一步加速,企业需在技术路线选择与财务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新 能 源】运达股份1800V技术全球首秀,重新定义风电“高压高效”新秩序(2025-05-07)
5月7日,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运达股份近日成功实现全球首台1800V高压风电机组并网,标志着中国风电企业在高压技术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该技术通过电压跃升,将线缆截面积减少30%,工程电装效率提升20%,年发电量增加1%。运达股份依托1140V到中压双馈的技术积累,实现2300V-IGBT等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大幅缩短产业化周期。2024年全球风电大型化趋势显著,10MW+海上机组占比达58%,但电流激增导致线缆损耗问题突出,1800V技术成为破局关键。运达股份已主持制定多项行业标准,推动中国风电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引领”。
【点评】运达股份的1800V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风电大型化带来的工程与效率难题,更重塑了行业技术标准。从1140V到1800V的“三级跳”,展现了企业在高压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全产业链自主化能力。这一技术将显著降低线缆损耗和运维成本,提升风电经济性,尤其适合超大型机组应用。中国风电产业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运达股份的领先地位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未来,技术输出与国际市场拓展将成为中国风电企业的重要增长点,但需警惕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竞争压力。
【新 能 源】三一重能首台新型格构塔风电机组成功并网(2025-05-07)
5月7日,三一重能讯,近日,三一重能国内首台采用叶片净空自适应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简称“格构塔”)的风电机组正式并网。该机组单机容量5.6MW,叶轮直径200米,塔架总高度147.1米,由中电建华东院子公司浙江华东新能科技研发。新型格构塔通过预应力转向技术,将钢管混凝土格构段延伸至叶尖以上,显著降低叶片“扫塔”风险,同时具备易安装、承载力高、便于运输等优势。2025年2月,该塔架获得TUV莱茵国内首张格构塔型式认证证书。项目组将开展格构塔与混塔的发电量及噪声对比研究,为行业提供实证依据。
【点评】三一重能的新型格构塔技术为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下的高塔筒需求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传统塔架在承载力和适应性上的局限性被突破,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优化了结构受力状态,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叶片加长带来的净空问题,还降低了运输和安装难度,对复杂地形风电开发具有重要价值。未来,随着实证数据的积累,格构塔或将成为高塔筒技术的主流选择之一,推动风电行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方向发展。
【新 能 源】国家电投再转让一家新能源公司股权(2025-04-27)
4月27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近日,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披露,国家电投旗下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拟以0.0001万元底价转让木垒中平电新能源49%股权。该公司主营风光发电及充电桩业务,现由中国电力100%控股。国家电投近期频繁整合新能源资产,此次转让或为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资产结构。2024年该集团已累计挂牌转让5家新能源子公司股权,涉及风电、光伏及综合能源业务。
【点评】国家电投以象征性价格转让股权,反映其通过混改盘活存量资产的战略意图。新能源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央企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资产质量优化。0.0001万元的定价策略可能暗含债务重组或资源置换需求,需警惕标的公司潜在负债风险。
【新 能 源】明阳智能2024年报:净利3.46亿、新增风机订单27.11GW(2025-04-27)
4月27日,明阳智能讯,明阳智能2024年实现营收271.58亿元,净利润3.4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2.07%。新增风机订单27.11GW创历史新高,风机销售规模10.82GW,同比增长11.66%。公司海上风电技术取得突破,全球最大16.6MW漂浮式平台“明阳天成号”实现商业化应用。同时布局光伏HJT电池、储能系统及绿氢装备,风光储氢业务协同收入占比提升至18%。年报提出“大海上战略”,计划2025年深远海项目装机占比突破30%。
【点评】明阳智能的财报数据折射出中国风电行业的技术迭代与市场分化,漂浮式风电的先发优势为其赢得高端订单,但8.1%的毛利率暴露行业价格战压力。27.11GW订单量虽亮眼,但需警惕部分项目受消纳限制延期执行的风险。其“风光储氢燃”全产业链布局颇具前瞻性,但氢能等新业务尚处投入期,可能拖累短期盈利。海上风电的技术壁垒正在重构行业格局,但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与贸易壁垒仍是潜在威胁。企业需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间寻求平衡。
【新 能 源】电气风电贵州龙里基地开工一年订单突破1GW(2025-04-27)
4月27日,电气风电讯,电气风电贵州龙里基地自2024年3月开工以来,累计中标风电订单突破1GW,包括中广核贵州龙里元宝100MW、谷龙100MW一期等项目。该基地依托“整机+零部件”协同模式,辐射西南市场,已拓展至广西全州、重庆酉阳等地。贵州省政策支持风电装备制造升级,目标2026年主机年产能达1000万千瓦。电气风电计划深化低风速、高海拔技术研发,并参与“电动贵州”建设,推动“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
【点评】电气风电的快速扩张印证了西南地区风电开发的加速趋势,1GW订单的突破既得益于地方政策红利,也凸显企业区域化布局的前瞻性。贵州“六大产业基地”战略为风电装备制造提供了土壤,但产能目标与实际消纳能力的匹配仍需关注。
【新 能 源】深化光储一体化布局,琏升科技拟收购兴储世纪69.71%股份(2025-04-22)
4月22日,中国证券网讯,琏升科技4月20日发布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兴储世纪69.71%股份,布局“光伏+储能”及智能微电网业务。兴储世纪成立于2007年,业务覆盖光伏发电、储能产品及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客户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及2024年,兴储世纪分别实现收入10.37亿元、9.80亿元,净利润0.76亿元、1.92亿元。琏升科技近年来聚焦异质结(HJT)光伏电池片业务,已投建两大生产基地,设计产能合计20GW。此次收购旨在深化光储一体化布局,增强产业链协同。
【点评】琏升科技此次收购兴储世纪,是其向光伏产业链下游延伸的重要一步,体现了光储一体化趋势下企业的战略调整。兴储世纪的全球化业务布局和成熟渠道资源将为琏升科技带来市场拓展机会,而琏升科技的HJT技术优势则可能为兴储世纪的产品升级提供支持。然而,光伏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收购后的整合效果仍需观察。此外,政策对新型储能的扶持为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企业仍需在技术、成本和商业模式上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新 能 源】运达股份、三一重能、中车株洲所发力,海上风电竞争进入白热化阶...(2025-04-22)
4月22日,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期海上风电市场竞争加剧,运达股份、三一重能、中车株洲所等企业接连斩获重大项目。中车株洲所预中标辽宁华电丹东东港10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中标价32.26亿元;三一重能预中标河北建投祥云岛250兆瓦项目,中标价7.54亿元;运达股份投资820兆瓦风电场,其中420兆瓦为海上项目,采用15兆瓦机组。截至2024年,运达股份海上累计装机657兆瓦,排名第七;三一重能推出抗台型16兆瓦机组;中车株洲所发布全球最大20兆瓦漂浮式机组。新势力与老牌企业竞争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与成本下降。
【点评】海上风电市场正从寡头垄断向多元化竞争转变,新势力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资本实力快速崛起。运达股份通过“一南一北”总装基地布局抢占市场,三一重能以“双样机验证”模式提升可靠性,中车株洲所依托轨道交通技术跨界突破。这种竞争格局将加速大兆瓦机组、漂浮式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但也可能引发价格战和产能过剩风险。未来行业整合或不可避免,具备核心技术、全产业链布局和国际化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新 能 源】天合光能荣登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专利排行榜第一(2025-04-22)
4月22日,天合光能讯,4月21日,全球知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商IPRdaily发布三大榜单,天合光能以481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专利排名全球第一,远超第二名Panasonic(347件)和OxfordPV(365件)。天合光能同时位列全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专利榜第二和TOPCon太阳能电池专利榜第二。2015年至2025年,中国企业和高校在钙钛矿专利领域占比达56%,天合光能作为唯一跻身全球前三的中国企业,与复旦大学共建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企业布局晶硅叠层技术,并在2025年多次刷新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纪录。
【点评】天合光能的专利优势凸显了中国在下一代光伏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钙钛矿技术因其高效率、低成本潜力成为行业焦点,而天合光能通过产学研协同和国际化合作,快速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专利布局不仅保护了创新成果,也为企业抢占未来市场提供了战略保障。TOPCon与钙钛矿叠层技术的结合,可能成为光伏行业下一阶段的技术制高点,天合光能的领先地位将助力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更关键角色。
【新 能 源】上海电气与阿曼签署风电一揽子协议(2025-04-14)
4月14日,电气风电讯,上海电气与阿曼Mawarid集团签署风电项目供货框架协议、技术授权、本地化工厂设计等一揽子合作协议。阿曼政府期待未来在储能、氢能、光伏等领域与上海电气扩展合作,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上海电气将通过技术授权与本地化供应链建设,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为中阿能源合作注入新动力。
【点评】上海电气与阿曼的合作不仅展示了上海电气在风电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也为阿曼的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技术授权和本地化供应链建设,上海电气不仅能够推动自身业务的扩展,还能帮助阿曼建立更完善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阿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