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工】太化股份启动收购四家公司股权布局新材料产业(2021-06-07)
6月7日,巨潮资讯网讯,5月26日,太化股份公告称,为加快推进公司转型发展步伐,布局新材料产业,公司启动收购长兴德烯科技有限公司15%股权和山西碳烯科技有限公司40%股权。同时,启动收购山西阳煤华豹纳谷气凝胶涂层有限公司39%股权以及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普田农业有限公司30%股权。其中,长兴德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单层石墨烯及其应用全链条技术及产业化,独创国际领先的全单层石墨烯生产技术,掌握多功能复合纤维、电热膜、导热膜三大核心应用技术,同时拥有纯石墨烯纤维、铝-石墨烯超级电池、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新一代光电探测器、石墨烯光波医学理疗器等多项先进战略技术储备。山西碳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单层氧化石墨烯原料、石墨烯纤维切片和石墨烯复合锦纶等。山西阳煤华豹纳谷气凝胶涂层有限公司年生产水性工业涂料6万吨,水性建筑涂料10万吨,水性乳液2万吨,水性固化剂0.5万吨,水性丙烯酸树脂1万吨,水性环氧树脂1.5万吨。
【点评】太化股份强调,上述收购是为加快推进公司转型发展步伐,布局新材料产业,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过以上股权收购事宜处于筹划推进阶段,最终能否完成股权收购存在不确定性。
【化 工】金正大攻克磷复肥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卡脖子”难题(2021-06-07)
6月7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5月23日,在贵州瓮安县召开的磷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上,金正大公布了历时6年攻关的“α-石膏法”磷酸技术,该技术在金正大贵州瓮安生产基地获得成功,一举攻克磷复肥行业实现碳达峰最大的卡点——磷石膏处理。针对这一重要突破,来自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呼吁加快建立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向全行业推广。金正大贵州公司副总经理宋国发介绍,常规磷酸工艺副产磷石膏,杂质多,制成石膏建材成本高、强度低,无法大规模应用。金正大进行了大胆改造,采取独创的α—石膏法磷酸工艺,在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磷石膏性能质的飞跃:含水量由40%~45%下降到20%~25%,总磷含量由>0.8%下降到<0.2%,而且由于磷石膏晶体结构改变,可以制成高强度石膏建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按照磷复肥行业每年5000万吨磷石膏产生量,每年可减少700多万吨碳排放,加上新工艺回收的磷酸,每年还可大约减少130万吨磷矿消耗。
【点评】磷石膏是磷复肥生产的副产物,由于利用渠道有限,只能堆存,长期累积,形成了一道高悬在行业头顶的“堰塞湖”,成为环境风险隐忧。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磷石膏存量高达5亿吨,每年还在新增5000万吨。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磷复肥行业必须改变观念,摆脱一味堆存磷石膏的做法。
【化 工】拟定增募资不超71亿,中核钛白重金投向磷酸铁锂产业链(2021-06-07)
6月7日,巨潮资讯网讯,5月24日,中核钛白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1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91亿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投向循环化钛白粉深加工项目、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资源循环项目、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拟将33.85亿元投向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约占此次定增募资总额近一半。该项目利用钛白粉副产品硫酸亚铁作为生产磷酸铁的原材料,结合公司未来自产的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生产磷酸铁锂的前驱材料磷酸铁,可大幅降低磷酸铁的生产成本。早在今年2月初,中核钛白就公告称,拟投资超百亿元涉足磷酸铁锂领域。当时,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拟投入超过120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的可行性、该项目预计产量是全国现有产量3倍以上的合理性,并说明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夸大或误导性陈述。公司对此表示,该项目是公司以完善、延伸公司主营业务产业链,构建绿色循环产业经济为导向,经过多次谨慎论证的发展战略布局。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的总产能设计,主要基于东方钛业已建及拟建钛白粉粗品产能,以充分消纳东方钛业钛白粉粗品生产所产生的硫酸亚铁、废硫酸等副产品。
【点评】中核钛白目前是国内第二大、世界第六大钛白粉生产型企业,产品为中高端金红石型钛白粉。现阶段,公司主营业务产品为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随着公司“硫-磷-铁-钛-锂”耦合循环经济项目的逐步推进,特别是此次募投项目实施后,公司可实现硫酸法钛白粉副产品的高效增值利用,同时,主营业务产品结构将从单一的钛白粉扩展到涵盖钛白粉、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磷酸铁、磷酸铁锂等多元化系列产品,产业链深度得到延伸,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加,将为公司实现“资源+化工+新材料”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化 工】杉杉股份联姻巴斯夫,剑指锂电池正极材料(2021-05-31)
5月31日,巨潮资讯网讯,5月20日,杉杉股份公告,与巴斯夫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就巴斯夫购买杉杉能源51%股权事项达成一致。双方将在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及产品开发、全球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同时,杉杉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甬湘投资与巴斯夫签署《合资协议》,就杉杉能源变更为中外合资公司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在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此次交易有望于今年夏末正式完成。具体看本次交易,宁波新能源和甬湘投资分别向巴斯夫转让杉杉能源5.6192%和14.0246%的股权,合计19.6438%的股权,对应交易价格分别为48708万元和121568万元,合计170276万元。同时,巴斯夫还将向除宁波新能源和甬湘投资之外的杉杉能源的其他小股东购买合计31.3562%的杉杉能源股权。交易完成后,杉杉股份对杉杉能源的持股比例将由原来的68.6438%降至49%。巴斯夫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供应商之一,将为双方合作带来强大的技术和研发能力、全球运营布局,以及与战略伙伴共同构建的原材料供应体系。通过在中国拟成立的合资公司,巴斯夫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为中国及全球客户构建完整、独特的全球供应链,并将通过持续扩产在2022年底提升全球年产能至16万吨。
【点评】湖南杉杉能源深耕锂电正极材料领域18年,产品组合覆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各个主要体系及相应规格的前驱体产品,并已形成“原材料—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的产业链布局。湖南杉杉能源在湖南和宁夏两地运营四家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基地,在2022年将实现年产能约9万吨。
【化 工】瓮福集团拟借壳中毅达上市(2021-05-31)
5月31日,巨潮资讯网讯,中毅达(600610)5月19日公告,公司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中国信达、瓮福一号、鑫丰环东、前海华建、贵州省国资委等合计持有的瓮福集团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瓮福集团100%股权,公司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公司A股及B股股票将于5月20日起复牌。根据《重组办法》相关规定,预计本次交易构成重组上市。根据《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本次交易也构成关联交易。中毅达此前一度陷入经营困境。自2017年11月开始,中毅达即陆续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员工工资、员工辞职潮爆发等情况,纳入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陆续失控,经营业务处于瘫痪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毅达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并与中国信达、贵州省国资委等交易对方就置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盈利能力较强和业务成长性较好的瓮福集团达成共识。瓮福集团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磷肥磷化工龙头企业,具有完善的磷肥、磷化工产业链,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较大的产能规模及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本次交易,瓮福集团将成为中毅达全资子公司,中毅达将新增磷矿、磷肥、磷化工相关业务,公司经营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显著提升。
【点评】通过本次交易,瓮福集团将实现重组上市,自身融资渠道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业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借助资本市场的影响力,瓮福集团自身品牌及市场形象将显著提升,市场认可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瓮福集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推动力。
【化 工】603亿,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建高端新材料项目(2021-05-31)
5月3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5月19日,中国石化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启动仪式在天津南港工业园举行,该项目集群总投资603亿元,由11个重点项目组成。这是中国石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天津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重要行动,将为促进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企地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包括天津石化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北京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光伏新能源等11个重点项目,是以120万吨/年的南港乙烯工程为龙头,瞄准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顶替进口的目标,将产业链延伸,建设超高分子量等12套高端新材料装置,具有产品方案高端、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优势互补、科技支撑有力、绿色低碳领先五大显著特点,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差异化、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据了解,南港乙烯预计2023年建成,项目集群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届时天津石化将跨入百亿利润企业行列,同时强力助推天津市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当前,中国石化正积极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天津是重点发展地区。“十四五”时期,中国石化将进一步加大在津投资力度,充分依托南港工业区,以乙烯项目为龙头,大力推动传统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符合区域发展定位,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具有鲜明特色的石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推天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化 工】福布斯发布2021全球企业2000强,国内14家化企上榜(2021-05-24)
5月24日,化工新材料讯,5月13日,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权威商业杂志之一——《福布斯》发布了2021年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2021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榜单前十名中,就有4名为中国企业,分别是连续第9年蝉联榜首的中国工商银行、位列第四的中国建设银行、位列第六的中国平安及位列第九的中国农业银行。前十名的其他企业还包括摩根大通、伯克希尔哈撒韦、沙特阿美、美国银行、苹果及亚马逊。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共有14家上榜,分别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恒力股份、中远海控、台塑石化、万华化学、新奥股份、荣盛发展、中国化学、荣盛石化、恒逸石化、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宝丰能源。国际化工企业中,3M以180排名领先,其他上榜的化学品企业还有巴斯夫、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汉高、信越化学、杜邦、陶氏、赢创、阿科玛等。
【点评】《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与《财富》世界500强被全球商界并列视为全球公司排行的两大权威榜单。《福布斯》与《财富》世界500强的区别是将“营业收入”作为主要排名指标不同。其中,《福布斯》杂志每年评选出“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以最近全年财报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和最新的市值综合评分为依据。
【化 工】兴发集团拟投建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2021-05-24)
5月24日,巨潮资讯网讯,兴发集团5月17日公告,拟在内蒙古乌海市经济开发区乌达工业园区投资新建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建设内容包括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配套5万吨/年草甘膦、30万吨/年烧碱生产装置等。项目投资概算43.08亿元。其中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投资23.08亿元,拟于2023年6月建成投产;配套的5万吨/年草甘膦装置投资8.61亿元,拟于2022年6月建成投产;30万吨/年烧碱装置投资11.39亿元,择机建设。本项目资金来源于公司自筹资金,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19亿元,销售利润7.23亿元,税后利润4.29亿元。为了发挥旗下公司内蒙兴发地处内蒙古省级工业园-乌达工业园区,园区及周边化工企业较多,基础条件较好,原材料及电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兴发集团决定将内蒙兴发打造成为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生产基地,重点围绕“磷-硅-盐”协同及磷化工下游高附加值领域等开展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投资,进一步增强公司在磷、硅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兴发集团表示,当前随着有机硅产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国内有机硅行业逐步进入新一轮的产能扩张,行业内部分有机硅生产企业正在积极实施或准备产能扩张。为增强公司在有机硅行业内的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为夯实公司有机硅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基础,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司必须加快启动本项目建设。
【点评】有机硅新材料产业是兴发集团“十四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国家及地方政府鼓励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兴发集团现拥有有机硅单体产能36万吨/年,通过自建、并购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形成了7万吨/年110胶、8万吨/年107胶、1万吨/年密封胶、1万吨/年混炼胶、1万吨/年特种硅油、0.8万吨/年白炭黑等有机硅下游配套产品规模。同时基于掌握的先进生产工艺以及与宜昌园区内草甘膦装置的有效协同,兴发集团有机硅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居行业前列。
【化 工】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立(2021-05-24)
5月24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5月18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国石油科技交流中心举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北京燃气、华润燃气和新奥能源为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员单位,中国石油为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开放性的技术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提升甲烷排放管控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技术体系建设,推动甲烷监测计量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在油气生产、储运和销售全产业链推广实施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等有效控排措施;采取措施加大勘探开发过程放空气回收利用,逐步消减常规火炬;积极发展新能源,减少油气生产过程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联盟成员单位将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联盟企业间、联盟与国内外其他企业在甲烷排放管控领域技术和经验交流,开展甲烷排放管控相关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推动行业排放数据的标准化、透明化,定期发布行业报告,分享中国油气企业甲烷管控的优秀实践。
【点评】以联盟成立为契机,各成员单位将共同开展行动,将甲烷控排纳入碳减排发展规划,全方位提升甲烷排放管控水平,力争实现2025年天然气生产过程甲烷平均排放强度降到0.25%以下,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努力于2035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油气企业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影响力,彰显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
【化 工】联仕新材料(湖北)电子化学品产业园项目开工(2021-05-17)
5月17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5月7日,联仕新材料(湖北)电子化学品产业园项目在荆州开发区奠基开工。标志着这个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工艺及生产设备的项目正式落户荆州,将有效填补半导体高纯湿电子化学品技术空白,为推动荆州电子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产业园是联仕(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迄今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项目工程投资8亿元,预计今年10月项目可基本完成主体建设,2022年4月可进行试生产,达产后能实现年产49.2万吨高纯度的电子化学品。该项目拟建设高纯试剂生产线,年产硫酸120000吨、双氧水30000吨、氨水30000吨、盐酸20000吨、硝酸30000吨、氢氟酸30000吨、氟化铵5600吨及副产品工业硫酸30000吨和三氧化硫10000吨等。联仕(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由联仕(昆山)化学材料有限公司全资投资,是少数全内资企业在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电子化学品材料生产供货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开发高纯度氢氟酸、硫酸、磷酸、硝酸系列产品,生产的超高纯度电子湿式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面板、光伏等电子产业。主要服务客户为大中华地区的6~12寸集成电路及内存大厂。该企业可提供纯化、精细混合、洁净分装、取样、检验分析等完整的化学品解决方案,将为荆州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基础材料支撑,未来还能逐步实现系列电子化学品国产化。
【点评】电子化学品是半导体制程的重要原料,也是芯片国产化“卡脖子”产品之一。武汉是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国家重点布局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集聚芯片企业超过100家,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内存制造商长江存储也在武汉。此次联仕(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布局荆州,对于对接武汉的集成电路制造大厂优势明显。
【化 工】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年报相继披露(2021-05-17)
5月17日,中化新网讯,日前,沪深两市已有399家基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财报,各公司的盈利情况也相继披露。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化工上市公司净利润居第一的是中国石化,净利润达329.2亿元;恒力石化净利润居第二,净利润为134.6亿元;万华化学净利润居第三,净利润为100.4亿元。前十位企业净利润共计878.6亿元,分别为中国石化、恒力石化、万华化学、荣盛石化、君正集团、宝丰能源、金发科技、浙江龙盛、恒逸石化、桐昆股份。值得注意的是,万华化学还蝉联山东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王”。据齐鲁晚报报道,万华化学2020年净利润再次独占鳌头。在2019年万华化学就以101.30亿元位居山东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榜首,这也是山东唯一一家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万华已形成产业链高度整合,深度一体化的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在已经建成烟台、宁波、匈牙利三大一体化化工工业园的基础上,按照化工产业的“园区化、一体化、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全球化”的定位,加大了产业投资,开拓了福建、眉山新布局,为万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恒力石化年报显示,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52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28%,营收规模与盈利水平都创下历史新高。
【点评】恒力石化上游“炼化+乙烯”成为公司当前利润结构的主要来源与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2000万吨/年炼化项目实现了第一个整年的满负荷运行,并始终保持低库存、经营灵活、产销顺畅的运行态势;独资建设的150万吨/年乙烯新产能也于三季度正式投产。此外,中下游的“PTA-聚酯新材料”产业链经营情况良好,500万吨PTA新产能和80万吨民用丝新产能也依次按期实现投产,也进一步增厚了公司盈利规模。
【化 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2021-05-17)
5月17日,中化集团讯,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迈出关键一步。宁高宁同志任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凡荣同志任中国中化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中化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员工22万人。宁高宁表示,走进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包括石油化工行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两化重组和新公司得以成立,是发展的必然选择。集合两家公司的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的技术领先的化工企业集团,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目标定位。宁高宁指出,将把新公司的成立作为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将继续秉承“科学至上”的理念,在所处领域不断创新创造,不断提高技术和产品水平,不断加大在技术上的长期持续投入,实现突破,也把规模市场优势迅速转化为技术产品优势;将把新公司的成立作为创建国际化产业链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实践,不仅协同整合,万众一心,优势互补,还要真正建立稳定可控、整体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国际化产业链,同时加强海外投资企业同中国市场和中国研发的融合;将把新公司的成立作为两家企业整合发展的升级版,目标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更高,管理更优,经营业绩更好,实现多种指标上的可持续发展;将把新公司的成立作为公司更深入改革的开始,按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新公司的经营实际,也根据世界一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要求,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稳妥推进,敢于担当,深入改革,优化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调动一切资源和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化工企业的目标。
【点评】重组完成后,中国中化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并在生命科学业务中的农化、动物营养和材料科学业务中的氟硅材料、工程塑料、橡胶助剂等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基础化工业务特色鲜明,构建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环境科学业务聚焦工业环保,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端轮胎业务全球领先;塑料机械业务世界一流;在城市运营领域,公司是国资委首批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之一,旗下中国金茂是国内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在产业金融领域,公司拥有多个金融业务牌照,信托、租赁等业务优势显著。
【化 工】207亿元,君正集团斥巨资布局可降解塑料项目(2021-05-11)
5月11日,巨潮资讯网讯,5月7日,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全资子公司拟投资建设绿色环保可降解塑料循环产业一期项目。君正集团拟以全资子公司君正化工为投资主体,总计207亿元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工业园区建设PBAT/PBS/PBT/PTMEG绿色环保循环产业一期项目。该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均可实现营业收入约164亿元,利润总额约35亿元。本次拟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较大,可能会对公司资金流动性造成一定影响,短期内财务费用和偿债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君正集团表示,本次项目资金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借款等。君正集团表示,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依托现有循环经济产业链积累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立足于可降解材料领域,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现有产业链条的综合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逐步建立公司在精细化工领域的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本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公司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本项目投产后,预计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产生积极影响,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点评】随着国家禁塑、限塑政策的逐步推行,可降解塑料的需求明显增加。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可降解塑料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仅上市公司在建/拟建的可降解生物塑料项目,就包括万华化学、金发科技、长鸿高科、金丹科技、恒力石化、瑞丰高材、莫高股份、道恩股份、东华科技等10余家上市公司。
【化 工】2020年全国甲醇产量20强出炉(2021-05-11)
5月11日,中国化工报讯,4月28日,2021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在贵州贵阳召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表彰了2020年全国甲醇产量20强企业。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能源集团、陕西延长石油等20家企业榜上有名。“十三五”期间,我国甲醇行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产能、产量和消费量显著增长,稳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甲醇大国。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和攻关期,甲醇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顾宗勤认为,全球甲醇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产能规模体量大,持续高速增长,区域间贸易活跃。根据ICIS统计,2020年全球甲醇产能约1.5亿吨/年,产量约1.08亿吨,2011~2020年均增长率达7.2%。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甲醇市场,甲醇供应占全球的66%,需求占全球的78%。由于区域间供应不平衡,全球甲醇贸易非常活跃。2020年全球甲醇贸易量达到2982.5万吨。东北亚是最大的甲醇进口地区,进口量为1771万吨,占全球甲醇进口的59.4%;其次是欧洲,进口量为622.2万吨,占全球甲醇进口的20.9%。中东是最大的甲醇出口地区,出口量为1382.1万吨,占全球甲醇出口的46.3%,其次是中南美,出口量为616.1万吨,占全球甲醇出口的20.7%。2022年国外甲醇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于美国、特立尼达、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如果各项目均如期投产,全球将增加甲醇产能885万吨/年。其中伊朗产能增加最多,共计495万吨/年,占总增长的56%。
【点评】甲醇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甲醇制烯烃及全球甲醇燃料的发展速度。低油价背景下,二者增长预期放缓。甲醇是基础化学品,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经济提升必然带动甲醇的消费。中国甲醇行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市场上升空间大。
【化 工】恒逸石化2021年一季度净利约12.13亿元,同比增长48.71%(2021-05-11)
5月11日,化工在线讯,4月26日,恒逸石化披露2021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308.45亿元,同比增长63.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48.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28亿元,同比增长68.38%;基本每股收益为0.33元/股。对于业绩的变动,恒逸石化表示,2020年上半年,涤纶长丝价差受下游纺织服装行业需求降低和累库影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二季度,随着海外防疫物资需求回升,涤纶长丝出口增加,库存下降,价差迎来小幅度回升。三季度全球纺织服装行业进入补库存周期,涤纶长丝需求回暖,转而进入上升周期。受疫情影响,恒逸石化2020年度能取得稳定的业绩表现,主要得益于恒逸在石化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2021年一季度,疫情慢慢恢复,恒逸石化各方面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恒逸文莱炼化项目具备较大的优势。
【点评】恒逸文莱项目在二期建成之后,恒逸石化上游炼化产能共计能达到2200万吨/年,不仅名次将跃升至东南亚炼厂能力第五位,更为后续中长期产能释放打开巨大的成长空间。2021年,恒逸公司将继续发力主业,全力推进文莱炼化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经营业务结构和一体化协同运营优势,逐步将自身打造成全球综合实力领先的石化企业。
【化 工】吉林化纤正式启动15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2021-05-06)
5月6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讯,4月28日,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主体项目之一的年产15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投资21.44亿元,新增12条原丝生产线,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可新增产值37亿元。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是吉林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项目之一,是落实省委“三个五”发展战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和吉林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共包括五个项目,分三期建设,计划总投资115.75亿元,新增产值135.65亿元。除此次启动的原丝项目外,还包括吉林化纤集团年产1.5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年产600吨碳纤维项目、年产3.5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和年产1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项目,都是吉林市“十四五”期间重点规划项目。
【点评】原丝生产是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基础,吉林碳谷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市场化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吉林化纤集团立足于“大丝束、高品质、通用化”的碳纤维产品开发定位,坚持产学研用和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聚集技术和资源优势发展碳纤维产业,已经掌握了大丝束碳纤维独有的生产技术。目前,年产1.5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从2021年8月份开始,相继有4条大丝束碳化线陆续投产,到2021年年末,碳纤维产能将突破1万吨。
【化 工】国家管网市场化收编福建省网(2021-05-06)
5月6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4月25日,国家管网集团与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签署了《深化天然气管网发展改革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国家管网已经以市场化方式收编了4家省网公司,全国一张网的蓝图再添一笔。国家管网一直在追求全国一张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合三家石油央企持有的省级管网公司的资产。三桶油油气基础设施划拨涉及到12家省级管网公司。国家管网表示,与福建省网的合作是双方共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构建“全国一张网”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同意成立国家管网集团福建省管网有限公司,作为福建省天然气管网“全省一张网”的唯一建设运营主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运营、统一维护、统一价格”原则建设运营省级管网。国家管网还将承诺继续投资。国家管网集团将加快福建省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培育用气市场,推动实现福建省天然气基础设施发展超越,为福建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点评】截至目前,福建省内已建、在建天然气管道总里程1566公里,包括西气东输三线福建段等国家主干油气管道和海西管网等福建省内管网。双方通过本次合作,将打造全新的省级天然气管网平台,构建“X+1+X”油气市场体系,对于福建省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化 工】东方盛虹拟收购江苏斯尔邦控股权(2021-05-06)
5月6日,巨潮资讯网讯,4月25日,东方盛虹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简称“斯尔邦”)全部股权或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简称“本次交易”)。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同时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组上市。公告显示,斯尔邦成立于2010年12月,注册资本为55.88亿元。东方盛虹称,本次重组的交易对方为斯尔邦全部或部分股东。公司已与斯尔邦控股股东盛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盛虹石化”)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东方盛虹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斯尔邦全部股权或控股权。盛虹石化同意本次交易且将尽力协调斯尔邦其他股东将持有斯尔邦的全部股权转让至东方盛虹。东方盛虹表示,因有关事项尚存不确定性,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对公司股价造成重大影响,根据深交所的相关规定,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自4月26日开市时起开始停牌。同时,公司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披露本次交易方案。
【点评】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本次交易,东方盛虹与斯尔邦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化工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有利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和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发展。
【化 工】宝丰能源拟投资10亿元加码氢能项目(2021-04-26)
4月26日,巨潮资讯网讯,4月18日,宝丰能源披露了一则拟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的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0亿元在宁夏宁东设立全资子公司,通过太阳能发电制取绿氢用于化工生产,实现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谈及对外投资的目的,宝丰能源介绍,2018年,公司联合燕宝慈善基金会捐赠1亿元成立了“清华大学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以谢振华大使为首的专家开展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推动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公司于2019年启动了200MW光伏发电及2万标方/小时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目前已部分建成并已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将年产氢气1.6亿标方/年,副产氧气0.8亿标方/年。该项目采用“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取绿氢绿氧直供煤化工”的新模式,将所产氢气、氧气直接送入化工装置,实现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辟了一条经济可行的实现碳减排的科学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公司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公司拟成立绿氢生产子公司,在光伏制氢领域进行持续研发投入及项目建设,通过用绿氢绿氧直供化工装置生产的新模式,以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推动工艺、技术和装备升级,提高转化率,降低能耗,切实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点评】宝丰能源计划通过20年的时间,实现以新能源制取的“绿氢”替代原料煤制氢,以新能源制取的“绿氧”替代燃料煤制氧,使公司不受煤炭资源的制约,并能保持成本的稳定性;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环境容量不受限制等。
【化 工】潞安化工集团与华阳新材签订专业化重组管理权移交协议(2021-04-26)
4月26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讯,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4月12日,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召开涉煤企业专业化重组管理权移交签约会议,潞安化工集团与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在太原阳煤大厦签订专业化重组管理权移交协议,标志着华阳新材所属6家公司的管理权正式移交至潞安化工集团。此次专业化重组管理权移交,华阳新材将所属6家公司(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矿、阳泉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国泰新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权移交至潞安化工集团,原由华阳新材履行的6家公司出资人职责由潞安化工集团受托行使,与6家公司有关的党建责任、行政管理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经营、财务、安全、环保、人事管理、信访稳定等职责)由潞安化工集团全面接管。
【点评】去年以来,山西省对省属煤炭企业进行深度改革重组,重塑煤炭竞争优势,同时打造与煤炭并驾齐驱的新材料产业、现代化工产业。按照重组方案,涉煤企业有关资产要按照主业属性进行专业化重组。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在企业非主业剥离整合进程中,已明确移交管理权的企业要加快移交进度,尽快完成整合重组“后半篇文章”,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