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报告(年度篇)(2018-08-29)
在养老产业发展之初,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刚性有效需求主要局限在保健、医药等少数领域。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保健和医药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老龄用品中的电子、助行、康复、护理器材等市场刚性有效需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养老服务中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成为老龄产业发展新的增长领域,养老金融中的商业保险、理财和长期债券等领域也有了积极进展。
在养老产业发展之初,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刚性有效需求主要局限在保健、医药等少数领域。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保健和医药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老龄用品中的电子、助行、康复、护理器材等市场刚性有效需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养老服务中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成为老龄产业发展新的增长领域,养老金融中的商业保险、理财和长期债券等领域也有了积极进展。
2017年,国家层面一共出台养老产业政策24项,主要围绕放开养老服务业市场、智慧养老、养老金融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扶持养老产业发展和市场转型。投融资方面,银行、保险、地产、电商、医药等领域的知名企业在2017年进一步开展跨界战略合作,共同布局“大健康”“大养老”产业链。养老PPP项目新增135个,投资规模大幅增加至1030亿元。展望2018年,我国将继续建设养老机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各地将继续推进“放管服”,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
2013~2015年,养老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进入“十三五”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养老政策更加频繁,支持力度加大。2017年是健康养老产业政策不断细化,逐步进入可实施阶段。预计2018年政策将进一步向居家/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放管服等方面倾斜,重点涉及降门槛聚人才、居家/社区养老设施的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智慧养老、医保、投融资等。投融资方面,2018年托底型设施投资继续加速增长,社会资本投资平稳增长;除了自有资金外,保险资金、PPP模式的运用均将进一步发展。
健康养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一头连接经济,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同时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促转型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完全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已经正式把养老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一些城市,如攀枝花市,更是把健康养老产业定位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产业。预计未来,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的消费需求将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逐渐得到体现。届时,健康养老产业有望被定位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其战略地位将得到明确。
经过2014年的大肆建设和2015年的逐步淘洗,2016年养老地产行业整体由躁动走向平静,由冲动走向理智,产业主题由建设转为落地运营,并不断改革。同时,大量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如并购)进入养老企业,多角度、全方位参与养老产业竞争。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军养老产业,不仅快速抢占国内优质养老标的,还频频进行海外收购。2017年,随着参与者对养老地产认识的逐渐成熟,养老地产的重心将进一步从设施转为服务,从开发转为运营。优质养老企业必将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成为全国连锁企业或区域龙头。
2016年全国及大部分省市养老产业政策相关的宏观引导政策数量变少,政策重点向针对养老产业各方面的转向规范偏移,说明政策开始进入可落地实施阶段。预计2017年地方支持政策仍将密集出台,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医养融合、智能化养老、养老地产仍将向好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步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的供给缺口较大、养老产业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很多行业开始传统业务转型和新业务探索,不少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经营领域包括养老地产投资、开发、运营等,其中传统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专业服务机构及国外投资机构成为主力。
2015年以来,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亿,占总人口中的16%左右。政策也持续发力,除原本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培养养老专业人才外,更加着重强调引导医疗和养老相结合。在此背景下,养老产业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尤其是智能养老、养老保险方面。2016年开始的五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从目前缓慢提升阶段进入加速期,养老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迎来“黄金阶段”,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医养融合、智能化养老、养老地产都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涉及行业监管、外资介入、医养结合、社会力量介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个层面。在此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前景愈发明朗,各方面平稳发展,养老金融方面更是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养老服务业供需矛盾突出、养老地产盈利模式不清晰、养老金融产品稀少等行业旧疾依然存在。预计2016年,养老产业政策环境将更加完善,民间资本积极性有望提高,行业总体发展仍将向好,医养融合、公办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险资参与养老地产、养老金入市等将成为亮点。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把养老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一些城市,如攀枝花市,更是把健康养老产业定位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产业。预计未来,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的消费需求将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逐渐得到体现。届时,健康养老产业有望被定位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其战略地位将得到明确。
在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巨大的养老市场已经形成,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所能容纳的人数只占老年人口的0.8%,远落后于发达国家3%的比例。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4141个,拥有床位551.4万张,比上年增长11.7%;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0张,比上年增长6.6%。由于我国养老产业还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这一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是毋庸质疑的朝阳产业。预计到2015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8.6万亿元。
总体而言,健康养老产业是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战略性产业,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随着2015年2月《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迎来发展机遇,投资者可重点关注。
养老机构是目前我国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主要机构。但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发展不协调,公办民办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尤为突出。从主体结构上看,我国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我国共有各类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数为3.5万个;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服务床位数514.8万张,同比增长18.7%;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25.43张,同比增长13.7%;收养各类人员284.3万人,同比下降0.14%。
受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业有望保持较快发展。预计到2015年机构养老床位将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全国床位数将达到660多万张。此外,当前国内养老地产仍处在前期酝酿阶段,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将推动行业良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养老地产前景广阔,将迎来较好的行业投资机会。
综合来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乐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将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相结合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2015年末初步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使得2.15亿老年人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预计到2015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作为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养老服务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除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和医疗之外,还包括老年食品、保健、养生、保险、旅游、文化等诸多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加,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在加快进入中高端养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