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美联储加息的时点、方式及影响分析(第72期)(2014-10-15)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日益稳固,美联储将如期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并可能在明年首次加息。由于背景不同于以往,此次加息将在新的利率政策框架下进行。同时,因美国经济复苏仍存在薄弱点,此次加息并不意味着持续加息周期的开启,因此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总体可控,并呈“金融先于实体”、“国际大于国内”的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也将整体利大于弊。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日益稳固,美联储将如期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并可能在明年首次加息。由于背景不同于以往,此次加息将在新的利率政策框架下进行。同时,因美国经济复苏仍存在薄弱点,此次加息并不意味着持续加息周期的开启,因此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总体可控,并呈“金融先于实体”、“国际大于国内”的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也将整体利大于弊。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越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46.6%。服务业比重提升是需求因素和效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自然趋势。服务业比重提高对宏观经济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能降低经济增速,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就业、保护环境,总体看利大于弊,将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战略机遇。当前应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降低物耗、减少投资的情况下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本文对此将做深入分析。
劳动力投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测算,综合考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中国劳动投入在1978~2012年间年均增长3.3%,其中数量变化对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为45%,质量变化对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为55%。展望“十三五”,中国就业人口数量将总体趋于下降,而劳动力质量则将继续提高,“人才红利”将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方向。为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国资委于7月3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正式启动国有企业“四项改革”试点工作,为国企改革拉开帷幕。8月29日,北京市国企改革首批试点名单公布,地方国企改革试点进入实施阶段。同时,第二批央企改革试点名单有望于近日出炉。本文对国企改革试点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作了深入解读和分析,供决策参考。
8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此次《指导意见》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的11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相关政策导向。本文拟对指导意见》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影响以及行业发展前景。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缓中趋稳,处在合理区间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状况未见明显缓解,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局部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有所显现。下半年,在一系列微刺激政策逐步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等有利因素推动下,我国经济将呈现出总体趋稳的态势。上半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4%,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7.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建议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性,保持微刺激政策取向,加快出台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细则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坚持正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东部地区在传统产业大量迁出的同时新兴产业成长较慢,实体产业断档与经济房地产化现象并存;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分化明显,总体上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行业与传统重化工业依赖性较大,在产能严重过剩和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增速下降在东部具有长期性,在中西部则具有周期性。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未来东部地区应加速实现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我国创新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则应加速过剩产能的淘汰进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
1~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同比上涨2.2%,工业生产者价格PPI同比下降2.0%,生产领域通缩迹象明显。未来一段时期,总需求放缓、通胀预期减弱、猪肉价格低位运行和粮食丰收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但资源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蔬菜价格的大年特征和翘尾因素提高将支撑物价涨幅。初步预计,二季度物价涨幅略低于一季度,CPI上涨2.1%,PPI下降1.5%。当前物价调控的重点是加快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和保证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2014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速稳中略降,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相比投资与净出口需求,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信息消费加速发展,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大众消费成为主导。但是,房地产市场存在调整风险、消费价格不断走低等问题制约消费进一步提高。未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兴消费热点加快发展有利于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但由于消费升级步伐减慢和经济下行导致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将制约消费发展,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2.4%左右。建议稳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3.3和2个百分点。二季度,加大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等政策措施将为投资增长注入新动力,但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政府面临偿债高峰等问题导致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长将呈现出稳中趋缓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7%左右。建议进一步下放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支持铁路、棚改等重点投资项目的政策。
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向好迹象增多,但总体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内市场需求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1~4月份,对外贸易增长出现显著下滑,全国进出口下降0.5%(以美元计价,下同),其中出口下降2.3%,进口增长1.4%,外贸顺差352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四成。外贸总体形势较为严峻,但贸易结构有所改善。展望二季度,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特征依然突出,进出口将维持中低速增长态势,建议加强对外贸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育新型竞争力促进出口发展。
德国曾是一个后进型工业化国家,也是一个成功追赶型国家。从工业化初期起,“赶超”便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任务。从19世纪50年代起,德国经济迅速起飞,并在一战前夕超越法、英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赶超目标。本文从生产函数(增长核算)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德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介绍德国为加快经济赶超建立的体制机制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季度,财政收支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收入和支出结构继续调整。二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去年基数逐步提高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将继续呈放缓态势。为了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财政支出进度将进一步加快,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为了更好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应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财税重点改革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长期以来,内需都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2013 年,我国以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贡献50% ,资本形成总额贡献54.4%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贡献-4.4%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消费贡献率呈现下降走势。这一趋势不利于当前经济平稳运行,并可能带来结构性失衡、财政隐患与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建议稳定房地产市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继续巩固,新兴经济体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全球经济总体上进一步改善。我国经济提质增效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分化、财政金融潜在风险、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和问题继续积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经济将呈现出稳中趋缓态势,仍将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增长7.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3%左右。建议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城镇化为抓手扩大内需潜力,加快国有企业、要素市场、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管理好合理增长预期,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存在下滑趋势,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全线走低,表现不及预期,未来GDP增速仍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的内在要求是经济下行的压力源,也是GDP失速风险爆发的主要触发条件。为使相关过程平稳推进,防止GDP增速过度下滑,宏观调控应坚持“区间管理”,及时出手“稳增长”,推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杠杆转移,加强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部门杠杆率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警惕和防止“去泡沫”和“去杠杆”形成共振。
根据当前物价运行态势及影响因素,初步判断2014年上半年CPI上涨2.3%,PPI下降1.5%,全年CPI上涨2.5%,PPI下降0.7%,今年不会发生通货紧缩。但由于我国产能过剩,需求下滑,对未来发生通货紧缩的风险应予以重视。针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现状,未来诱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主要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下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应未雨绸缪,做好财政、货币、收入分配、扩大需求等方面的政策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
新加坡自从 1965年独立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50年间,GDP年均增速高达7.6%,成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积极引进国际人才,保证经济高速增长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改善人力资本质量;三是及时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四是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政策研究的前瞻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决定》(下简称《决定》),开启了中国 2.0版改革时代。《决定》中谈到的 15个改革任务中6 个是经济领域,再加上生态文明与经济密切相关,可以说一半都是经济任务。可以预见,在2.0版改革时代,中国经济将经历一次凤凰涅磐式的巨变,有利于破解困扰我国的一系列难题,包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破除“诸侯经济”格局、破解“中国式产能过剩”、推动创新型经济形成、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促进非公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伴随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阶梯型下滑,人均GDP增长长期停滞,至今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生产函数分解显示,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和资本积累放缓是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因素,而这主要归因于巴西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干预经济、制度改革滞后、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失当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加速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摆脱长期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同时要抓住外部冲击后问题集中暴露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