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能 源】两会解读之能源行业——聚焦”降能耗“,完成能耗双控收官与“十...(2025-03-13)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报告明确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一目标的制定,兼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引领性,有助于从根本上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报告明确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一目标的制定,兼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引领性,有助于从根本上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点在于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展望后期,能源央企将在能源科技创新中勇挑大梁,“国民共进”将合力驱动我国能源技术高质量发展。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明确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对2024年以来我国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部分产业出现的运行乱象予以纠正与治理。中央政策对“内卷式”竞争的规制对象和具体措施更加明晰。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双循环”角度看,能源行业将成为突破“内卷”旧枷锁,创造竞合新生态的典型领域。
1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对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公告指出,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由现行的13%下调至9%。这一变化体现了政策思路开始向补贴国内消费者、引导国内产业健康发展的转变。出口退税率下调有望促使光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变“内卷”式竞争,更加关注国内市场需求,同时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2023年相继出台《外国补贴条例》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2024年4月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依据《外国补贴条例》对隆基绿能、上海电气在罗马尼亚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投标项目启动反补贴调查。4月9日,欧盟委员会竞争事务主管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致辞时宣布,欧盟将依据《外国补贴条例》对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展开反补贴调查,调查将针对中企参与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风电开发项目。由此可见,欧盟委员会针对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中资企业发起了密集反补贴调查,相关法条要点、案例等值得密切关注。
“十四五”以来,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推动下,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快速增长,对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分布式光伏的零散性、多元性等特点,大干快上过程中也引发了电力市场领域安全性、经济性和公平性不足等复杂问题,影响整体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和市场发展预期。建议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布局、调整优化运营模式、健全完善价格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等措施促进整体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引导市场良好发展预期,更好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等文件。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指的是从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转变为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更为直接的控制指标,打破了能耗双控指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能够更好服务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将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区域协调发展、碳市场建设完善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等文件。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指的是从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转变为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更为直接的控制指标,打破了能耗双控指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能够更好服务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将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区域协调发展、碳市场建设完善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储能正在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推进碳中和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2022年,中国、欧洲和美国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三者合计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占全球储能市场的86%。欧洲、美国储能产业起步较早、政策机制发展较为成熟,其中,欧盟及欧洲主要储能市场注重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加强路线匹配和规划制定,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美国政府从配置目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等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储能项目研发应用,近年来注重支持储能产业链本土化发展。
5月24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称《实施方案》)指出,江苏省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海上光伏,积极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到2025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千瓦左右;到2027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实施方案》在场址分布、推进方式、消纳方案、产业规划等方面,为全省海上光伏发展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助力构建沿海地区新型能源体系。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会。党的二十大对我国能源事业作出了新部署新安排,勾画出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蓝图。深刻理解领会二十大报告对能源事业的重要战略部署,需把握好“清洁低碳”“供应安全”“产业融合”“先立后破”四大关键词。在党的二十大引领下,未来中长期内,政策将进一步发力统筹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能源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新兴业态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遵循能源生产、输送、消费的逻辑主线,从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制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度、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能源“双控”制度四个维度,剖析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制度的政策建议。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等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相关重点任务;同时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建设以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产业园区。本文以生物能源产业为主要关注点,分析《规划》出台的背景、生物能源产业相关的《规划》要点及其影响,并就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挑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关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等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相关重点任务;同时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建设以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产业园区。本文以生物能源产业为主要关注点,分析《规划》出台的背景、生物能源产业相关的《规划》要点及其影响,并就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挑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关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
能源绿色转型既是全球发展共识,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为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的行动纲领,《规划》对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提出发展目标和支持举措,将为上述行业担当实现“双碳”目标主力军角色提供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本文就《规划》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对《规划》中有关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的政策要点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
能源绿色转型既是全球发展共识,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为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的行动纲领,《规划》对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提出发展目标和支持举措,将为上述行业担当实现“双碳”目标主力军角色提供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本文就《规划》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对《规划》中有关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的政策要点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
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本文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背景、政策亮点、政策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未来一段时期有望受益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细分行业、热点项目、行业龙头进行展望与研判,据此提出相关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本文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背景、政策亮点、政策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未来一段时期有望受益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细分行业、热点项目、行业龙头进行展望与研判,据此提出相关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作为我国非化石能源的主力,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决策部门对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大了政策供给,新能源行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系统不断优化升级,新能源电力无补贴上网是电价政策的重要导向。“十四五”时期,促进新能源消纳、储能政策将进一步优化完善,金融领域将进一步出台利好政策,强化对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新能源行业的产品与技术“出海”也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本文将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政策进行梳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十四五”政策方向进行展望,供投资者参考。
2021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起储能行业乃至能源行业的关注。《指导意见》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暨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强化规划引导,鼓励储能多元发展;二是推动技术进步,壮大储能产业体系;三是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健康市场环境;四是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建设运行水平;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指出了我国储能产业“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有利于推动产业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在分析政策出台背景的基础上,解读该政策的重要内容,并预判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相关的投资建议,以供投资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