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一线热点城市房价走势及对策建议(第32期)(2021-04-16)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摆在了房地产工作首位。但2020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大城市房价先后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一旦房价快速上涨的“势”确立,必然会触发大量投机需求,增加居民购房负担,进一步积累金融风险。深圳和上海等城市已出台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当前,热点城市房价仍处于政策与市场博弈的关键期,要继续研究储备相关调控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摆在了房地产工作首位。但2020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大城市房价先后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一旦房价快速上涨的“势”确立,必然会触发大量投机需求,增加居民购房负担,进一步积累金融风险。深圳和上海等城市已出台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当前,热点城市房价仍处于政策与市场博弈的关键期,要继续研究储备相关调控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将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巨大助力。对于能源行业,RCEP将促进东亚各国之间的能源商品进出口贸易、能源产业投资与技术合作,有利于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能源安全。但RCEP也将加大我国能源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剧国内能源市场竞争,给能源行业改革创新提出更高要求。能源行业和能源企业应找准自己在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积极制定新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抓住发展新机遇,直面新挑战,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今年以来,在社会生产持续向好、居民消费稳步恢复、投资明显改善、同期基数严重偏低等因素影响下,一季度我国GDP增速有望达到18.5%左右。展望上半年,国外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世界经济低位复苏,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消费加快复苏、宏观政策保持稳定,超低基数效应逐步消退,预计GDP同比增长12.5%。但同时,经济运行仍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等突出问题。建议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推动宏观政策有序回归常态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0%左右。受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电能替代步伐加快、2020年基数偏低等因素影响,预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约8.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亟须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为首要任务,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点任务,从“加强电力安全建设、拓展电力投资空间、全面满足电力需求”三个方面着力,统筹处理好电力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关系,为经济稳定恢复提供坚实电力保障。
经济循环活动的边界直接决定着循环效率的高低。这就需要在“全”字上做文章,畅通全要素循环、全过程循环、全产业循环、全链条循环、全区域循环等五个“全循环”,最大程度激发国内经济发展潜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保持大致平衡是确保循环可持续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在“调”字上出实招,聚焦供给和需求、积累和消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国际和国内、新兴要素和传统要素等五大“再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均衡增长。
2020年,我国城市竞争力呈现头部城市格局渐趋稳定、都市圈化趋势明显、“东中一体”趋势有所强化、“南强北弱”格局持续固化、“越弱越分化”趋势凸显等特征。展望未来,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竞争力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部分地区内部分化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人才成为决定一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强弱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平衡区域间发展,缩小区域内部差距。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光辉之年。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这就意味着谋划好后疫情时期的宏观调控意义很大、任务很重、难度很高。本文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调提高政策成效,研究提出了宏观调控要把握好“四个统筹”、做到“三个准”和找好“五个切入点”的思路,以便更好推动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2020年以来,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回暖,增速实现由负转正;能源生产稳中有增,基础性保障作用有效发挥;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升幅不断回落;能源投资总体增长,企业效益普遍大幅下降。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国民经济运行将持续改善,加之低基数影响,带动能源消费明显增长。2021年能源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能源结构继续朝着绿色低碳清洁高效方向转型。
2020年,各地区经济由于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经济韧性不同,增长速度出现一定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恢复态势良好,中部地区剔除湖北外已转负为正,西部地区增幅保持领先,东北地区增幅依然最低。展望2021年,东部地区由于结构转型升级较好、数字经济发展领先、都市群带动作用明显,将继续扮演“压舱石”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受益于东部产业链延伸以及国家对中西部的支持,加上基数较小,增速可能继续保持领先;东北地区增速依然将落后平均水平。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财政收支基本实现预算目标。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有望缓解,国内外经济环境有望改善,财政收支增速将明显恢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减轻。为了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宏观政策基本取向应该保持不变,积极财政政策应保持适当力度,避免出现“政策悬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工业运行造成较大冲击。随着各项复工复产、涉企优惠举措的落地见效,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中三季度增长5.8%,工业经济呈现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彰显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充分汇聚各要素支撑工业发展。
2020年以来,我国就业压力明显上升,但总体形势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重点群体就业难度较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难以全面复苏,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凸显,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供给影响衰减,科技革命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就业优先政策红利效应持续释放。需从深化落实援企稳岗、大力扶持创业创新、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巩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几方面着手,努力在内外部环境变局中促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20年货币政策操作视疫情和经济恢复情况灵活调整,上半年降准降息,下半年宽松力度总体略减。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宏观杠杆率先升后稳,社会融资规模显著扩张,利率水平总体走低。2021年,全球通胀面临下行压力,有利于各国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但全球债务风险快速上升可能带来新的国际金融震荡。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恢复,通胀形势也更趋温和,金融服务实体仍待提质增效,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值得警惕。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基调,适当向“常态化”回归,在操作中更加灵活适度。
202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1~9月CPI上涨3.3%,PPI下降2.0%,预计2020年全年CPI上涨2.6%,PPI下降2.0%。展望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货币环境宽松等因素支撑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下降、通胀预期减弱等因素抑制价格上涨。综合考虑翘尾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初步判断2021年CPI上涨1.5%,PPI上涨0.5%。建议将2021年物价调控目标定为3.0%,实施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二季度重现大额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较大,储备资产增加,市场对人民币需求走强。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在疫情风波后缓慢恢复增长,世界其他国家生产供应增加将使得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规模较今年有所下降;人民币汇率仍将坚挺;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继续扩大,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加。建议抓住机遇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做好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准备。
目前,我国消费复苏缓慢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线上销售增速不及预期、服务消费恢复相对缓慢、北方地区消费复苏明显慢于南方地区等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五大效应:收入效应、分配效应、预防效应、行为效应和挤出效应。基于上述分析,建议进一步放宽复工复产条件,推动服务业全面恢复经营;加大稳就业政策力度,提升低收入居民收入;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营造鼓励消费的政策环境。
湖北是重要的农业、制造业生产基地,是我国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冲击较大,上半年湖北GDP同比下降19.3%,降幅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7个百分点,亟须其他兄弟省份对其进行产业链“结对子”帮扶。本文运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全产业链帮扶湖北进行了产业选择和省份匹配。总的看,全产业链“结对子”帮扶湖北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河南、浙江、广东等地。建议从“全国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湖北编好产业链分布图、兄弟省份积极帮扶湖北”三个维度着力,推动湖北全产业链修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随着我国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服务业呈现逐月度好转态势,5、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正增长。下半年,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回升态势,服务业新动能持续发力,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对此,应进一步积极保就业稳收入促消费,落实好减税降费举措,加快培养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为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蔓延引发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由于占世界经济体量近45%的欧洲和美国在4月份相继成为疫情震中,二季度成为世界经济下滑最为严重的一个季度。当前,随着发达国家开始重启经济,世界经济在“断崖式”衰退后出现边际和局部改善迹象。但在疫情全球蔓延势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需要谨防由疫情反弹引发的经济重启暂停以及各类衍生风险。下半年世界经济向常态回归的道路不会平坦。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内需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生产端得到较快恢复,但需求端恢复相对缓慢,总需求不足成为短期内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陷入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当前着力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新旧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