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2013-11)
十六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论述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若干重大发展和突破。
十六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论述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若干重大发展和突破。
11月15日,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和新举措。《决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和创新活力,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明确政府治理边界,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性政府。
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全局意义的一个重大战略。城镇化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也关系到未来结构转型战略性调整。目前,各方面对城镇化也非常关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城镇化寄予厚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存在一些新变化和新趋势,这将对城市发展和投资建设带来较大影响。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我国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未来工作,探讨《决定》提出的财税改革重点方向以及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从国际方面来看,2013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五年,世界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复苏进程曲折艰难;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内经济运行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成为国内经济主要的矛盾。党中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指导方针,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特别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强改革力度,总体上实现了“稳中求进...
2013年,受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加大,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财政收支可以完成年度预算。2014年要继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过去十年来,我国政府为遏制产能过剩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化解产能矛盾工作,10月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上,从以往的“制止”、“抑制”产能过剩,变为“化解”产能过剩,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长效机制。
2013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改善但基础仍不稳固,国内经济平稳增长但仍处下行区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稳中趋升态势,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长接近预期调控目标。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有喜有忧,总体稳定,国内经济增速稳中缓降,人民币汇率升值滞后影响显现,内需难以大幅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环境无大变化,进出口贸易增速与2013年基本持平,预计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2013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扩大。展望2014年,国内经济增速稳中略降、产能过剩、输入性通胀压力较轻和粮食丰收等将抑制物价涨幅;但通胀预期增强、蔬菜和猪肉价格回升和翘尾因素增加将支撑价格上涨。初步预计2014年CPI上涨3.2%,PPI下降0.5%。2014年物价调控工作的重点应着重管理通胀预期,稳定农产品供给,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执行中性略紧的货币政策。
2013年上半年,受经济走势变化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弱,求人倍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进入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企稳回升,就业形势出现较大程度好转。展望2014年,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正在迎来供需关系的转折点,供给方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导力量,这种转变将对整体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2013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基本稳定,消费名义增速减慢,实际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消费领域热点显现,汽车消费再度升温,信息消费加速增长,养老健康消费方兴未艾。展望2014年,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消费环境日趋完善、消费政策大力支持将有利于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将对消费增长形成制约。建议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强消费新引擎建设,促进消费新业态发展。
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主要指标完成预期目标。展望201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迈出新步伐,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中期评估显示,“十二五”规划中绝大多数指标完成顺利,预计期末指标完成率将接近90%,创下我国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最高记录。“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科技、民生方面将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只有资源环境方面的完成情况相对滞后,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在十二五规划的后半期必须多管齐下,加速建立健全我国规划实施的保障机...
今年三季度,世界经济在延续年初以来缓慢复苏势头的同时,经济基本面、市场面和政策面进一步调整和分化,发达国家保持缓慢增长的势头,新兴经济体则全面减速。预计四季度全球经济仍将继续缓慢复苏,全年增速略低于去年。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虽对我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主要因素没有改变。
根据空间计量模型测算,城镇化进程有利于降低碳强度。预计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0%时,能够带动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12.30%,对实现中央提出的降低40%~45%的碳强度目标贡献率达30%。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决定城镇的合理规模存在差异,超过合理规模碳强度将上升。因此,应科学规划大中小城镇结构及空间布局,防止城镇盲目扩张,挖掘城镇化的碳减排潜力。
7月份以来,在改革红利预期和中央释放“稳增长、保下限”政策信号以及低基数等因素作用下,国内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出现明显企稳回升态势。展望四季度,稳增长政策效应、企业回补库存以及外部需求平稳将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但基建项目资金来源趋紧、前期房地产新开工不足、产能过剩化解缓慢抑制制造业复苏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因素抑制经济回升势头。初步预计,四季度和全年GDP分别增长7.5%和7.6%左右。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国土优化开发。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空间布局合理化,因此,目前宜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重要目标,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安倍经济学虽然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使日本经济走上了较快复苏的道路,但当前的经济复苏是不均衡和不完全的。从安倍经济学自身看,政策困境和政策风险同时存在,可谓是困难重重。从中期看,仅凭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难以解决日本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创新力和竞争力不足以及高龄少子化等问题,而安倍经济学的政策困境和风险也增加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6月下旬,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将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缩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可能于2014年年中全面停止刺激措施。美联储放缓量化宽松步伐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货币宽松周期将趋于结束。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仍会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严重,而一些高端产品的需求主要还是依靠进口。防范产能过剩引发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7月25日,工信部公告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第一批),涉及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等19个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然而,要想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需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实施政策组合拳。
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6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将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优化开发区域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为引导创新主体行为,指导全社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队伍和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本文将分析政策出台背景,深度解读《规划》有关内容,并对政策正式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预判。
2012年4月26日,商务部印发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外贸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外贸专项的五年规划。《规划》提出,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未来我国贸易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约4.8万亿美元。同时,贸易顺差还将持续,但顺差规模继续下降,贸易平衡状况继续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