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地 产】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及相关政策分析(第28期)(2014-04-30)
2014年以来,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房地产市场主体预期渐趋谨慎,市场下行风险加大,供求增速趋缓,价格涨幅收窄,结构分化加剧,库存周期有所延长,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区域性和局部性风险正在累积,应采取积极措施,疏堵结合防患和化解风险。此轮调整不是政策调控的结果,属于市场的自我调整。应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力度来应对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并继续对刚需购房给予优惠。
2014年以来,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房地产市场主体预期渐趋谨慎,市场下行风险加大,供求增速趋缓,价格涨幅收窄,结构分化加剧,库存周期有所延长,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区域性和局部性风险正在累积,应采取积极措施,疏堵结合防患和化解风险。此轮调整不是政策调控的结果,属于市场的自我调整。应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力度来应对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并继续对刚需购房给予优惠。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继续巩固,新兴经济体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全球经济总体上进一步改善。我国经济提质增效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分化、财政金融潜在风险、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和问题继续积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经济将呈现出稳中趋缓态势,仍将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增长7.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3%左右。建议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城镇化为抓手扩大内需潜力,加快国有企业、要素市场、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管理好合理增长预期,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存在下滑趋势,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全线走低,表现不及预期,未来GDP增速仍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的内在要求是经济下行的压力源,也是GDP失速风险爆发的主要触发条件。为使相关过程平稳推进,防止GDP增速过度下滑,宏观调控应坚持“区间管理”,及时出手“稳增长”,推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杠杆转移,加强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部门杠杆率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警惕和防止“去泡沫”和“去杠杆”形成共振。
根据当前物价运行态势及影响因素,初步判断2014年上半年CPI上涨2.3%,PPI下降1.5%,全年CPI上涨2.5%,PPI下降0.7%,今年不会发生通货紧缩。但由于我国产能过剩,需求下滑,对未来发生通货紧缩的风险应予以重视。针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现状,未来诱发通货紧缩的因素主要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下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应未雨绸缪,做好财政、货币、收入分配、扩大需求等方面的政策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
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对下一步油气领域的改革具有巨大的引领的推动作用。近期,油气领域改革信号密集出现。2014年2 月,中石化宣布将对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打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枪。紧随其后,另一石油巨头中石油也开始酝酿市场化改革的框架。改革的目标是破除高度集中的垄断体制,向社会开放,引入市场竞争,未来油气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任重而。本文分析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油气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对我国油气领域的未来政策趋势进行了展望。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效率,4月9日,国家发改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放开医疗服务价格是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破除“以药养医”体制最为有力的政策,“以药养医”现象有望被破除,医改继续向深水区迈进。
新加坡自从 1965年独立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50年间,GDP年均增速高达7.6%,成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积极引进国际人才,保证经济高速增长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改善人力资本质量;三是及时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四是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政策研究的前瞻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决定》(下简称《决定》),开启了中国 2.0版改革时代。《决定》中谈到的 15个改革任务中6 个是经济领域,再加上生态文明与经济密切相关,可以说一半都是经济任务。可以预见,在2.0版改革时代,中国经济将经历一次凤凰涅磐式的巨变,有利于破解困扰我国的一系列难题,包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破除“诸侯经济”格局、破解“中国式产能过剩”、推动创新型经济形成、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促进非公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伴随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阶梯型下滑,人均GDP增长长期停滞,至今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生产函数分解显示,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和资本积累放缓是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因素,而这主要归因于巴西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干预经济、制度改革滞后、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失当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加速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摆脱长期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同时要抓住外部冲击后问题集中暴露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2013年下半年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是外汇占款低增长情况下,中央银行“降杠杆”、强化流动性管理和商业银行“加杠杆”、对流动性管理消极懈怠相互冲突的结果。我国外汇形势进入新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和各经济部门需要“降杠杆”三大趋势性因素将使银行体系流动性长期承压。一旦短期和临时性因素与长期压力产生叠加,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的“阵痛”就会出现。金融调控要从流动性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强调节和引导,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