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造船市场运行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下篇)(2025-03)
2024年,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在全球贸易增长、海运需求增加、老旧船舶淘汰更新等因素推动下,全球造船业实现显著发展。世界船舶三大指标全面上涨,创上轮周期峰值以来新高;散货船市场较为低迷,其他主要船型订单整体表现强势;新船投资额达历史次高位,船东充裕现金流强力支撑运力升级发展;全球造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国领先地位难以撼动。2025年,船队更新及绿色转型发展将继续驱动需求释放,高基数影响下...
2024年,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在全球贸易增长、海运需求增加、老旧船舶淘汰更新等因素推动下,全球造船业实现显著发展。世界船舶三大指标全面上涨,创上轮周期峰值以来新高;散货船市场较为低迷,其他主要船型订单整体表现强势;新船投资额达历史次高位,船东充裕现金流强力支撑运力升级发展;全球造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国领先地位难以撼动。2025年,船队更新及绿色转型发展将继续驱动需求释放,高基数影响下...
2024年,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在全球贸易增长、海运需求增加、老旧船舶淘汰更新等因素推动下,全球造船业实现显著发展。世界船舶三大指标全面上涨,创上轮周期峰值以来新高;散货船市场较为低迷,其他主要船型订单整体表现强势;新船投资额达历史次高位,船东充裕现金流强力支撑运力升级发展;全球造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国领先地位难以撼动。2025年,船队更新及绿色转型发展将继续驱动需求释放,高基数影响下...
10月18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租赁船东加拿大Seaspan公司,在上海签订6艘自主研发的13600TEU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此笔订单首次以人民币结算,影响还在持续发酵。10月以来,船舶市场从船舶融资、建造到租赁链条已经掀起人民币结算热潮,涉及总金额约382亿元。人民币结算有助减少汇兑风险,降低船东融资成本,从而实现双赢。...
当地时间11月6日凌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宣布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获胜。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的核心是“美国优先”,这一政策的根本是保护美国制造业、打击进口商品以减少贸易逆差。若新政府延续这一策略,势必会对现有的全球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情况下,重新树立关税壁垒将对航运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另外,特朗普对气候政策的消极态度可能会削弱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全球去...
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回暖,受红海事件等影响出口需求增加,全球集装箱航运贸易量增加,运力供给紧张,新造船市场成交量大幅回升。截至上半年末,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累计成交新船140.44万TEU、132艘、1556.81万载重吨,以TEU计同比增长43.31%,以船舶数量计同比增长2.33%。运力供给增速持续攀升,船队规模再创新高。大型箱船价格攀升后趋稳,中国船厂几乎包揽上半年订单。班轮公司业绩好转,船东延续下单态...
当前,全球航运船队已进入新一轮更替周期,船舶老龄化和新能源化的必然趋势将拉动船舶更替需求持续扩大,全球新造船市场将进入“量价齐升”阶段,造船业景气上行趋势明确。在此背景下,原本以汽车车轮制造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兴民智通首次跨界收购扬帆集团旗下船厂东海岸船业,正式踏入造船行业。在进军造船业的同时,兴民智通还宣布下属子公司兴民海智、安徽新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与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
2024年以来,在OPEC+联合减产、美国低库存等背景下,原油价格仍然维持相对强势,FPSO订单随之增加,带动全球海工市场加速回暖。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场共成交订单72座/艘,约157亿美元,尽管以数量计同比下降31%,但以金额计同比增长59%,比2023年全年订单成交金额还要多22%。随着虚拟制造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正逐步迎来智能制造的全新时代。智能制造不仅为提高生产效率、...
2024年以来,在OPEC+联合减产、美国低库存等背景下,原油价格仍然维持相对强势,FPSO订单随之增加,带动全球海工市场加速回暖。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场共成交订单72座/艘,约157亿美元,尽管以数量计同比下降31%,但以金额计同比增长59%,比2023年全年订单成交金额还要多22%。随着虚拟制造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正逐步迎来智能制造的全新时代。智能制造不仅为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造船行业的复苏和手持订单的持续增长,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加入了产能扩张的行列。7月27日,中国重工宣布了一系列有关资产收购的关联交易公告,通过“两买一卖”逾50亿元交易优化产能布局,加快其造修船业务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其中,全资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船天津购买港船重工资产,有效增加核心产能;全资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武船航融100%股权...
当前,全球海事业绿色低碳零碳加快发展和全球船队进入更新周期,船舶行业延续高景气度,新船市场批量订单持续释放。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4年上半年共成交新船1170艘、716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5%。其中,能源运输船订单需求强劲。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和生产任务导致船舶行业彻底转向卖方市场,船企持续掌握议价权。6月底,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升至187.2点,较年初增长3.8%,与2008年的峰值仅差2.3%。展望后市,...
2023年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全球船舶工业加快复苏,但市场波动性和外部影响因素增加。年内国际市场新船订单总量同比小幅下降,但总体仍高于2019年水平。2023年,红海事件、航运业脱碳进程加快都对船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已成为全球船舶工业发展大势的背景下,日本、韩国、欧洲等传统造船国家(经济体)正全力推进相关技术、设备、法规和标准的发展,全球造船市场整体延续中日韩竞争格局。随...
2023年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全球船舶工业加快复苏,但市场波动性和外部影响因素增加。年内国际市场新船订单总量同比小幅下降,但总体仍高于2019年水平。2023年,红海事件、航运业脱碳进程加快都对船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已成为全球船舶工业发展大势的背景下,日本、韩国、欧洲等传统造船国家(经济体)正全力推进相关技术、设备、法规和标准的发展,全球造船市场整体延续中日韩竞争格局。随...
2024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商业首航。“爱达·魔都号”的总吨位为13.55万吨,全长323.6米、型宽37.2米。邮轮设计建造常常被誉为“高精尖”和“巨系统”工程,也被认为是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国产大型邮轮的正式投入商用,不仅向世界证明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更进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产高端邮轮产业发展机遇的到来。疫情后邮轮市场实现快速复苏预示着...
近年来,涉及航运碳减排的法规逐渐增多,虽然IMO已进行了航运碳减排安排,但因缺少操作性和惩罚性措施而效果欠佳。欧盟的航运碳减排措施远超IMO的航运碳减排安排,2023年7月23日,欧盟FuelEU Maritime法规正式出台,该立法从技术层面赋能国际航运碳减排,具有正面效应;但这一规则门槛高、实践性弱、合规义务分配不公,又可能引起绿色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层等一系列负面效应。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船舶生产国和船东国,具...
近年来,涉及航运碳减排的法规逐渐增多,虽然IMO已进行了航运碳减排安排,但因缺少操作性和惩罚性措施而效果欠佳。欧盟的航运碳减排措施远超IMO的航运碳减排安排,2023年7月23日,欧盟FuelEU Maritime法规正式出台,该立法从技术层面赋能国际航运碳减排,具有正面效应;但这一规则门槛高、实践性弱、合规义务分配不公,又可能引起绿色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层等一系列负面效应。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船舶生产国和船东国,具...
今年以来,韩国造船业承接新船订单量连续被中国压制,特别是4月份被中国以超出100万CGT的巨大差距拉开,5月份与中国的差距也高达90万CGT,已经连续3个月在全球新船订单的争夺中不敌中国。韩国造船产业集中度过高,除了HD韩国造船海洋、三星重工、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这三家造船集团之外,中型骨干船厂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导致订单大量流失,韩国在世界造船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跌入谷底。加之内需订单不足,韩国船舶...
随着欧盟通过将航运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法令修订,航运业减碳压力倍增,低碳零碳船舶的需求与研制也变得愈发迫切。氨燃料是实现航运业减碳的重要技术途径,绿氨燃料动力船可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的零碳排放,其研制已经成为船舶界的新热点。不过,氨燃料船用目前依然存在着无法规可循、无标准可依、核心部件不成熟、技术成熟度待提升、装备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船舶行业应努力攻克氨燃料供给系统、氨燃料动力...
经历了十年的变迁,全球海工市场正在重新迈进新周期,2023年以来,海上风电船舶成交活跃,部分海工装备价格重回十年前的巅峰水平,市场复苏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尽管如此,但对于海工市场的发展还应保持理性看待。在综合考虑过去10多年原材料、设备等价格上涨因素后,当前海工装备价格涨幅基本处于合理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单方面,传统海洋工程装备强国新加坡、韩国相对冷清,一季度新加坡船厂仅获得1艘FSRU改装...
近年来,立足于航运业低碳转型的需要,我国新能源船舶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电动船则成为内河新能源船领域的新主角。2023年2月8日,中国电动船舶创新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次组建电动船舶创新联盟将有利于整合绿色航运产业链各环节优势资源,合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船舶的行业标准,形成以电动船舶设计建造和特色航运产业为龙头、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航运体系,更好的推动双碳战略在...
自2021年以来,在LNG项目相关订单的驱动下,LNG船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订单潮。今年一季度,全球LNG船新船订单共计19艘,虽然远低于2022年一季度的42艘,但仍旧远远超过了平均季度订单量(10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LNG船建造需求,中韩船企都在大力扩张产能,以争取更多新船订单。不过,近几年的订单潮可能会引发供应过剩风险,一旦运力增速超过需求增速,将导致市场暴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甲醇日益成为航运公司...
2022年,在新船订单需求稳步回升的带动下,我国造船用钢需求量与生产量大幅提升,造船用钢总量超1200万吨,同比大增22.4%,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至1000万吨以上;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国内钢铁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各类型钢材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带动主要规格造船板价格呈现震荡下跌的走势;我国船企与钢铁企业共同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用钢产业化应用,高端造船用钢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未来几年为我国...
2022年,全球海工市场终于迎来隧道尽头的曙光,高油价的“红利”加速蔓延至装备制造环节,海上风电行业的“东风”持续激发着市场活力,沉寂已久的下游需求稳步回升,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正在重新获得资本的青睐。订单成交金额大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出现修复性反弹;同时,下游需求供需趋紧,租金利用率节节攀升。展望2023年,尽管宏观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在能源安全与能源绿色化的趋势之下,海洋油气与海上风电开...
2022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积极响应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号召,恒力集团特别成立恒力重工集团,并耗资21.1亿元成功收购STX大连资产。恒力重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厂区及基础设施修复,实现复工复产,创造了“恒力速度”。1月28日,恒力重工正式运营投产,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恒力集团收购STX大连,可实现石油化工生产和高端临海装...
2022年,疫情倒逼国内船舶配套产品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产品应用加速,产业链安全水平增强。不过,船配企业产能短时间难以快速提升,产品价格上涨、供货延期现象较为普遍,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展望2023年,船配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首先,国内扩大内需带来增长机遇,随着内需拉动,内河及近海配套产品市场订单有望随之增加;其次,内河船舶绿色化发展催生新需求,同时,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长江...
今年以来,韩国船企在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新造船市场收获颇丰,截至9月,该国主要船企的手持订单已能满足到2026年的建造需求。不过,接单船型高度集中也给韩国造船业埋下了隐患,目前韩国船企在中小型船领域竞争力明显减退,如果明年新船市场订单量出现大幅下降,韩国造船业存在的问题或被进一步放大。为此,韩国政府提供全面政策支持,以应对造船周期带来的产业变动,抢占韩国造船业在未来新造船市场的主导权。...
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来,美元指数已上涨约18%,创20年以来的新高。在强势美元的压力下,全球主要货币普遍贬值。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在非美货币中最小,但仍存进一步贬值压力。船舶工业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出口产业,对汇率的变动尤为敏感。但具体到今年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由于主要造船国货币汇率同处贬值通道,三国货币贬值对造船业的出口促进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不过,国内船企本土船用设备装船率低,...
随着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LNG船需求剧增、运价飙涨。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LNG船新船订单量达到了106艘,合同总价值高达224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86艘156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与此同时,LNG船日租金不断创新高,贸易商纷纷抢签LNG船长期租船合同,长租市场将持续强劲。在此背景下,招商工业充分利用产业链优势,正式进军LNG船建造市场,成为继江南造船、大连船舶重工和沪东中华后我国第4家进入该...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始终保持在世界首位,但是作为核心供应链的船舶配套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船用发电机组、通信导航、自动化设备等关键设备仍然被欧洲、日本和韩国所掌控。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急需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以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在新能源、新科技、新规范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国船配产业正迎来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机会,只有加快推进数...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始终保持在世界首位,但是作为核心供应链的船舶配套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船用发电机组、通信导航、自动化设备等关键设备仍然被欧洲、日本和韩国所掌控。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急需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以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在新能源、新科技、新规范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国船配产业正迎来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机会,只有加快推进数...
近日,上市公司江龙船艇定增事项正式落地,多家基金机构入围。在定增环境并不友好的情况下,江龙船艇这类小市值公司能定增成功,客观上也反应了市场对公司的基本面与未来发展均有良好的预期。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持续加码,碳减排将成为航运业中长期的发展主题。在航运减排中,新能源船被认为是减排的主要和终极解决方案,未来新增造船订单不仅空间广阔且确定性极高,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本次定增的落地,江龙船艇的国际...
2021年前三季度,26家重点修船企业共完成产值204亿元,同比下降14%;修船完工4572艘,同比增长10%。虽然修船业整体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趋势,但2022年修船市场总体或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运价下船东进行改装或大工程量修理的意愿不强,原材料和人工价格持续增长,环保治理要求持续提高,外部发展环境将更趋严峻。对此,修船企业需持续推动业务向高科技方向转型,以新能源船舶修理改装技术为突破口,引领世界修船市...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增幅明显,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6%、53.2%和47.3%,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然而,在接单大增的同时,造船业原材料成本也在大幅上涨,国内船企面临“增量不增利”的窘境。相比之下,面对当前原材料成本上涨及高附加值船型需求价值双提升的现状,韩国船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转为以高附加值船舶为中心进行选择性接单,实现了业绩的显著改善。日本船企也调...
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亦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相关工作,标志着“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也将推动能源体系向低碳或零碳转型。IMO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提出,使航运业低碳前景愈加清晰,而船用替代燃料应用技术是航运业去碳化的一个关键点。本文将首先对航运业去碳...
我国曾是著名的拆船大国,在2007年~2017年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拆船量占世界拆船量平均份额超过20%,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拆船市场进入井喷期,2009年我国拆解量占全球份额高达32%。不过,近年来受政策影响,我国拆船行业开始出现下滑迹象,自2018年起已经连续三年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不足5%。“十三五”期间,我国拆船业共拆解国内外废船855艘,约318.59万轻吨,较“十二五”减少70.39%,仅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拆解总量的6...
2021年,集运市场延续上年底的火爆行情,运价仍持续增长,截至一季度末,跨太平洋航线及亚欧航线等主干航线运价涨幅均超过50%。在运价上涨的刺激下,班轮公司的盈利水平大幅提升,完全逆转此前的预期。在市场需求增加和船价低位的共同作用下,集装箱船订单显著上涨,一季度集装箱船新船订单达到139.8万TEU,达到5年来的季度峰值。考虑到成本和竞争需求,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数量激增,15000TEU以上的新船订单占比高达...
自IMO限硫令正式实施以来,出于经济性考虑,脱硫塔一度受到船东的青睐。2020年,随着高、低硫油的价差迅速缩小,脱硫塔加装进程大幅减缓。2021年一季度,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带动高、低硫油价差再次拉大,但脱硫塔加装市场并未得到明显提振,一季度全球脱硫塔改装项目共66艘,同比断崖式下跌83.4%,可见修船市场已经告别了脱硫装置加装带动的高潮。尽管脱硫装置加装高峰已过,但绿色航运仍是未来数十年航运规则规范制...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双重打击下,国际船市低迷运行。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和船企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我国船舶工业逆势上扬,屡接大单,三大主要造船指标均保持世界领先。船企全年收入实现正增长,但利润受防疫等额外成本增加影响降幅显著。对于国内主要的造船地区,疫情下主要通过提升智能建造高技术船舶、优化营商环境、船企转型升级、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红利等方式脱困。本文将阐述2020年...
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全球经贸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凸显,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国际航运市场依然低位震荡,复苏乏力。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际石油价格战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下,航运行情由底部反弹切换为下行筑底。各个航运细分市场在疫情下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需求端最贴近的集装箱运输首当其冲,其次是干散货市场,原油市场主要由油价暴跌主导。随着年初中美...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船舶工业正在经受从内部复工复产问题转移到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及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上半年末,全球造船市场新接订单量仅为1758万DWT,同比大幅下降30.7%;以修正总吨计,仅为582万CGT,跌至历史新低。主要造船国家受影响严重程度不同,中日韩以及欧盟均采取相关措施扶持本国造船业。值得注意的是,受本国船东新造船投资需求推动,中国船厂市场份额逆势上升。当前,全球造船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成为开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给处于脆弱复苏状态的全球经济施加更多的下行压力。对于特种船市场而言,缺货和运价走低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预计全年特种船市场将呈现低位震荡、缓慢复苏的走势。在疫情的影响下,特种船各细分市场短期受到一定冲击,但危机中仍不乏结构性机会。未来,高铁、电力、冶金、水泥、石化等行业的国际化项目有望支撑海运需求,包括重大件运输、项目货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