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陆续集中上市,价格转入季节性下行通道(2024-11)
2024年6~8月,受前涝后旱天气影响,全国蔬菜价格整体涨幅较大,部分地方菜价甚至涨到“过年价”。10月起,受季节性影响,秋季蔬菜陆续集中上市,价格逐步回落。第46周(2024年11月11日~11月17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5.06元,环比跌3.4%,为连续7周下跌,累计跌幅20.8%,同比增长10.5%。我国蔬菜市场有几个明显特征,如:蔬菜市场运行具有季节波动性;蔬菜市场供给具有产地转换特征;蔬菜市场价格具...
2024年6~8月,受前涝后旱天气影响,全国蔬菜价格整体涨幅较大,部分地方菜价甚至涨到“过年价”。10月起,受季节性影响,秋季蔬菜陆续集中上市,价格逐步回落。第46周(2024年11月11日~11月17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5.06元,环比跌3.4%,为连续7周下跌,累计跌幅20.8%,同比增长10.5%。我国蔬菜市场有几个明显特征,如:蔬菜市场运行具有季节波动性;蔬菜市场供给具有产地转换特征;蔬菜市场价格具...
奶业惠及亿万人民身体健康,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也是食品安全代表性产业、农业现代化标志性产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5月,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续时间为2010年以来最长的一次。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6~7月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继续同比下降。当前我国奶业正面临着2008年以来最大的挑战,包括乳品消费市场疲软、乳品消...
奶业惠及亿万人民身体健康,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也是食品安全代表性产业、农业现代化标志性产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当前,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有很大增长空间,2022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仅达到推荐量的38.4%,却出现罕见下降,需引起注意。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的下降,或将加剧国内奶业供需失衡、冲击乳制品价格等。
日本不顾国内外多方强烈反对,于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引发了各国的强烈抗议和民众对海洋水产品是否能继续食用的普遍担忧。9月初,新疆产“海鲜”在网上爆火。南美白对虾、三文鱼、罗非鱼、大螃蟹等,这些原本该在海里长大的海鲜居然在“离海最远的地方”生长,并销往全国市场以及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新疆已经从几十年前的“吃鱼难”变为现在的“渔业大省”,新疆渔业发展已经初具...
日本不顾国内外多方强烈反对,于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两年多来,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国际社会质疑。日方迄今未解决国际社会关于核污染水净化装置长期可靠性、核污染水数据真实准确性、排海监测安排的有效性等重大关切。
日本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按照其既定计划,核污染水排海过程将持续至少30年,影响将涉及整个太平洋乃至全球海域。日本此举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就中国渔业而言,短期内我国海产品可放心食用,中长期看,核污染水对我国近海渔业影响较小,但是这种非常微小的低剂量辐射通过食物链富集,是否会导致长期的伤害,或者对于下一代是否会产生遗传性的风险,这当中将存...
2023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东南亚、欧洲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泰国、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下调年内大米出口量预期。俄罗斯停止执行黑海农产品外运协议,印度宣布大米出口禁令引发了各方担忧。科学家称创纪录的高温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联合国警告全球农业正面临严峻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感受到又一轮严重的粮食危机即将袭来,此轮危机甚至比疫情期间和俄乌冲突之后更加严峻。
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5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评估报告提出,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厄尔尼诺现象危害很大,未来一旦发生,将带来严重干旱、强降雨、高温等,对种植业、大宗商品形成冲击,也将影响粮食安全。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年夏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需更加警惕2024年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4月27日傍晚,中央气象台再度拉响沙尘暴蓝色预警,这也将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第12次沙尘天气过程。今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过程总体呈出现早、范围广、强度强、污染重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以来,我国大范围的沙尘暴次数已有减少趋势,但是近两年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却有卷土重来的苗头。沙尘暴天气是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春季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长期看,我国的粮食需求仍将增长,预计到2035年,我国年粮食需求或将达到8.5亿吨到9亿吨。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高,尽管口粮完全自给,但粮食生产的压...
下半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总体震荡上行,特别是受部分养殖户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节假日市场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10月上中旬一度上涨较多。然而进入11月以来,生猪、猪肉、仔猪价格进入持续下降通道。针对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等情况,国家发改委12月21日发布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听取业内专家和部分市场机构意见,研究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展望未来,短期内将迎来元旦、春节、元...
下半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总体震荡上行,特别是受部分养殖户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节假日市场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10月上中旬一度上涨较多。短期上涨主要是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当前生猪产能非常充足,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栏和新出生仔猪量均连续多月增长。11月,猪肉、生猪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展望未来几个月,生猪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有望保持相对平稳态势,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豆作为我国粮食的主要品种之一,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进口,在全球动荡的环境下,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有助于提高国内粮食安全系数。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析当前国内为提高大豆自给率已作出的积极努力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并对大豆未来的生产、进口情况作出展望,供投资者参考。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豆作为我国粮食的主要品种之一,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进口,在全球动荡的环境下,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有助于提高国内粮食安全系数。油菜籽有替代进口大豆的潜力,重要性凸显,近几年油菜受到了空前重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今年各油菜主产省份压实油菜扩种...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了很多威胁。近期,越来越多国家采取农产品出口禁令措施,令市场对农产品供应短缺的担忧与日俱增,粮食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就国内粮食安全而言,在外有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将世界粮食短缺的“锅”甩给中国,国内也发生了几起毁麦事件,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整体上涨后向国内的传导作用。总体看,近期粮食安全警报多发,需警惕国内外危险因素。
全国生猪价格自2019年10月底最高点38.71元/公斤,到2022年3月份第5周的12.59元/公斤,跌幅近7成。受猪价下跌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双重挤压,中小养殖户亏损严重,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也举步维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处于生猪行业的寒冬,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措并举,共同应对猪价回落。政策底已经到来,预计猪价下跌已经临近尾声,未来可期。
过去两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而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的局势又对此增加了一重严峻挑战。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粮食生产大国,两国也是油菜籽的主要供应国。在同样高度集中的全球肥料供应格局中,俄罗斯是主要生产国。自2月下旬俄乌开战至今一月有余,当前俄乌冲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仍不确定,可能导致两个主粮商品出口国的农业活动被迫中断,并危及全球粮食安全。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几年由于进口量激增,屡创历史高位,逐渐成为舆论焦点。2021年前11个月,我国的玉米进口量达到2702万吨,同比增长199.4%,进口量接近2021年玉米全年产量的10%(2021年我国玉米总产量为27255.2万吨),虽然玉米对外依存度并不高,但难免会让外界产生“将步大豆后尘”的联想。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析国内玉米市场的供给现状、周期性规律,并对未来玉米的供应情况及风险作出判断。
10月以来,全国多地蔬菜价格开始上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第43周(2021年10月25日—2021年10月31日),蔬菜价格已经连续上涨6周。部分叶菜每斤价格甚至突破10元,多地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引发社会热议。进入11月后,多种蔬菜的平均价格在小幅上涨后有所回落。种植户生产积极性提高、蔬菜供应量增加、政府保价稳供措施稳步推进,共促价格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析蔬菜价格的未来走势,预测第四季度CPI情况...
今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进入了长时间的低迷期。1月下旬开始,猪价连续8个月下跌,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也没有出现反弹。然而,10月第三周开始,猪价开始了全面回升,全国活猪平均价格、猪肉平均价格、仔猪平均价格均高于前一周,且增幅明显。此次猪价的回升是否意味着猪周期拐点的来临?本文将分析国内猪肉市场的现状,剖析此次猪价上涨的原因,并对拐点是否来临、未来猪价走势等作出判断,供投资者参考...
7月17至24日,河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河南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受灾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和夏玉米主产区,此次严重洪灾后农产品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动?洪灾是否会对全国农业生产供给格局造成影响?是否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供投资者参考。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人员延迟复工、农产品进口国出台限制措施,受此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延期或订单减少,对水产品、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后期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逐步减弱。近期,北半球进入冬季后,全球疫情确诊人数再次快速上升,多个国家疫情告急。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将呈现什么趋势?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一一分析,并给农产品出口企业提...
近年来,我国粮食已实现“十六年连增”,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4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问题虽然一直提,但是重视程度却有所变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蝗灾等的发生,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也让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到粮食安全上来。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提出了1.3亿吨粮食缺口的预测,引发了众多担忧。本文将分析社科院提出的粮食缺口的统计口径、代表的意义,并对未来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然而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蝗灾和干旱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考验。联合国已多次发出预警,呼吁各国应对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但是哈萨克斯坦、印度、柬埔寨、乌克兰等粮食出口国为保证自己本国粮食供应,纷纷限制出口,危及粮食对外依赖国。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析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的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情况作出判断,供读者参考。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炒作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价格总体呈现大涨态势,大豆、小麦、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包括东北玉米在内的国产玉米市场均价持续上涨,均价甚至已经创下近5年来的新高,7月末玉米现货平均价较1月初增加超过400元/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近期玉米涨价的原因,剖析高价玉米下的潜在风险,汇总多部门...
2019年鸡蛋价格飞涨,一度被称为“火箭蛋”,蛋鸡养殖行业效益十分可观,企业赚的盆满钵满。但是2020年1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产品行业整体亏损严重,鸡蛋大面积滞销,蛋鸡养殖业深度亏损。进入7月后,鸡蛋价格开始止跌回升,7月全国鸡蛋平均价格为6.62元/千克,比6月均价上涨3.28%。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析此次鸡蛋价格上涨的原因、蛋鸡养殖业的盈利状况、鸡蛋价格的未来走势,并给出投资建议供读者参考。
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鸡蛋等价格飞涨,鸡蛋一度被称为“火箭蛋”,蛋鸡养殖行业效益十分可观。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下农产品运输销售出现阻碍,也影响了市场需求,农产品行业整体亏损严重,尤其是1月21日~2月22日鸡蛋大面积滞销,比例超50%,局地价格跌破2元/斤,产业深度亏损。高产能、低需求是当前蛋鸡产业现状,鸡蛋价格下跌明显,养殖成本却不断上涨,行业连续多月处于亏损状态,出现了大量淘汰...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蝗灾等黑天鹅事件频出。早在3月份,水利部就发出预警表示,今年区域性暴雨洪涝重于常年,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全面进入汛期,6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入汛以来最强降雨,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南方降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降雨量偏多1~2倍,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地农作物受灾。春季时,国内多省份降雨量偏少,出现了严重干旱。本文将对今年洪涝、干旱等灾害对夏粮的收...
美国是世界上大豆重要产出国和出口国,该国大豆对出口具有高依存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8成以上大豆依赖进口。中美贸易战发生前,中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市场,然而贸易战发生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量急剧下降,总体出口量锐减。美国农业部曾预测,到2027年收割季之前,美国大豆的出口规模都难以恢复至2017年的巅峰水平。今年年初,中美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将增加...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根据人民日报发布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5月27日16时,21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5569146例,累计死亡350763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警告声称,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世界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玉米作为我国的主粮之一,2016年开始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玉米库存方面,经过前几年的“去库存”,已处于较低位置。玉米不仅是主...
3月以来,全球部分黑天鹅事件发生了重大转折,其一,新冠肺炎疫情向全球快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4日7时15分(美东时间13日19时15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1918855例,其中全球死亡病例119588例。其二,草地贪夜蛾“卷土重来”已入侵多个省区,预计今年情况将明显重于去年。其三,沙漠蝗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进入我国国境的概率提升。此外,今年汛期我...
今年以来,非洲蝗灾、新冠肺炎、禽流感、南极红雪等黑天鹅事件相继发生,让原本习惯了丰衣足食的国民不禁对粮食安全、蔬菜、水果及肉类的供给打上了问号。其中,国内生猪养殖业刚刚经历了2018年以来的非洲猪瘟和2019年的猪价飞涨,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市场供应将明显增加。但是在叠加近期的各类黑天鹅事件后,国内猪肉的供给能否实现稳产保供?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是直接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稳步增长,粮食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包括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种粮收益逐年下降,粮食进口量大等等。今年以来,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澳洲山火、菲律宾火山爆发、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蝗灾、土耳其地震、加拿大暴风雪、西班牙风暴、印尼洪水飓风、克什米尔雪崩...
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最近10年平均每年增加650多万吨。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大豆需求,进口大豆占比逐渐提高,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在85%左右。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减少,大豆进口总量相应略有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口自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增多后,也面临一些问题。近日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中方承诺,自美采购的农产品要在201...
非洲猪瘟给我国和全球几十个国家造成了巨大影响,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刷新历史低位,猪肉价格上涨明显。一年来,为扶持生猪生产、稳定猪价,各部委、地方政府接连出台了多方位的政策措施,现在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本文将分析当前生猪生产、价格等情况,并对未来做出分析判断,供读者参考。
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现以来,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快速下降。2019年年初开始,猪价快速回升至高位,并对当期的CPI造成较大影响,“二师兄价格”一时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对象。但是进入11月后,在多种措施、因素的影响下,猪价开始回落并持续至今,猪价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猪肉供给是否已经完全恢复?此次的猪价下降是否仅是短期现象?未来猪价的走向将是如何?本文将一一展开分析,供读者参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农产品快速发展。本文将回顾建国70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变化,供读者参考。
近期,作为猪肉重要替代品,鸡蛋、鸡苗、鸡肉等鸡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创出历史新高,促进了CPI的上涨。鸡肉、鸡蛋等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来这些商品价格是否会较长时间上涨?涨价背景下存在哪些投资机遇?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判断,供读者参考。
10月以后,小麦价格凸显上涨态势,小麦企业收购价、主产区小麦价格均上涨,政策性小麦拍卖成交略显回暖迹象。展望未来,价格上涨的背后是否存在持续动力?是否应该惜售甚至屯粮?政策性收购是否将一直存在?本文将逐步分析,供读者参考。
今年以来,农业领域最热的当属非洲猪瘟,该疫病对生猪市场供给、猪肉价格,甚至对禽肉、牛羊肉价格均产生了很大影响。临近国庆,针对近期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快速下降以及价格快速上涨等问题,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增加猪肉供给,稳定市场价格。本文将在此背景下,分析近期国内生猪产业的现状、变化,并对未来生猪产业情况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