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苏州院主导制定的一项ISO国际标准正式发布(2025-07-31)
7月31日,中国广核集团讯,7月28日,由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3225:2025《核电厂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通用要求》正式发布。该标准是中国广核集团在核电领域首个主导制定并发布的国际标准,覆盖核电厂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的18个技术要素,包括材料、设计、制造、运行等环节。标准旨在提升全球核电厂腐蚀管理水平,降低设备失效风险,确保长期安全运行。该标准于2021年立项,历经ISO标准制...
7月31日,中国广核集团讯,7月28日,由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3225:2025《核电厂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通用要求》正式发布。该标准是中国广核集团在核电领域首个主导制定并发布的国际标准,覆盖核电厂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的18个技术要素,包括材料、设计、制造、运行等环节。标准旨在提升全球核电厂腐蚀管理水平,降低设备失效风险,确保长期安全运行。该标准于2021年立项,历经ISO标准制...
7月31日,太平岭核电讯,7月30日12时34分,太平岭核电2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热试)顺利完成。该试验在高温高压极限工况下,对核岛、常规岛及辅助系统进行全面验证,模拟实际运行条件测试设备性能。中核二三太平岭项目部完成666张紧急工作票和4个温度平台的TUY检查工作,为试验提供保障。
【点评】太平岭核电2号机组热试成功有助于验证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工程可靠性。中核二三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展现的快速...
7月30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讯,7月26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北京签订《核电厂功率提升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以“责任共担、任务共担、收益共享”模式推动核电厂功率提升工作,旨在打破传统科研与运营壁垒,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海南核电1、2号机组成为首个示范项目,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中核集团高层强调,需严守安全底线,借鉴国际经验,打造标杆项目,同时...
7月30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讯,7月26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北京签订《核电厂功率提升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以“责任共担、任务共担、收益共享”模式推动核电厂功率提升工作,旨在打破传统科研与运营壁垒,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海南核电1、2号机组成为首个示范项目,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中核集团高层强调,需严守安全底线,借鉴国际经验,打造标杆项目,同时...
7月30日,中核集团讯,中核集团“核聚变诊断数据生成式融合补全与质量监测”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40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优秀建设成果”。该项目依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环流三号”装置,通过AI技术解决超高温等离子体测量难题,提升核聚变研究效率。同时,中核集团旗下同方股份作为首批入驻国资委“焕新社区”的单位,开源华知大模型5.0及自然科学文献数据集,推动AI技术在...
7月30日,中核集团讯,中核集团“核聚变诊断数据生成式融合补全与质量监测”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40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优秀建设成果”。该项目依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环流三号”装置,通过AI技术解决超高温等离子体测量难题,提升核聚变研究效率。同时,中核集团旗下同方股份作为首批入驻国资委“焕新社区”的单位,开源华知大模型5.0及自然科学文献数据集,推动AI技术在...
7月29日,中核二三核能事业部讯,7月25日,徐大堡核电1号机组50厂房屋顶建安大型模块完成吊装,标志着项目模块化施工取得重要进展。该模块为1、2号机组首个采用“土建钢结构+安装大宗材料”模式的模块,包含管道支架43个、消防管道72米、通风支架62个、风管72节、电气支架17个及托盘50米。项目团队通过强化与辽宁核电、中核工程等单位的协同,统筹推进图纸、材料采购及预制施工等前期工作,解决测量基准点设置等技术...
7月29日,中核兰铀讯,7月25日,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韶阳一行到中核兰铀调研交流,双方就生产业务功能模型研究、数字化转型、传感器项目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签订合作合同。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经验,强调业务牵引与技术赋能的重要性;中核兰铀介绍了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实践成果。双方一致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核能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邱...
7月28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讯,7月25日,全球首台ITER磁体冷态测试杜瓦(MCTB)在上海顺利竣工交付。该设备由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所联合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研制,是ITER计划中验证超导磁体性能的核心装备。测试杜瓦长21.2米、宽10.5米、高6米,容积超1000立方米,为ITER目前最大的单体部件,能在4K超低温环境下验证磁体的超导性能、机械稳定性等关键指标。项目团队在11个月内攻克大型曲面精密成型、大尺寸焊...
7月28日,华能昌江核电讯,7月25日23时35分,华能海南昌江核电3号机组安全壳打压试验圆满成功,成为国内同类型“华龙一号”机组中首个在热试前完成该试验的机组。试验模拟核电站一回路失水事故工况,全面检验安全壳的密封性能和结构强度,包含16项试验内容,涉及9个压力平台。经过9天连续作业,内层安全壳泄漏率试验结果达到国家标准最优的A级。该试验的成功为机组后续热试及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7月25日,中国广核集团讯,中国广核(003816.SZ、01816.HK)49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广核转债”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债券代码127110,信用等级AAA。本次发行原A股股东优先配售占比67.78%,网上发行占比32.22%,中签率0.0186%,申购总额超8.47万亿元,创2024年以来深交所可转债申购纪录。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广东陆丰核电站5、6号机组建设,该项目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单台机组容量1200兆瓦。截至2025年6月,中广核拥有2...
7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讯,生态环境部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组织完成了辽宁徐大堡核电厂2号机组质量保证有效性暨土建施工质量例行核安全监督。监督组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监督站、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多家单位专家组成,重点检查了工程总体进展、质量保证大纲执行、土建施工质量控制及核安全监管要求落实情况。现场检查涵盖核安全重要构筑物施工、隐蔽工程及汛期风险防范措施。东北监督站强调将督促...
7月24日,核美陆丰讯,陆丰核电5号机组核岛周边厂房主体结构于7月16日全面封顶,标志着华龙一号机组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该项目自2022年9月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FCD)以来,历时34.3个月,施工团队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应用钢筋笼模块化等创新工艺,克服了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等挑战。团队还建立了高效的资源协调机制,在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下保障了施工连续性和安全性。周边厂房封顶为后续冷试目标奠定了...
7月24日,科技日报讯,长期以来,我国碳-14严重依赖进口,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碳-14量产技术。中核集团秦山核电成功实现全球首次应用商用重水堆机组批量生产碳-14,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碳-14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考古等领域的放射性同位素,此前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秦山核电研发团队历时5年攻关,攻克了中子能量计算、靶件安全分析、辐照材料检测等关键技术难题。首批产品已正式投放市场,标志着我国碳-14...
7月23日,中核集团讯,中核集团在福建福州宣布,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具备上报审批条件。该快堆采用钠冷技术,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是我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会上还揭牌成立了“中核(福建)先进核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李依依院士专家工作站”,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快堆技术具有增殖比高、嬗变能力强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推动核能...
7月23日,江苏核电讯,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控股的田湾核电7号机组完成冷态功能试验,标志着该机组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冷态功能试验是对反应堆系统性能的首次全面验证,确保后续安全稳定运行。田湾核电7号机组自2021年5月开工以来,已顺利完成穹顶吊装、主管道焊接等关键节点。该机组计划于2026年投入商业运行,全部8台机组建成后,田湾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超900万千瓦,年提供清洁电力超700亿千瓦时,减...
7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讯,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近日组织核电股份公司、数字科技公司及华东地区核设施营运单位召开数智化赋能核安全研讨活动。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在核电厂设备可靠性管理、智能巡检、主控室预警及核事故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建造核电厂的智慧工地建设与安全质量管理。各单位围绕核电数智化转型的挑战、数据安全及人工智能服务生产等议题展开讨论。华东监督站强...
7月22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近日公布第二批35家国家标准验证点名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获批“核能-核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成为核工业领域仅有的两家验证点之一。原子能院已牵头修订各类标准600余项,其中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55项、行业标准106项。该院核安全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在核与辐射安全、核应急、退役治理等领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国家标准...
7月21日,中国核电网讯,中国广核集团(中广核)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实现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并具备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该技术采用177组堆芯燃料组件、双层安全壳等设计,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8万吨。“十四五”期间,中广核计划在广东、广西等地推进20台“华龙一号”机组批量化建设。2024年5月,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投产,...
7月21日,中国核电网讯,7月18日,由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建成,并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点亮。该装置于2024年年中立项,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成本低、能量密度大、体积小,已完成真空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建造与测试。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相比,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方案具有工程迭代速度快、应用灵活等优势。瀚海聚能计划利用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
7月18日,中核集团讯,中核集团专家团队宣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1820米处发现全球最深的砂岩型工业铀矿化,刷新世界纪录。此次发现填补了我国最大沙漠覆盖区的找矿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深地砂岩型铀资源勘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铀矿化是寻找工业铀矿床的直接线索,本次发现为我国核能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保障。中核集团通过创新“渗出—渗入复成因区域预测模型”和高效钻进技术,实现了新区、新层位、新深度的找矿...
7月18日,中核集团讯,中核运维团队圆满完成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C-1)117大修主泵及电机解体检修项目。该项目是我国出口的首个核电站,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大修期间,中核运维团队克服技术难题,以“零失误、高质量”完成主泵水力部件与电机的深度解体检修,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团队运用精密测量技术和专用工装,对叶轮、导叶等关键部件进行全面检测与修复,最终实现核心参数优于标准要求。此次合作不...
7月17日,中核环保讯,7月11日,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氪-85自动监测仪在秦山核电正式交付投用。该仪器采用色谱分离原理,可高效除杂并直接探测氪-85β粒子,全程回收率达80%,探测下限低于10 Bq/m3,远超传统方法。其自动化功能可实现单样品6小时内完成检测,无需使用闪烁液,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该设备满足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将提升核电安全监测的精度与效率,适用于核电站、后处...
7月17日,中核科技讯,7月15日,中核科技召开董监事会换届会议,顺利完成第八届董监事会总结与第九届董事会就职仪式。典礼由公司总会计师匡小兰主持,第八届董监事、第九届董事及高管出席。会议回顾了第八届董监事会三年来的工作成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瀛对第八届成员表示感谢,并为第九届董事会成员颁发聘书。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代表姜宏、周邵萍分别发言,表达履职尽责的决心。此次换届标志着中核科技治理结构...
7月16日,中广核苍南核电讯,7月13日17时26分,三澳核电项目2号机组常规岛发电机定子成功吊装就位。该定子长12.6米、宽6.2米、高5.31米,重达455吨,是常规岛安装中重量最大的单件设备。吊装过程采用常规岛厂房2台主行车联合抬吊方式,历经10个多小时连续作业,最终以零误差完成。此次吊装为后续发电机本体安装奠定了基础,标志着2号机组常规岛施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团队在1号机组经验基础上优化技术方案,确保...
7月16日,山东海阳核电讯,7月13日,海阳核电二期除盐水处理系统产水化验结果全部达标,标志着该系统成功制出合格除盐水,顺利完成除盐水可用里程碑所有节点。该系统负责去除原水中的杂质和离子,为机组各系统提供合格水源,是大规模调试的前提条件。为确保节点目标实现,项目团队超前策划,统筹多方力量,攻克多个技术问题,分别于5月28日完成DTS-02调试、6月30日完成DTS-01单列制水。此次成功是继3号机组220kV倒送...
7月15日,中国能源网讯,广东陆丰核电6号机组穹顶于当天10时26分成功吊装就位,标志着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反应堆厂房封顶完成,工程建设由土建施工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穹顶总重275.1吨,直径45米,是反应堆厂房的关键安全屏障。陆丰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目前5号机组已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1号机组于今年2月24日开工,2号机组正开展开工前准备工作。
【点评】陆丰核电6号机组穹顶的成功...
7月15日,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讯,STUDSVIK材料完整性寿命延长(SMILE)项目2025年年中总结交流会于7月8日在成都召开。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参会。会议总结了项目一期成果,包括轻水堆金属材料老化机理研究进展,并明确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翻译技术报告、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筹备国际专家技术交流。SMILE项目二期规划同步启动,旨在支持核电厂老化管理和运行许可证延...
7月14日,中广核研究院讯,中广核研究院设计制造的三澳核电站1号机组堆外核仪表系统(RPN)源量程探测器正式发货,这是中广核首台套国产化“华龙一号”源量程探测器交付。该探测器采用涂硼正比计数管技术,可覆盖6个量级的反应堆功率测量,是反应堆重要的仪控设备之一。研发团队自2016年起攻关,突破中子灵敏度提升、防电磁干扰等关键技术,并通过多项严格测试,确保设备性能符合要求。
【点评】中广核研究院...
7月14日,中核集团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该项目是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具有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项目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即实现投产,创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项目采用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突破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低品位高渗透矿床等核心技术难题,首创远程智能管控...
7月11日,中国核电工程网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西物院)成功中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三谱段光栅光谱仪研制项目,这是中国团队首次获得ITER诊断竞争性关键部件研制合同。该光谱仪将为ITER初始研究运行阶段提供高分辨率、多谱段同步观测能力,用于验证电荷交换复合光谱系统的测量精度与工程适应性。其核心功能包括同步获取HeII、CVI与Dα等关键谱线信息,并实现对离子温度的直接精确测量。此外,研究团队...
7月11日,中国核电工程网讯,承德钒钛近日为客户定制生产了一批直径50毫米的大规格含钒核电用钢,产品力学性能、冲击韧性等指标均满足需求,将用于徐大堡核电1号机组关键部位建设。含钒核电用钢具有高强度、耐腐蚀、易焊接等特性,适用于核反应堆、核岛等关键设施。承德钒钛依托钒钛资源优势,优化生产工艺,严格执行核电钢生产标准,确保产品快速交付并优于行业指标。
【点评】含钒核电用钢的应用有助于提升...
7月10日,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讯,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奥地利维也纳总部召开“气候变化对核设施安全影响的挑战”协调研究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来自中国、韩国等8个国家核安全监管机构及6个研究机构的30余名代表参会。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作为项目成员单位派员参加,并报告了气候变化对某滨海厂址影响的初步研究成果。会议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滨河与滨海核电厂址洪水风险的影响,旨在为制...
7月10日,中广核研究院讯,7月8日,中广核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正式成立“反应堆冷却剂化学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中广核研究院反应堆放废与放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旨在打造聚焦反应堆冷却剂化学关键技术的科研平台。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表示,中心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核能战略需求,推动技术研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广核研究院强调,此次合作是深化产学研融合、抢占技...
7月9日,国核运行讯,由国核运行和东方电气联合研发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管板自动氦检漏机器人系统在广州正式投入生产检测任务。该系统已完成防城港核电6号机组首台蒸汽发生器氦检漏工作,填补了我国核能行业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系统攻克了100%检验覆盖率和智能路径规划等技术难点,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可适配多种堆型蒸汽发生器管孔检测。投用后,人员配置可精简50%,检测数据100%可追溯,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和可靠性。...
7月9日,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讯,7月7日,中广核智造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狮山商务创新区管委会签署智造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郝志坚与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虎丘区区长吴琦共同见证签约。该项目旨在打造高水平科研产业化平台,推动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中广核苏州院扎根苏州四十余年,此次合作积极响应集团布局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苏州高新区表示将全力支持基...
7月8日,中核二四讯,公司首条预埋件穿孔塞焊自动生产线通过验收并正式投产。该产线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兼容“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多堆型预埋件加工,产品合格率超98%,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产线包含激光除锈、智能焊接等五大功能区,通过MES、WMS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项目团队历时6个月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核电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标杆。
【点评】中核二四的智能制造...
7月8日,中核五公司讯,海外“华龙一号”K2机组国产化190kA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改造更换工作于6月30日顺利完成。该项目历时21天,涉及断路器更换、母线切割、电流互感器移位等多项任务,是卡拉奇核电站第二次完成国产化断路器改造。中核五公司通过优化运输路径、双线施工等措施,较K3机组同类项目提前4天完成,标志着国产化设备在海外核电项目中的成熟应用。
【点评】中核五公司高效完成海外华龙机组关键设备改...
7月7日,中国核电网讯,三菱重工与东方电气集团合作,成功获得三门核电站5号和6号机组的四台循环水泵订单。这是双方合作的首份订单,标志着两家企业在核电设备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循环水泵用于冷凝水系统,负责冷却压水反应堆二线系统的蒸汽并转化为水。三菱重工已累计供应超过500台此类设备。三门核电站5号和6号机组将采用1215兆瓦的华龙一号反应堆,目前项目已获批准,预计未来几年内建成投运。
【点评...
7月7日,陆丰核电站讯,陆丰核电项目EM9仪表管自动焊示范应用顺利启动。这是EM9仪表管自动焊接技术在中广核华龙一号项目中的首次应用,也是继EM4小管自动焊成功应用后的又一技术突破。EM9仪表管焊缝属于四分之一寸小管径焊口,传统手工焊工艺对焊工技能要求较高,而自动焊技术可降低对高技能焊工的依赖,提升焊接质量稳定性。项目团队通过优化焊接参数、规范施工流程、编制指导性文件,并在现场应用前进行模拟焊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