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警惕疫情后各国强化经济安全措施对我国的影响(第120期)(2020-08-13)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凸显,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安全焦虑不断增强。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最具趋势性和根本性的变化是各国将从战略高度更加关注贸易、投资、金融和科技等领域安全,叠加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增强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外部发展环境风险。我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密切跟踪分析外部形势变化,有效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努力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育新机、开新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凸显,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安全焦虑不断增强。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最具趋势性和根本性的变化是各国将从战略高度更加关注贸易、投资、金融和科技等领域安全,叠加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增强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外部发展环境风险。我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密切跟踪分析外部形势变化,有效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努力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育新机、开新局。
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围绕“六稳”和“六保”展开,“六保”成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稳定就业,减税降费帮助企业脱困;人民币对美元稳中趋降,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最为强劲。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加快,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会更加适度,结构上更加灵活,注重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加速落地,政策效果不断体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正常化,居民消费在骤降后逐步回暖,消费市场出现更多边际改善迹象。但疫情明显冲击居民消费能力、不确定性增大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等问题依然突出。展望下半年,居民消费自发性修复将继续进行,但由于就业、收入受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消费回补速度将在一段时间后有所放缓,居民消费线性回弹难度较大。应加大稳就业、保民生力度,将疫情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初步预计2020年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下跌1.8%左右。
上半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下半年,海外疫情防控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内经济运行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宏观对冲政策进一步发力,我国经济将保持逐季回升势头,生产端恢复快于需求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内需恢复先于外需,投资改善好于消费。初步预计,2020年我国GDP将增长3%左右。
202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预计上半年CPI上涨3.9%,PPI下降2.0%。未来数月,货币环境稳健偏松、疫情导致供应链产业链受阻、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扬等因素支撑价格上涨;宏观需求总体偏弱、粮食和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因素抑制价格上涨。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初步判断,全年CPI上涨2.5%,全年PPI下降2.4%。建议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出现明显下滑,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形势逐渐趋于好转。2020年下半年,工业经济形势预计将逐步恢复正常,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在2%~3%之间。对此,应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畅通企业供应链,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以此化危为机,稳定工业经济基本盘。
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并流行,对全球和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冲击,国际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明显加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复工复产,增强逆周期调节,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尤其3月份以来,整体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势头。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次性短期冲击,但不会影响长期要素供给与潜在增长能力,我国经济中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近期欧盟发布的《新工业战略》旨在提升欧盟全球竞争力并带动欧洲绿色工业和数字化的发展。具体目标是提高欧洲工业竞争力并打造公平国际竞争环境、2050年实现欧洲气候中立及绿色发展、塑造欧洲的数字化未来等。该战略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增大欧盟内部成员国与企业的强弱分化、增加与美国等国的国际经贸规则博弈。《新工业战略》短期内会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一定不利影响,对此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加以应对,适应规则调整并主动改变规则,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以顺应时代潮流,加大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力度以占据先机。
本文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能源数据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能源发展目标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5、2035、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56.25亿、63.38亿和64.33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到108.0亿、106.8亿和89.8亿吨。建议能源发展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十四五”时期我国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分别定为10%~13%和12%~15%左右,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定为56亿~57亿吨标准煤为宜。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不仅是对各国医疗卫生系统的考验,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韧性的检验。正如有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预后风险较高一样,在世界经济存在多种基础病的情况下,新冠疫情“黑天鹅”在得到有效控制前很可能引发世界经济的多重并发症,引爆更多“灰犀牛”事件。二季度全球从疫情“大流行”演变为经济“大减速”乃至衰退的风险已经显著提升,这为我国近一段时间以来推动经济重回正轨的努力形成严峻挑战,需要防范世界经济“倒春寒”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2019年,在小周期景气回落和国际贸易战的双重冲击下,主要国家经济增速纷纷下了一个台阶。2020年以来,世界进入了更加不安宁的状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非洲蝗灾等各类灾害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中美贸易谈判、伊美冲突、中东冲突和英国脱欧等也会给世界带来不确定影响。初步预计,发达国家经济体依然保持微弱下跌状态,新兴经济体则因为改革红利和内需逐步释放而开始趋稳,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动力。
2019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保持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延续流入格局,储备资产增加,外汇市场供求平衡。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更多体现在资本金融账户而非经常账户;跨境资金流动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反应平稳;以美元为主要定价货币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受到挑战,黄金储备受到央行青睐。预计2020年经常账户顺差规模缩小,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增加;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利率保持低位,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提高;中美贸易摩擦上升至全面金融对抗的可能性不大,但需警惕金融市场风险传染。
当前,美国经济已经回落到潜在经济增长水平附近,而且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仍在延续,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持续萎缩、投资低迷不振、就业增长减缓、企业利润下滑、进出口连续减速等五个方面。未来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美国经济的前景都不容乐观,特别是从美债收益率曲线看,美国经济在年中出现衰退的概率明显上升,并将从三方面增加2020年我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2019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持续深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动能发展,社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负担持续下降,“三新”经济持续涌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动能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能力在世界排名持续提高。展望2020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传统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将明显加快,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将在各个领域大量涌现,新型生活性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有望较快增长,新动能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1~2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投资需求明显偏弱。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海外疫情正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外需呈现回落态势。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出现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此前,发改委专家表示,新一轮投资不搞“大水漫灌”,今年将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上发力。本文将结合近期国家重点会议以及各省市2020年建设计划,对新基建相关领域投资进行解读。
2019年11月27日,财政部提前下达1万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并要求“早发行、早使用”,确保2020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形成实物工作量,尽早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进入2020年,地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1月2日,36只专项债同日发行,正式拉开2020年地方债发行大幕,而2019年首单地方债于1月21日才开始发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4日,本周计划发行135只地方政府债,其中129只专项债券,计划发行规模达4483.76亿元,创单周发行规模历史新高。同时,新增专项债主要投向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园区等领域,对基建拉动作用将逐步凸显。本文将对2019年地方债发行状况进行回顾,并对2020年地方债发行进行展望。
2019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就业压力有所上升,高技能人才短缺、部分地区失业风险较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展望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淘汰落后产能仍将继续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有限,科技革命带来新增就业机会,就业创业政策红利将继续释放。需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创业创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等几方面着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2019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提高,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持续降低。1~10月,CPI上涨2.6%,PPI下降0.2%,预计2019年全年CPI上涨2.8%,PPI下降0.3%。展望2020年,猪肉价格高位运行、货币环境宽松、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支撑价格上涨;宏观需求偏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粮食产量和库存双高等因素抑制价格上涨。初步判断2020年CPI上涨3.2%左右,PPI下降1.2%左右。建议实施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以缓解外部冲击对价格的影响。
2019年,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消费充分发挥了经济稳定器作用,并呈现出基本生活消费走势分化、服务消费蓬勃发展、线下零售再次减速、出行类消费低位运行等特征。就业承压影响预期和收入、高负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仍然存在、消费供给短板尚不能满足新需求、服务消费发展不规范影响潜力释放等问题不利于消费平稳增长。展望2020年,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在就业和收入形势总体稳定、互联网发展影响深化、促消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消费短板加速补齐等有利因素支撑下,消费需求具备保持平稳增长的条件,初步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左右。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逆周期调节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稳步提升;内生动能走弱,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当前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共振、宏观环境不确定性攀升、生产要素限制趋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承压、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等问题。展望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筑底企稳,增长5%左右,实际运行中有望录得更高的增速。建议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引导优化投资结构,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加大制造业、基础设施、社会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