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日本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后扩大内需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第98期...(2021-07-02)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与日本中高速增长时期(1974~1991年)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将重点分析日本这一阶段培育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的经验教训,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培育和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与日本中高速增长时期(1974~1991年)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将重点分析日本这一阶段培育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的经验教训,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培育和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重要参考。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增加值在19个行业大类中占比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提质增量、由复苏走向崛起,为全球经济稳定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过早过快,2015年首次跌破30%,2020年进一步降至26.18%,给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土地、资本、人才等硬要素制约,也面临制度、技术等软要素制约,急需破解要素制约问题,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供要素支撑。
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发达经济体国内市场出现阶段性转换,均表现出了国内需求为主体的显著特征。本文结合发达经济体主要发展经验,基于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运用模型对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进行了定量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2025年将突破90万亿元,2030年将接近140万亿元,2035年突破200万亿元;2025年、2030年、2035年资本形成总额将分别突破60亿、80亿、100万亿元,净出口将分别达到-761亿、-28122亿、-76069亿元。2035年中国消费市场总量将超过欧美总量之和,成为全球消费主力。
2021年以来,得益于新冠疫苗大范围接种以及美国加大财政刺激力度,全球经济好转态势逐步显现。未来随着疫苗接种范围持续扩大以及更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出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有望加速,但疫苗分配不均和通胀压力增大等问题也将造成复苏步伐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同时,在各国出台的系列政策中,“绿色基建”投资成为政策着力的重点,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各国竞争合作的重要领域。
美国国债收益率是“全球资产定价之锚”,其变化对全球金融市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今年2月份以来,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并引发美股回调等金融动荡。预计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年内会进一步震荡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阶段性突破2%。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将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美股、美债和美元的走势,带来国际金融市场新的动荡。外部金融震荡将通过联动和传导效应加剧我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对此要提高警惕,做好政策应对预案。
从当前工业形势看,一季度工业增速大幅回升已无悬念。应抓住当前有利的“窗口期”,抓紧推动解决我国工业领域中存在的区域分化、行业分化和企业分化问题。同时,防范和化解原材料持续过快上涨挤压产业链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出口随着全世界范围供应链加速修复增长动力有所减缓、制造业投资长时期低位运行影响市场预期等风险。建议统筹短期和长期,兼顾增长和改革,注重产业政策和财税等其他政策的协同配合,推动工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这反映出在美国经济从衰退转向复苏的过程中,通胀上升和经济前景改善的预期在不断增强。随着新冠疫情拐点显现,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落地,美国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未来通胀预期将进一步升温,美国国债收益率仍会继续攀升。在美国经济加速复苏、货币政策结束边际放松的情况下,美元未来很可能进入筑底上行阶段,由此将造成一定的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
年初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进入2月份以后涨势有所加快,原油、金属、大豆等重点商品价格已处于较高水平。传统需求和新兴需求共振回升、货币环境宽松、美元指数下跌、通胀预期趋于上行、投机炒作加剧等因素导致后期大宗商品价格仍具有上涨空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提高经济运行成本、抑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应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的风险,应建立国际大宗商品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大宗商品储备制度、加强国际大宗商品资源合作、推动期货市场创新发展。
拜登与特朗普的核心政策主张大相径庭,代表了美国的中间派和主流的观点,上台后必将摒弃特朗普的激进政策,重返美国建制派政策取向。目前看来,拜登执政将有助于改善中美紧张关系,减少中美发生严重冲突的可能性。但是,拜登执政不会改变中美博弈加剧趋势。面对拜登执政后的中美关系新形势,一方面,应在抗击疫情、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与美方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强风险预判,做好反制措施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国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萎缩,GDP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尽管5月份随着经济活动逐步重启,叠加财政货币政策助力,美国经济在三季度实现大幅回升,但由此也带来了疫情显著反弹以及财政金融风险的快速上升。在2020年的低基数基础上,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技术性反弹。然而受制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空间收窄,美国经济缺乏大幅反弹的动力,恐难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年来看,在下半年疫情能得到有效防控的前提下,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2020年,新冠疫情倒逼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负担持续下降,新增市场主体、初创企业大幅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平台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需求快速成长,新经济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2021年,政府将持续出台和落实新经济新动能发展政策,各地将加快新基建进程,数字经济将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行道,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将出现深度融合,模糊生产生活生态的边界,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重构,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
2020年,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外商直接投资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外资实现正增长,稳外资成效显著,外商来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地方企业投资热情高涨,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一带一路”继续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着力点。展望2021年,受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营商环境日益优化、经济增长形势向好等因素作用,我国利用外资将保持增长态势;而在企业融资环境相对宽松、海外企业估值下降以及与其他国家投资合作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我国对外投资有望恢复。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2.2%左右,成为世界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望2021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宏观调控政策有空间等支撑因素,以及低基数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将前高后低,初步预计GDP增长7.0%左右,明显高于过去五年的水平,将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近年来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出现明显调整,防范、疑惧之心逐渐增长,对华行动中保守性、遏制性的一面显现。对华经贸政策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公平贸易、市场扭曲、产业政策、科技竞争政策等方面。但也要看到,与美国出于维护霸权的角度不同,欧盟在一定程度上仍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中欧在扩大经贸合作、维护多边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存在新的合作机遇。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美战略博弈将更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求同存异,充分挖掘双方合作新机遇,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推动动力变革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呈现“要素动力主要依靠资本积累拉动、需求动力主要依靠消费投资推动、产业动力主要依靠二产三产带动、制度动力主要依靠改革开放驱动”等特点。但在动力变革进程中,依然面临着以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求动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等突出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
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把日本经济推向了繁荣的巅峰,但随后资产泡沫的破灭又把日本经济推向了持续衰退。日本资产泡沫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宏观调控失误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跟目前我国发展阶段有类似之处,从日本资产泡沫事件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发达国家实施超宽松政策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如何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造成世界经济在2020年二季度陷入深度衰退,进入三季度后,随着各国加速重启经济,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形势好于预期。但疫情反弹、美国大选“乱战”、贸易摩擦持续、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等因素加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欧盟中小企业发展在数字化能力、市场把握与资金融通等方面存在困难。疫情期间,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不仅旨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复苏,更注重支持企业在疫情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措施包括: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减少监管负担并增加市场准入,改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难度和成本等。欧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可以从解决“痛点”助力数字化转型、打造对中小企业友好的营商环境、降低投资风险并创新融资形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随着我国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但疫情之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将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投资、消费等内需发展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带来了一些新机遇。全球疫情仍在进行持久战,一旦疫情持续时间进一步拉长,“十四五”时期我国内需所受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应引起高度重视。
欧盟委员会于7月下旬通过了预算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下一代欧盟”经济刺激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支持成员国的投资与改革、拉动私人投资重启欧盟经济以及危机应对能力建设三大支柱;绿色复苏、发展数字经济以及增强经济复苏包容性三大政策方向;建立更有弹性的欧盟单一市场、掌握更大战略自主权的价值链以及增强应对危机的协调性三大战略愿景。该计划的实施,对内将提升欧盟凝聚力与发展水平,对外则欧盟提高国际影响力。对我国来说,该计划为中欧经济产业合作带来新机遇,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创造新空间,但也需关注其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