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上半年工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第34期)(2013-08-12)
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历着内需不足与外需疲软、实体去产能与金融去杠杆的阵痛,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3%,增速已经进入潜在增长区间,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部分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工业运行形势日趋严重。展望下半年,过剩产能的消化仍将是结构调整的重点,国外市场复苏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工业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稳增长的难度仍然很大。
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历着内需不足与外需疲软、实体去产能与金融去杠杆的阵痛,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3%,增速已经进入潜在增长区间,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部分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工业运行形势日趋严重。展望下半年,过剩产能的消化仍将是结构调整的重点,国外市场复苏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工业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稳增长的难度仍然很大。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贡献进一步加大。李克强总理日前表示,发展服务业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国服务业跟同等发展国家水平差了10个百分点以上,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差得更远。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还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都有“短板”,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三季度服务业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
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推动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真正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十条措施,就解决近期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工作重心进行部署。在更为严格的信贷政策指导下,信贷结构将加快调整,银行不良贷款的转让及自主核销权将加大,有助于缓解当前银行业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
受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不断放缓,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我国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日趋收窄。对这种情况我国应未雨绸缪,积极布局,提前准备好各项应对措施:继续挖掘“人口红利”潜力,稳定劳动力供给;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树立危机意识,培育综合竞争优势;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税负水平。
2012年底以来,反映全球经济走势的一些指标逐步趋向好转:一是美国经济增长相对优势明显。二是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双向反馈效应显现。三是欧债危机稍有缓和。四是全球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五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正在从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回到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产出缺口逐步收窄。受此影响,近一时期,全球金融市场一扫往日阴霾,风险乐观情绪不断升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观点甚至认为“危机已经结束”,纵然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就此做出“危机已经结束”的判断恐怕还为时尚早。
2012年4月26日,商务部印发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我国外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关于外贸专项的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通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完善外贸国际市场布局和国内区域布局,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约4.8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