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2023年美国经济展望:“假摔”变为“真衰”(第1期)(2023-02-09)
2022年以来,美国经济“滞胀”特征更加明显。在经济出现“技术性”衰退的同时,就业市场依然紧俏,通胀率屡次刷新四十年来的新高。虽然2022年上半年“技术性”衰退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假摔”,但历史上出现的“技术性”衰退通常意味着“实质性”衰退的到来。NBER判断经济衰退的参照指标显示,美国就业、生产、收入、消费等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迹象。目前来看,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和缩表的影响下,2023年美国经济由“技术性”衰退演变为一次温和的“实质性”衰退的可能性已然大幅增加。
【宏 观】完善落实保障政策,巩固服务业恢复基础(第179期)(2022-12-30)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服务业经济顶住压力逐步趋稳,恢复步伐加快,发展动能稳步提升,主要指标边际改善,企业景气企稳向好。但当前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保市场主体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服务业恢复基础需要继续巩固。对此,要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巩固服务业经济发展基础,保持服务业平稳恢复。
【宏 观】如何看待美国通胀和经济前景(第112期)(2022-08-18)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放缓,通胀高烧不退,“滞胀”风险显著增加。从增长、通胀、就业三者关系看,美国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就业和通胀相对增长明显“超调”,这与美国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叠加供给冲击导致的需求过度扩张和供给曲线陡峭化密切相关。考虑到美国居民需求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依然紧俏,未来美国核心通胀压力将主要来自服务价格上涨,年内将继续维持高位。美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依赖于美联储政策节奏和力度的把握,仍存在“软着陆”可能。
【宏 观】我国人口走势及在全球格局中的变化(第111期)(2022-08-18)
2022年7月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已经或接近达峰,预计近期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将被印度取代;总和生育率呈现“双低”特征,即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低于全球主要人口大国,少子化矛盾更加凸显;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年龄中位数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实施更加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及时调整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尽可能降低人口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宏 观】消费经历二次探底,反弹持续性有待观察(第110期)(2022-08-18)
3月以来,疫情对于消费的冲击影响显著加大,消费遭遇疫情爆发以来的二次探底。5月以来,在多种因素推动下,消费数据有所向好,部分消费大幅回暖。但综合研判,后续消费修复仍面临困难,可能影响消费反弹的可持续性,需引起高度重视。在持续做好精准防疫的基础上,要加快落实系列促消费政策,多措并举恢复消费信心,巩固提升消费能力。
【宏 观】消费修复韧性有所下降,稳消费促消费刻不容缓(第49期)(2022-04-22)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销售恢复有所加快。但3月以来,疫情影响明显加重,消费平稳恢复遭遇扰动,特别是耐用品消费向好态势受到影响,服务消费再陷困境。随着疫情持续时间进一步拉长,消费品供应链不畅问题快速凸显,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更加谨慎,不想消费、无力消费问题更加突出,服务消费疲软产生一系列连带影响,消费分化加剧制约总量提升。建议在持续做好精准防疫的基础上,将稳消费、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出实招快招,促进消费恢复平稳向好。
【宏 观】兼长顾短,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第40期)(2022-04-15)
在逆周期发力叠加政策支持、工业品价格大涨、费用投资集中入统等因素的带动下,1~2月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良好开局,同比增长12.2%,明显高于2021年增速(4.9%)、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3.9%)。分领域看,制造业、民生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发力,房地产开发投资承压下行。预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左右。展望下一阶段,投资增长可持续能力不足、投资环境不确定性较大、投资效益不佳等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建议锚定疫情走势,前瞻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建立投资调控分级响应机制,切实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宏 观】因城施策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第34期)(2022-04-01)
2022年以来,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要求下,房地产政策环境出现积极变化,房地产下行态势有所缓解,房地产投资保持正增长,房地产销售高位回落,房价稳中微降。但当前房地产形势依然严峻,居民观望情绪仍浓,房企拿地保持谨慎,稳投资压力较大,销售亟待企稳,房企债务风险仍需重视。下一步应充分落实好因城施策,强化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扎实推进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加快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宏 观】一季度GDP预计增长5.2%左右,宏观经济运行有望实现“开门稳”(...(2022-04-01)
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多点散发、内需明显不足、外需基数偏高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压实稳增长责任,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重要工程项目加快上马,政策利率小幅下降、货币流动性明显扩大,地方专项债提前发行、财政支出进度加快等因素支撑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综合考虑基数效应、政策效应、占比效应、疫情散发等影响,预计一季度GDP将增长5.2%左右,与上年同期和四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接近,可望实现“开门稳”。
【宏 观】当前工业形势分析及稳工业运行政策建议(第31期)(2022-04-01)
当前,稳增长政策逐渐显效,工业平稳运行、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产供需等各类指标在合理区间运行,对稳定市场预期发挥重要作用。确保2022年工业经济稳中求进,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工业领域的负面影响,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建议在巩固前期政策效果的同时,构建以“防范工业领域通胀”为重点,“稳定原材料供应”“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强化中小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三方面协同推进的“1+3”政策组合包,持续稳定工业运行,对冲外部不确定性。
【宏 观】新时期我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第13期)(2022-02-10)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日益显现。能源安全是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取稳定、足量、清洁的能源供给以满足需求,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进而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本文从能源可用性、可获性、可持续性、技术发展四个维度构建出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能源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我国能源安全状况总体趋于好转。但同时,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新高,安全风险依然较大。此外,在“双碳”目标硬约束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宏 观】高通胀叠加低增长,美国经济“滞涨”特征更加明显(第12期)(2022-02-10)
2021年以来,随着经济活动在疫情解封后进一步重启,叠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延续了2020年三季度后的复苏势头,上半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进入下半年,复苏进程中的供需错配问题凸显,供应链不畅及通胀率攀升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制约不断加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新冠疫情反复、物价持续攀升、中期选举临近、货币政策退出等因素叠加下,2022年美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显著增加,尤其在2022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与通胀高企并存,“滞涨”的特征将更为明显。
【宏 观】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跃升明显(第11期)(2022-02-10)
目前,我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呈现如下特征:从国际对比看,顶尖城市跃升第一阵营,其他城市齐头并进,大学、科技企业和文化设施成为制约因素;从空间分布看,区内区际分化叠加共振,越弱越分化现象显著,沿海城市群优势凸显;从动态发展看,头部城市排名少许变动,南北分化有所加剧,不同省域和城市群有进有退。展望未来,我国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将整体跃升但短板仍会存在,科技创新区域间分化及区域内部分化问题也将有所加剧。建议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推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布局。
【宏 观】碳壁垒和碳关税的可能模式和潜在影响分析(第208期)(2021-12-27)
碳关税是指根据商品的碳排放量所征收的进口关税。21世纪以来,以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的声音不断,但相关政策法规一直未能真正落地。近两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碳关税的立场正在发生明显调整,欧洲议会已经通过了设立碳边界调节机制的原则性决议,立法草案也将推出,再度引发国际对碳关税的关注。本文将首先对碳关税的相关背景进行概述,列举欧美等国家目前关于碳关税可能采用的模式,最后分析碳关税的对全球经贸以及我国外贸产生的潜在影响,并提出我国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宏 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碳中和将成重要影响因素(第196期)(2021-12-20)
目前,全球产业链呈现以美国、德国、中国为区域核心的“三中心”格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和关键环节之一,货物贸易位列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三成,在全球供应链中不断走向中高端,但总体竞争力出现小幅下降。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未来我国产业链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大而全”向“大而强”跃迁,短期内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会变化。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呈现政治化、武器化、数字化的趋势;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的新趋势。碳中和也将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将推动国际经贸谈判中达成高碳减排的标准,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转型,逐步改变高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局面,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导致绿色贸易壁垒增多,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加剧。
【宏 观】世界经济复苏中分化(第120期)(2021-08-04)
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苗大规模接种与各国继续实施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有效抵御了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复苏明显好于预期。下半年,在疫情趋缓的大背景下,目前复苏相对迟滞的服务消费需求将逐渐恢复,加之全球供给能力将继续改善,全球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是,当前各国在疫情发展、经济增长、政策走向、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结构性分化,表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是非均衡复苏,仍存在较多风险点。
【宏 观】202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119期)(2021-08-04)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就业形势基本平稳,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我国宏观经济正在从非均衡恢复向均衡恢复转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趋于平衡。展望下半年,基数效应、政策刺激效应和贸易替代效应逐步弱化,宏观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预计全年GDP增长8.8%左右,两年平均增长5.5%左右。建议宏观调控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以结构性政策为主要抓手,以突出问题风险为重点领域,把握时度效,精准施策。
【宏 观】滴滴引发审查风暴,数据安全监管升级(二)(第111期)(2021-07-26)
北京时间2021年6月30日晚,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IPO估值超过670亿美元。消息一经公布,引起多方密切关注。7月2日至7月16日,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滴滴出行就威胁网络安全采取多项处罚、审查举措。在“滴滴出行”App被国家网信办下架后的首个美股交易日(美国时间7月6日),滴滴出行(DIDI)股价遭遇重挫,宣告破发。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此次滴滴引发数据安全领域审查风暴的直接诱因在于国家数据主权或将受到威胁、挑战。近年来,我国将保障数据安全放到了突出位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时间里,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就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至少颁布50余部法律法规。滴滴事件表明,我国数据安全已开启强监管时代,中概股将不再是法外之地,金融业数据安全也备受监管重视。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合规能力势在必行,数据安全领域投资布局机遇、热点行业投资风险也值得密切跟踪关注。
【宏 观】滴滴引发审查风暴,数据安全监管升级(一)(第110期)(2021-07-26)
北京时间2021年6月30日晚,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IPO估值超过670亿美元。消息一经公布,引起多方密切关注。7月2日至7月16日,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滴滴出行就威胁网络安全采取多项处罚、审查举措。在“滴滴出行”App被国家网信办下架后的首个美股交易日(美国时间7月6日),滴滴出行(DIDI)股价遭遇重挫,宣告破发。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此次滴滴引发数据安全领域审查风暴的直接诱因在于国家数据主权或将受到威胁、挑战。近年来,我国将保障数据安全放到了突出位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时间里,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就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至少颁布50余部法律法规。滴滴事件表明,我国数据安全已开启强监管时代,中概股将不再是法外之地,金融业数据安全也备受监管重视。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合规能力势在必行,数据安全领域投资布局机遇、热点行业投资风险也值得密切跟踪关注。
【宏 观】CPI温和上涨,PPI高位运行(第99期)(2021-07-02)
今年以来,消费价格低位温和运行,生产者价格急速上涨,1~5月CPI同比上涨0.4%,PPI上涨4.4%。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通胀预期增强、绿色发展催生产业供给侧改革、西方国家对我产业链供应链打压等因素支撑价格上涨;保供稳价措施积极有力、宏观需求偏弱、货币政策总体稳健、猪肉价格下降等因素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初步判断全年CPI上涨1.5%左右,PPI上涨6.5%左右。建议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保障主要大宗商品供给,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