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电】田湾核电站、阳江核电厂发生0级运行事件(2025-11-07)
11月7日,国家核安全局讯,2025年9月21日9:15,田湾核电站4号机组主控室操作终端因记事本软件异常触发故障报警,机组进入运行限制条件。经检查,后备盘等关键系统功能正常,12:05故障修复后恢复运行。10月15日6:12,阳江核电厂1号机组在主给水系统切换时因流量低导致主给水泵跳闸,辅助给水系统1号泵启动,经调整后事件结束。两起事件中机组安全屏障均完整,无环境影响,均被界定为0级运行事件。
【点评】...
11月7日,国家核安全局讯,2025年9月21日9:15,田湾核电站4号机组主控室操作终端因记事本软件异常触发故障报警,机组进入运行限制条件。经检查,后备盘等关键系统功能正常,12:05故障修复后恢复运行。10月15日6:12,阳江核电厂1号机组在主给水系统切换时因流量低导致主给水泵跳闸,辅助给水系统1号泵启动,经调整后事件结束。两起事件中机组安全屏障均完整,无环境影响,均被界定为0级运行事件。
【点评】...
11月7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讯,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款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系统,在核聚变反应堆内部完成高精度维护任务,定位精度达0.1毫米级。该技术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突破,攻克了“轴孔装配“这一关键难题。研究人员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融合二维相机与力/力矩传感器数据,解决了强辐射环境下3D传感器可靠性问题。团队同步研制配套重型硬件,创新设计出超高减速比(13806:1)机器人关节...
11月6日,中交四航局讯,中交四航局顺利完成陆丰核电5、6号机组取水暗涵主体施工,该项目对推动清洁能源利用、提升粤东地区能源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团队承担了10个单位工程建设任务,包括基坑开挖及支护、暗涵主体结构等。施工面临复杂地质条件,砂层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团队创新采用高压旋喷工艺控制围堰渗漏量。暗涵主体结构施工难度大,采用大直径圆洞取水构筑物,结构尺寸大、轴线为S型且转弯半径小。...
11月6日,中核二三讯,近日,徐大堡核电CV项目部完成2号核岛CA03大型结构模块移交,标志着一期工程CA七大结构模块拼装全部完成,工程全面转入模块内部混凝土浇筑及核岛安装阶段。作为AP1000堆型核心设计理念,模块化建造通过提前策划施工方案、严密组织过程实施,在技术、安全、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不仅顺利完成拼装工作,还培养了一批掌握CA模块拼装技术的专业人才。后续CV项目部将聚焦剩余模块尾项施工和经验反馈...
11月5日,江苏核电讯,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入选2025人民企业社会责任“绿色发展”案例。该项目通过核化耦合技术,为石化基地提供清洁蒸汽,截至10月31日,累计供汽421.23万吨,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35.1万吨,节省碳排放61.43万吨。江苏核电表示,未来将探索核能综合利用,推进滩涂光伏、抽水蓄能、核能制氢等项目,助力连云港打造万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点评】“和气一号”项目的成功...
11月5日,红沿河核电讯,10月31日,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自第3次大修后满功率运行一个月,汽轮发电机组平均氢气纯度达99.72%,远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95%的标准,创国内同类型机组新高。该技术由“张立军创新工作室”牵头攻关,通过搭建国内首个核电密封油系统全尺寸试验平台,优化雾化喷头、真空泵组等关键环节,实现氢气纯度稳定提升。技术突破后,单台机组每年可节约氢气约7000立方米,节省人工时2000余小时,...
11月4日,哈电集团讯,10月29日,哈电集团创新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范寿孝率队赴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交流研讨。双方围绕核聚变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议题展开讨论,重点分享了ITER堆芯主传热系统主换热器的研制进展。哈电集团强调核聚变是能源未来的长期战略布局,需全行业协同攻坚;聚变新能则提出依托聚变产业联合会平台,深化技术设计与核心功能升级的合作。此次交流为双方未来常态化协作奠定了基础...
11月4日,中核工程讯,11月3日5时20分,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气冷微堆项目非核原理性集成台架成功实现首次发电。此次发电验证了气冷微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标志着我国在微型反应堆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集成台架作为核心研发平台,汇聚了项目团队多年努力,其关键设备如一回路主氦风机、中间换热器、空气热机等均由国内单位联合研制,部分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气冷微堆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高、...
11月3日,中核五公司讯,10月30日13时36分,海南昌江核电3号机组凝汽器抽真空试验圆满完成,系统压力表数值稳定达到设计标准。该试验是核电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旨在验证凝汽器抽真空系统的设计真空度维持能力及管道密封性能。试验涉及23个关联系统,技术集成复杂,中核五公司通过“全厂安装一体化”优势精准部署资源,确保试验一次成功。此次试验为后续非核冲转、核燃料装载及并网发电等关键节点奠定了基础。
...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讯,11月1日,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该实验堆自2023年10月11日首次临界以来,通过液态燃料设计实现了不停堆燃料补充,显著提升燃料利用率并减少核废料。钍基熔盐堆采用无水冷却、常压运行和高温输出等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且关键设备100%国产化。下一步,中国科学院计划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
10月31日,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讯,10月27日15时36分,田湾核电站8号机组常规岛汽轮机LP1低压内上缸吊装就位,中分面螺栓预紧完成,标志着汽轮机扣缸顺利完成。该汽轮机为单轴、四缸、半速、凝汽式核电汽轮机组,布置在常规岛汽机房17.45m运转层。扣缸作业是二回路系统安装工程的关键路径,施工逻辑复杂、精度要求高。田湾项目部通过党建引领、精细化管理及党员突击队等措施,提前识别风险并优化施工逻辑,确保了扣...
10月31日,西部超导讯,10月30日,西部超导宣布拟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出资7000万元成立合肥聚能超导线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聚变工程专用高性能超导线材研发和产业化平台。该平台将聚焦高性能Nb3Sn低温超导线材、Bi2212高温超导线材等产品体系,推动中国聚变工程发展。西部超导作为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项目的超导线材供应商,曾突破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其产品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我国...
10月30日,核电运行研究院讯,中国核电运行机组DCS(数字化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预研验证工作正式启动。该项目自2021年起由核电运行研究院牵头策划,旨在通过全数字化改造提升核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会议明确了《中国核电DCS升级改造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提出改造推进策略、组织方式及长期规划等核心内容。下一步,核电运行研究院将联合核动力院、中核控制等单位,重点突破运行机组DCS设备更新替代的关键问题,...
10月30日,中核五公司讯,10月27日2时28分,海南昌江核电3号机组常规岛主盘车顺利投运,标志着汽轮发电机组盘车功能正式具备可用条件。该节点的实现为后续常规岛凝汽器抽真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非核冲转”节点目标奠定了基础。盘车功能是机组冲转并网发电前的关键环节,通过低速转动检查动、静部件是否存在碰磨,确保汽轮机启动安全。中核五公司团队克服轴系终找中精度高达0.02毫米的技术挑战,保障了盘车平...
10月29日,托卡马克BEST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0月25日宣布,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装置。BEST位于安徽合肥,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和氘氚聚变燃料等新技术。2025年5月,BEST总装工作启动;10月1日,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标志着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表示,BEST将在20...
10月29日,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讯,10月25日16时46分,漳州核电3号机组常规岛首件大件设备除氧器吊装就位,标志着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除氧器为卧式圆筒型设备,重量大、尺寸长,布置在标高+20m的除氧层,主要用于去除给水系统中的溶解氧和其他不凝结气体。与1、2号机组采用2段式运输吊装方式不同,3号机组除氧器采用整体运输并一次性吊装就位,为后续常规岛给水回热系统安装创造了条件。漳州核电项目团队将...
10月28日,央视新闻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金属基带的国产工业化制备。该团队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其纯净度指标达到甚至优于进口材料水平。该基带厚度仅0.046毫米,宽度12毫米,长度超2000米,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优异,可承受极端条件。这一成果解决了我国在可控核聚变核心材料上长期...
10月28日,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讯,全球首堆“玲龙一号”小型堆常规岛凝汽器抽真空系统于10月25日19时46分成功实现可用。该系统是继一回路水压试验(冷试)、二回路水压试验后的又一里程碑节点,标志着常规岛核心辅助系统已达到设计运行要求。凝汽器抽真空系统主要用于快速建立并维持凝汽器真空环境,排出不凝结气体,确保汽轮机排气顺畅。该系统的成功投用为核岛与常规岛系统对接及后续联动调试奠定了基础,推动“...
10月27日,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讯,10月25日19时46分,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常规岛凝汽器抽真空系统成功实现可用。这是继一回路水压试验(冷试)、二回路水压试验后的又一里程碑节点,标志着“玲龙一号”常规岛核心辅助系统达到设计运行要求。抽真空系统功能包括快速建立凝汽器真空、保持背压及排出不凝结气体,确保汽轮机高效运行。项目团队通过党建联建、技术攻坚等方式,克服...
10月27日,核美湛江讯,10月25日,广东廉江核电1号机组核岛第二台蒸汽发生器顺利吊装就位,标志着1号机组核岛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核心设备全部就位,为核岛反应堆主回路贯通及厂房封顶奠定基础。项目建设团队优化了临时支撑安装调试、就位操作平台搭设等关键环节,确保高质量完成吊装任务。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最核心的设备之一,负责将堆芯热量传递至二回路,转化为高温高压蒸汽驱动发电。廉江核电1号机...
10月24日,国家能源局讯,10月23日,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核电产业发展分论坛召开。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曾亚川在论坛致辞中介绍,中国核电总装机规模已突破1.25亿千瓦,保持世界第一。2024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创近十年新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59台,总装机容量6248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53台,装机容量6293万千瓦。中国核电安全运营表现突出,连续9年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
10月23日,国家核安全局讯,福建漳州核电厂2号机组首次装料活动于10月14日1时2分顺利完成,177组燃料组件全部装载到位。该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全程监督装料过程,确保堆芯核查工作符合最高安全标准。核查工作历时2小时2分钟,至凌晨3时4分完成,所有燃料组件型号、编码与方向均与方案一致。此次装料是核电机组从建设转向运行的关键里程碑,为后续机组调试和并网发电奠定...
10月23日,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讯,全球首堆“玲龙一号”小型堆示范工程二回路水压试验于10月22日9时30分一次性成功。试验在设计压力1.3倍的高强度条件下完成,实现零渗漏、零异常,验证了热力系统的安装质量与安全性能。试验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海南项目部牵头,联合多方团队共同完成,通过分阶段升压测试,克服了升压速率执行等技术挑战。二回路作为核电站能量传递中枢,其试验成功为后续汽轮机冲转、机组调试...
10月22日,中铁二局城通公司讯,广东太平岭核电站2号机组配套的2号排水隧洞近日顺利完成充水并正式移交,为机组后续装料工作奠定基础。该隧洞全长约3308米,地质条件复杂,包括840米硬岩段、64.35米上软下硬段及2404.64米砂层与圆砾层段。施工中面临软弱围岩坍塌、高渗透砂层盾构机停机点加固等高风险挑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明挖逆作法、三模盾构法等先进工艺,攻克了超硬岩掘进、水下带压换刀等多项技术难题,并创...
10月22日,中科清能科技讯,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3kW@4.5K氦制冷机于10月15日在合肥一次启机成功,截至20日已安全稳定运行超过120小时,实际制冷量达到设计指标3kW。该设备是我国核聚变领域已投产的最大制冷功率氦制冷机,将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提供稳定的低温运行环境。CRAFT项目旨在探索聚变示范级关键技术,该制冷机可为大型超导磁体提供严苛的低温条件,具备多用户端工况模式、...
10月21日,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讯,国家电投海阳核电2号机组于10月20日8时28分一次并网成功,标志着历时20天的检修工作圆满完成。本次检修的主线任务是对2号机组主泵变频器进行国产化替代,这是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AP1000的关键设备。山东核电历时3年完成国产化“三步走”战略:2023年实现“四用一备”改造,2024年完成首台国产化替代验证,2025年检修期间完成剩余3台主泵变频器国产化替代。此次改造提升了设备运行...
10月21日,中核二四讯,中核二四于10月20日完成海阳核电3号核岛穹顶CB20内外环墙及顶板混凝土浇筑,标志着3号机组主体结构土建施工全面完成。该项目历时100天,采用“平行递进”施工模式,通过双侧同步作业和多作业面协同施工,克服高空作业密集、钢筋布置复杂等挑战。项目团队通过党建引领,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突击队”,确保技术攻关、安全管理等环节高效推进,最终实现施工全过程“零事件、零缺陷、零投...
10月20日,中广核数科讯,徐大堡核电站4号机组安全级DCS机柜最后一批设备于10月15日完成发货,标志着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的VVER堆型安全级DCS机柜全部高质量交付。中广核数科下属广利核公司通过该项目全面掌握了俄罗斯VVER三代堆型核电站主仪控系统的设计、制造与供货能力。项目团队由江苏核电、广利核公司、辽宁核电等单位组成,协同推进设计审查、国产仪表优化、联合测试等关键环节,实...
10月20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讯,中国环流三号(HL-3)在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上亮相,受到全球关注。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在2024年实现1.5兆安高约束模式运行,2025年上半年突破离子和电子温度“双亿度”目标,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目前,西物院已与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签署40余项科技协议,中国环流三号被列...
10月17日,中核集团讯,10月16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一回路冷态功能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新型核能系统设计、高端装备制造及工程管理上的综合实力。该试验验证了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在高压下的性能,为后续热试、装料及商运奠定基础。“玲龙一号”于2021年7月开工建设,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满足海南52.6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海南核电团队成立专项指挥部,整合...
10月17日,中国核电网讯,10月13日,广东陆丰核电5号机组首台主泵水力部件顺利完成引入工作,标志着核岛主设备安装迈出重要一步。主泵作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核电站安全运行。引入工作历时7小时,由华南监督站、工程公司、陆丰核电等多方团队协同完成。团队采用核岛环吊进行吊装,通过高精度作业流程确保水力部件平稳就位,径向间隙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高度误差控制在204.4-206.4...
10月15日,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讯,10月13日15时58分,徐大堡核电厂1号机组屏蔽墙厂房SC结构6-8层模块吊装就位,标志着核岛施工取得重要进展。SC模块为屏蔽厂房钢板混凝土外墙,与内侧钢制安全壳形成“套娃式”双重屏障,共16层。本次吊装的6-8层为首个整圈模块,重800余吨。辽宁核电联合参建单位创新采用“三层整环无环形吊具”整体吊装方案,结合“井字形工装补强+可调拉杆同步调平”技术手段,确保结构强度并控...
10月15日,中国电气装备讯,近日,中国电气装备所属科学技术研究院、许继电力电子与中核集团西南核物理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中国首套用于“中国环流三号”可控核聚变环向场线圈的300MVA脉冲供电系统首批设备顺利完成测试验收。该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高压级联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取代传统飞轮储能方式,在供电能力、运行效率、控制精度及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实现全面提升。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CMS、PCS等核心部件,并提出分...
10月14日,宁德核电讯,近日,宁德核电核岛放射性换热器传热管更换研究成果鉴定专家评审会在武汉召开。该技术由宁德核电机械部主导研发,历时三年,攻克了焊接堵头取出、传热管拔管、新管安装等关键技术,形成成套工艺及装备。项目首次在国内实现垂直管式换热器缺陷传热管的换管维修,解决了放射环境下定位基准差、空间紧凑等难题,为提升换热器效率及延长寿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专家组一致认为技术资料完整、创新...
10月14日,央视新闻讯,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开幕。会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技术协作中心正式授牌,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落地中国。该中心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联合IAEA成员国专家、学术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以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产业牵引为核心任务,推动聚变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协作中心将协助I...
10月13日,央视网讯,随着“华龙一号”的批量投产,我国核电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持续推进,其中“华龙一号”作为全球三代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数量最多的机型,标志着我国在热堆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第四代核能技术快堆研制加快,可将天然铀利用率提高60倍以上。此外,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新一代“中国环流三号”已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为工程化...
10月13日,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讯,2025年10月10日,由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牵头自主研发的核用富集硼酸正式交付广东陆丰核电5号机组,标志着国产富集硼酸首次实现新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规模化供货。富集硼酸通过同位素分离技术将硼-10丰度提升至96%以上,作为中子吸收剂精准控制核反应堆,是核安全的关键材料。研发团队攻克了传统生产方法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采用新型络合剂分离技术,使分离效率提升20%以...
10月11日,上海证券报讯,近期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多项突破:10月8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智能控制领域取得进展;10月1日,合肥科学岛BEST项目完成400吨杜瓦底座精准安装;9月底,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公布“中国环流四号”研发计划。10月9日,核聚变相关板块股价大幅上涨,万得核聚变概念指数涨幅达7.82%。国内核聚变商业化布局已形成中核集团、中科院、商业公司及高校系四大阵营,中核集团...
10月11日,中核二四讯,10月9日,中核二四历时4小时完成“华龙一号”漳州核电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非能动堆腔注水箱模块三吊装,标志着3号机组内部结构不锈钢模块全部吊装完成,为后续穹顶吊装奠定基础。此次吊装面临核岛空间受限、多工序交叉作业等挑战,精度要求达毫米级。项目团队通过党建引领、精细管理、优化工艺和科技赋能四大措施保障施工,创新型钢覆面牛腿支撑技术实现钢混模块一体化,最终实现安全质量“双零...
10月10日,宁德核电讯,近日,宁德核电技术部研发的鼓型滤网主轴远程自动防腐机器人在N208大修中完成首次正式应用。该机器人通过远程操控实现无尘自动打磨除锈和喷涂防腐,解决了传统人工防腐作业中脚手架搭设风险高、粉尘污染严重等问题。机器人采用磁吸式爬行设计,配备多维力反馈打磨系统和高效喷涂模组,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此次应用是国内核电行业首次针对鼓网主轴开发的远程自动防腐技术,为核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