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合并难改德国大银行困境(2019-03-14)
德国的银行业市场过度拥挤。该国的1580家银行构成了三大“支柱”:私有银行,公有银行和合作银行。三类银行中,大型私有银行的处境最艰难。据报道,德国政府希望该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第三大银行商业银行合并。两行合并在商业上具有合理性,但现在并非合并的好时机。而且这桩合并几乎丝毫无助于解决它们最大的难题:德国银行市场的结构问题。
德国的银行业市场过度拥挤。该国的1580家银行构成了三大“支柱”:私有银行,公有银行和合作银行。三类银行中,大型私有银行的处境最艰难。据报道,德国政府希望该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第三大银行商业银行合并。两行合并在商业上具有合理性,但现在并非合并的好时机。而且这桩合并几乎丝毫无助于解决它们最大的难题:德国银行市场的结构问题。
2019年2月份,全球经济增速略有回升。服务业增速加快,弥补了制造业的轻微减速。全球全部行业生产指数为52.6,上升0.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5,上升0.6个百分点;就业指数为52.4,上升0.8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指数为50.6,下降0.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0.7,下降0.1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3,上升0.3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扩张势头正在进一步减弱,其速度之快超出了几个月前的预期。欧洲经济走势尤其令人失望,欧盟内部及欧盟对外贸易已双双陷入停滞。由于贸易摩擦持续、欧洲的严重政策不确定性继续存在、加之中国经济减速令人担忧,企业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双双大跌。经合组织最新的“中期经济展望”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由2018年的3.6%降至2019年的3.3%,2020年为3.4%。20国集团成员的增速几乎都有所下调。面对这种局面,各国应协调应对。
全球金融危机10年过后,国际货币体系虽有所改善,但仍面临众多难题和挑战。美元仍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这导致了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货币错配,进而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金融监管和银行杠杆率仍具有顺周期性,一些改革议程已经停滞,杠杆率和债务规模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新兴市场企业债务水平的上升和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水平的上升导致全球债务规模进一步增长。
当前,股市投资者和债市投资者分别对全球经济前景持乐观和悲观态度。近期发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经济正在显著放缓,而全球经济短期前景主要将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表现。中国已经启动了一项规模庞大的货币和财政刺激计划,鉴于该刺激计划是由供给侧驱动,因而其乘数效应很难预料。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全球企业债发行规模激增至空前水平,而债券整体质量则呈长期下降态势。债券质量的长期下降可能会导致未来经济放缓的影响加剧,而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企业在未来几年中都将面临偿还巨额到期债务问题。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发布的《非制造业ISM商业报告》显示,2019年2月份,美国非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109个月保持增长。非制造业NMI上升3个百分点,至59.7%。在分项指数之中,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5个百分点,至64.7%。新订单指数上升7.5个百分点,至65.2%。就业指数下降2.6个百分点,至55.2%。价格指数下降5个百分点,至54.4%。全部18个非制造业行业均实现增长。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银行业并购规模缩水。这个大型并购空白期于2月7日结束。北卡罗来纳州银行BB&T和佐治亚州银行SunTrust宣布将合并。新银行规模将大大小于美国最大的银行,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新生银行。合并消息公布后,两银行股价双双上扬。股市对这起并购的认可反映了增进银行并购吸引力的两个变化:首先是管制规则的放松,第二是银行业对存款的争夺正在升温。这项合并预示着,美国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地区性银行合并。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发布的《制造业ISM商业报告》显示,2019年2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下降2.4个百分点,至54.2%,按历史数据推算,对应于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3%。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30个月保持增长,而总体经济活动则连续118个月保持增长。在分项指数之中,新订单指数下降2.7个百分点,至55.5%。生产指数下降5.7个百分点,至54.8%。就业指数下降3.2个百分点,至52.3%。价格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至49.4%。18个制造业行业有16个实现增长,仅有1个行业下滑。
12月份的大跌过后,1月份金融市场反弹。美联储转向鸽派立场,加之市场看好美中贸易谈判前景,使得投资者情绪好转,并推动股市高涨。高涨的情绪遍及各个市场。美中贸易谈判进展、委内瑞拉政治危机以及英国脱欧谈判是市场关注焦点。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预计:美国经济在2018年增长近3%之后,2019年增速将减缓至2.0%~2.5%;欧元区经济增速将由2018年的接近2%降至2019年的1.0%~1.5%;中国经济增速将减缓至5.5%~6.5%之间。
研究结果显示,自脱欧公投以来,英国对欧盟27国的投资增长了12%,而欧盟27国对英国的投资则下降了11%,这凸显出英国脱欧对英国和欧盟双方的影响差异。英国对欧盟27国投资增长的原因在于,脱欧后进入欧盟市场机会减少的风险促使英国企业在其他欧盟成员国设立子公司或收购企业。而同期英国对欧盟以外的国家的投资并未增长。
日本在全球经济事务的紧要关头担任了20国集团主席国,并有机会引领全球经济度过数十年来不确定性最严重的时期。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下,20国集团领导人有机会为世贸组织改革设定战略方向。作为20国集团主席国,日本有责任制定政策框架,以便将改革作为优先任务,并促成那些最急需的改革。20国集团需在其大阪峰会期间确定明确的方向,否则改革事业就将失去动力。
德国经济面临着衰退问题。鉴于1月份商业景气指数远不及预期,尤其是其中更具前瞻性的指标出现下滑,德意志银行目前预计,德国经济在2019年1季度将再度出现萎缩。虽然4季度的正增长数据可能会使德国经济侥幸避开一次技术性衰退,但几项主要周期性指标的走势显示,德国经济目前正在滑向衰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消费者债务扩张是加拿大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此间该国新增GDP的93%来自消费和住宅投资。然而,过度依赖消费者负债和住房市场的经济增长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加拿大央行预计本国经济增长将平稳地转向企业投资和出口,本文则对此表示怀疑。
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私人消费支出呈增长态势。商业投资呈增长态势。近期出口下滑。工业产出呈温和增长态势。企业利润呈增长态势。企业对即期商业景气状况的判断基本持稳。就业状况呈稳步改善态势。近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本持稳。就短期前景而言,预计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以及就业和收入状况的改善,日本经济将继续复苏。不过,需要关注贸易问题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中国等其他经济体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市场动荡态势的影响。
2010~2018年间,德国固定资本总支出年均增长2.5%,高于1.8%的GDP年增速。扣除价格变化因素,此间德国的机器与设备投资年均增长2.7%,建筑投资年均增长2.2%,其他资本支出年均增长3%。德意志银行预计,2018~2020年间,资本支出将年均增长3%。鉴于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周期的成熟阶段,投资增速难以达到更高水平。此外,德国企业显然从之前的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事实证明,脱欧对英国经济的冲击既不“严重”,也没有“立即”产生影响:脱欧后的英国经济走势优于预期。然而,将近三年过去了,随着脱欧日的临近,有迹象显示,退出世界最大贸易集团的决定终于开始对英国经济产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今英国经济走势已经恶化。脱欧对英国经济构成“严重冲击”的预测是否真的错得离谱,人们还需拭目以待。
在20世纪80年代驯服了美国通胀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在91岁高龄撰写回忆录。这是因为他对当下的经济形势深感担忧,想要就美国和世界的走向发表见解。沃克尔的见解包含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三项信条:稳定物价,健全金融和良好政府。沃克尔回忆录的读者有理由感到难过,因为美国和世界已经偏离了他的三个信条,尤其是第三条。
2019年1月份,随着新订单减速以及国际贸易萎缩,全球经济增速降至接近两年半以来的最低点。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速分别创31个月和28个月以来新低。全球全部行业生产指数为52.1,下降0.6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1.8,下降0.7个百分点;就业指数为51.7,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指数为50.7,下降0.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0.8,下降1.1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0,下降0.4个百分点。
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合力导致德国走向经济减速。德国经济在2018年3季度出现萎缩,4季度可能也仅仅是略有增长,全年GDP增速由上年的2.2%降至1.5%,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德国近期的经济减速看似将持续下去,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不过,如果经济衰退来袭,德国拥有充足的政策刺激空间。在种种短期问题的背后潜伏着一个更大的威胁:德国可能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就在其他国家学习德国之时,德国政府却把目光投向东方,着眼于德中两国企业的竞争。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发布的《非制造业ISM商业报告》显示,2019年1月份,美国非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108个月保持增长。非制造业NMI下降1.3个百分点,至56.7%。在分项指数之中,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下降1.5个百分点,至59.7%。新订单指数下降5个百分点,至57.7%。就业指数上升1.2个百分点,至57.8%。价格指数上升1.4个百分点,至59.4%。18个非制造业行业有11个实现增长,7个行业下滑。回复者对政府停摆的影响感到担忧,但对总体商业环境大多仍持乐观判断。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发布的《制造业ISM商业报告》显示,2019年1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上升2.3个百分点,至56.6%,按历史数据推算,对应于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29个月保持增长,而总体经济活动则连续117个月保持增长。在分项指数之中,新订单指数上升6.9个百分点,至58.2%。生产指数上升6.4个百分点,至60.5%。就业指数下降0.5个百分点,至55.5%。价格指数下降5.3个百分点,至49.6%,显示原材料价格出现接近3年来的首次下跌。18个制造业行业有14个实现增长,仅有1个行业下滑。
12月货币政策会议以来出炉的欧元区最新经济数据依然不及预期,这是外需减弱以及一些国家和特定行业的因素所致。12月份欧元区核心通胀率降至1.6%。与地缘政治因素相关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保护主义威胁、新兴市场脆弱性和金融市场波动性使得欧元区增长前景面临的下行风险已占据上风。
一系列新数据显示,经历了十年稳健增长的德国经济恐怕遇到了大麻烦。继2018年3季度德国GDP下滑0.2%之后,11月份其工业生产又环比下跌1.9%,远不如市场预期的增长0.3%,市场因此担心,德国经济即将陷入技术性衰退。德国出口额接近其经济总产出的一半,这意味着该国对贸易的依赖度大大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支柱。然而,最新数据明确无误地显示,德国中小企业的命运与全球经济走势息息相关。
2018年初,美国就业人口比率(经年龄因素调节)已经恢复到上一轮经济衰退前的水平。到2018年4季度,美国就业率又上升了0.5个百分点。如果不对年龄因素进行调整,那么美国当前的就业率仍比衰退前低2.2个百分点。过去十年间,虽然经年龄因素调整的总体就业率有所上升,但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就业率走势存在很大差异。青年就业率下降,老年和女性就业率上升。
近几周,欧元区多项经济活动指标都令人失望。始于2017年的这一轮“欧元区经济繁荣”已接近尾声。人们起初还以为,近期的经济减速只是暂时的。然而,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元区经济正在全面减速。虽然很多人认为,欧元区近期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外需疲软,但内需走势同样令人失望。欧元区还面临潜在风险,包括中国经济减速、英国无协议无序脱欧、以及对美贸易战升级。
在本土及多数海外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欧洲银行业2018年业绩不佳。2019年欧洲银行业将面临比去年更艰难的营商环境。虽然宏观环境依然良好,但增长势头正在明显减弱。此外,一系列重大政治风险凸显。在运营方面,欧洲银行机构目前举步维艰。有限的成本降幅完全无法抵消收入降幅。盈利能力和资本水平均停滞不前。只有在经济和政治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欧洲银行业才有能力恢复增长。
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私人消费支出呈增长态势。商业投资呈增长态势。出口基本持稳。工业产出呈温和增长态势。企业利润呈增长态势。企业对即期商业景气状况的判断基本持稳。就业状况呈稳步改善态势。近期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势趋缓。就短期前景而言,预计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以及就业和收入状况的改善,日本经济将继续复苏。不过,需要关注贸易问题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海外经济体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市场动荡态势的影响。
国际能源署对2018年、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预期值分别维持130万桶/日和140万桶/日不变。2018年油价上涨对石油需求的影响正在消退,这有助于抵消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主动力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其增量将由2018年的87.5万桶/日升至2019年的115万桶/日,其中62%来自中国和印度。12月份,全球石油供应量为1.006亿吨,同比下降95万桶/日,主要原因在于欧佩克减产。全球油市回归均衡需要时间,而这个过程很可能更像是马拉松而非冲刺。
2018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1美元/桶。美国能源部预计,2019年和2020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将分别为61美元/桶和65美元/桶。估计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1090万桶/日,同比增长160万桶/日,产量及其增幅双双创下历史新高。预计2019年和2020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分别增至1210万桶/日和1290万桶/日。
1~10月份,全球矿产铜产量同比增长约2.4%,精铜产量增长1.2%。全球精铜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约2.8%;中国之外的消费量下降约0.5%,而中国表观需求量增长7%。1~10月份,全球精铜市场出现约54.5万公吨的供应缺口。12月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月平均现货铜价由上月的6193.00美元/吨下跌至6094.21美元/吨。
美国多数地区经济活动呈增长态势。12个储备区中有8个储备区的经济活动呈小幅或温和增长态势。多数储备区的制造业、非金融服务业保持增长态势。各储备区就业人口全面增长,劳动力市场继续趋紧。多数储备区的房价呈缓慢或温和上涨态势。总体经济前景依然良好,但许多储备区表示,由于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短期利率上升、能源价格下跌以及贸易和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受访企业对前景的乐观度下降。
展望2019年,本文认为,与2018年类似,华盛顿的政治动态与政策仍将是决定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针对总统的调查和人为制造的危机很可能会增大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将持续,但一个积极动向在于,美中关系看来正在好转。本文预计,2017年税收法案和2018年支出法案将对2019年经济增速贡献0.4个百分点,但这一刺激效应将在今年年内逐渐消退;而且,美国不会采取更多财政刺激措施。
日本经济仍处于冷热适度的理想状态中。然而,人口老龄化、财政危机风险以及输入劳动力的压力构成了突出的风险,有可能干扰日本经济当前的理想状态。再则,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日本的未来构成了威胁;更严重的是,美国正在通过恃强凌弱的单边主义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日本必须适应其最亲密盟友不再重视贸易自由化的新环境。
40年前,西班牙国民投票选择了一个信奉法治与平等的民主国家,由此开始了走向经济现代化以及融入欧洲大家庭的进程。事实有力地证明,欧盟、尤其是欧元区令西班牙受益匪浅。回顾40年历程,西班牙已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和现代化的国家,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018年12月份,全球经济增速创下27个月新低,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走势均低迷不振。全球全部行业生产指数为52.7,下降0.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6,下降0.6个百分点;就业指数为51.9,下降0.1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指数为51.5,下降0.5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1.9,与上月持平。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1,下降0.6个百分点。
美国联邦债务在过去10年间激增了1倍。虽然债务猛增尚未对美国经济造成任何危害,但无论政府借款用于何处,如果美国不调整税收和支出政策,未来其政府债务都将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美国的当务之急在于,确认应于何时通过增税和削减支出来确保联邦债务的可持续性。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发布的《非制造业ISM商业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份,美国非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第107个月保持增长。非制造业NMI下降3.1个百分点,至57.6%。在分项指数之中,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下降5.3个百分点,至59.9%。新订单指数上升0.2个百分点,至62.7%。就业指数下降2.1个百分点,至56.3%。价格指数下降6.7个百分点,至57.6%。18个非制造业行业有16个实现增长,仅有一个行业下滑。虽然美中两国停止加征关税,但回复者仍对关税问题感到担忧。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发布的《制造业ISM商业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下降5.2个百分点,至54.1%,按历史数据推算,对应于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4%。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28个月保持增长,而总体经济活动则连续116个月保持增长。在分项指数之中,新订单指数下降11个百分点,至51.1%。生产指数下降6.3个百分点,至54.3%。就业指数下降2.2个百分点,至56.2%。价格指数下降5.8个百分点,至54.9%。18个制造业行业有11个实现增长,6个行业下滑。
2017年,12.3%的美国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其中半数以上是适龄劳动人口中的成年人。在全部贫困人口中,儿童和适龄劳动人口中的就业者的占比下降,而学生、老龄人口及提前退休人员的占比上升。美国从事非自愿性兼职工作的人员在贫困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数百万全年从事全职工作的人口因工资微薄而无法脱贫。